第50章 朝局

字數:4898   加入書籤

A+A-




    安韶華揉了揉眼睛,這個莊子上的油燈光不明,煙又大,熏得他眼疼。看了一夜的證據,安韶華摩挲了一下手邊的折子。

    通篇不提鄭家,卻也不離鄭家。

    這個折子要是上去,怕是反而會讓聖上更加猜忌。

    思索良久,重新拿出一張紙,提筆寫了一個陳情。寫了大半,忽又停住,拿起來看了一下,又揉成團。如此反複寫了十七八份,還是覺得不對。

    二皇子處境堪憂。

    自古以來凡上位者皆不可能是天真輕信之人,但通讀史書,像當今皇上這般多疑的鳳毛麟角。

    當年先皇突然駕崩,太後臨危主持大局,封當時權傾朝野正值壯年的忠親王為攝政王,輔佐今上登基。又任命了四位德高望重的輔政大臣,這才讓先皇唯一的兒子順利登基。

    今上幼年登基,登基之後上頭還有個“攝政皇”也就是忠親王,另加四個輔政大臣,幾方博弈之下,苟全性命於權利的夾縫之中,為了親政,足足謀劃了十多年,為此娶進宮好多女子以籠絡各方勢力,無一日安睡。少時艱險,養成個極為多疑的性子。話說回來,要是沒有這份多疑,怕是當年在詭譎的宮裏早已無聲無息地死了。

    聽說那是開隆十二年春,劉老將軍拿出鎮寧公的朝服穿上,手托太祖皇帝親手禦賜的金印,攜手當年的老安國公,如今的安國公顧石的父親一起,聯合了一幫子世襲的勳貴跟一些純臣上表恭請天子親政。當時的聖上還住在太子東宮,理應天子起居的乾元宮住的卻是“父皇攝政皇”,原先的忠親王,也是不倫不類。

    最後還是沐王帶兵逼宮,這才讓今上順利親政。親政之後,今上就迎娶了劉老將軍的女兒做皇後,也算是投桃報李。

    隻是……安韶華目光晦澀,想到之後的朝堂格局,他幽幽地歎了口氣。

    當年的忠親王被圈禁在府中,再也未曾出來。如今已有二十年,算來忠親王若還健在,應該是古稀之年了。為什麽會想到“若還健在”,安韶華愣了一下,不再多想忠親王的事情。今上親政之後,用了幾年時間把忠親王一黨全部鏟除,先是罷官、免職、詔令速速回京麵聖,進京之後馬上下昭獄。

    昭獄,也是今上親政之後設立的,抓人、審問到最後定罪都直接上報於皇上,其他任何人不得幹預。昭獄的上下官員都是皇上在東宮憋屈的那些年悄悄籠絡的心腹。這些人在攝政王執政期間都鬱鬱不得誌,如今大權在握,個個烏眼雞似的把忠親王一黨所有的官員一個不落地法辦了。輕者刺配邊疆,重者滿門抄斬。一時間血流遍地,人心惶惶。

    幾年後,朝局漸穩,忠親王一黨灰飛煙滅,當年有從龍之功的純臣成了新的權臣。聽朝中的老臣們說起過,那時君臣相得,上下一心。聖上有過一陣子意氣風發,愛笑愛鬧的時光的。

    可惜好景不長。

    先是顧家出事。那年忠親王一黨剛剛覆滅,朝中青黃不接,平城當地的郡守、總兵皆獲罪,披枷帶鎖押解進京,朝中派來接任的官吏還未曾到達。北蠻恰在此時入侵,糧草、軍需皆調遣不利,更兼當時有人從中作梗,致使守在北疆的顧氏一家人一夜之間除了顧二爺全部戰死。

    平城雖然守住了,可顧二爺在那一戰中斷了一雙腿,再也不能上戰場了。

    當時身為太子伴讀的顧石臨時受封安國公,還沒有來得及行受封之禮,就拿著聖旨含淚辭別君王,奔赴北疆,這一走幾十年,隻回來過寥寥幾次。雄霸一方獨鎮北蠻的顧家,嘩啦啦一下如大廈傾塌,隻剩下兩個男丁。

    兩年後,顧二爺被特命回京調養,約摸三四個月後死在京中安國公府內。次日,顧二爺之妻明珠公主跟著顧二爺去了。

    安韶華也隻是聽人說起過,顧二爺夫妻倆棺槨出城的時候,滿街自發送行的百姓,從永安京一直排到出城十幾裏。母親說起過兩次,每次都要掉眼淚的。

    接著是旌陽公,旌陽公是二等國公,按律應該是五世降等襲爵。

    當時的旌陽公正好是第五代,世子襲爵本來隻能是一等旌陽侯,為長子請封世子的時候先帝卻給封了“旌陽公世子”,也就是暗示了將來不降等襲爵的恩典,隻是這個恩典將由新君來給,說白了是替兒子籠絡勳貴世家。

    當時的旌陽公世子是當今景陽侯的嫡長兄,據說是個文韜武略世所罕見的絕妙的人,早早地就在朝廷裏領了差事,時任兵部左侍郎。可惜一次奉旨巡查之時,在回京赴命的途中遭遇山匪,肩上受了傷,堪堪挨到永安京竟然就西去了,當真是天妒英才。

    旌陽公世子一死,老旌陽公哀痛難當沒幾日也跟著去了,嫡次子降等襲爵被封了景陽侯。

    其後是當年的四個輔政大臣。

    那四個大臣也是辛苦,當年臣強主弱,忠親王一手遮天,四個輔政大臣百般斡旋才讓聖上有了一線生機,直至親政。可惜等今上親政,四個輔政大臣也老了。

    首輔沈相隻有一子,卻在今上親政後不久死在賑災中。也許是看穿了什麽,約摸十年前,沈相向聖上請辭,回鄉乞骸骨。

    聖上恩準告老卻不準還鄉。另外賜下恩典,讓沈相的嫡孫,沈家唯一的獨苗,沈翎為二皇子伴讀。沈相如今仍然留在永安京,據說終日賞花遛狗,不再提筆。

    而剩下三位輔政大臣……竟沒有一家得了善終,真是不提也罷。

    緊隨其後的,就是劉家的事。

    當初皇上大婚親政,次年皇後劉氏誕下今上的嫡長子,也就是如今的二皇子,今上當日便給劉皇後的嫡長兄賜封了“承恩侯”。

    看似無上榮寵,但承恩侯不世襲,劉老將軍腦袋上還有世襲的鎮寧公的爵位,據說老將軍幾次上書給長子請封世子都被壓下了,後來被人提點,長子已經是承恩侯,怎能再當鎮寧公世子,這不是明晃晃地嫌棄聖上賜封的承恩侯不好麽。老將軍無奈隻能轉而為次子請封世子,卻一直未得到聖上恩準。

    直到幾年後劉老將軍死在京外,元後與小皇子也跟著去了。

    劉老將軍身死,鎮寧公爵位空懸,劉老將軍長子已經是承恩侯,當時正在鎮北軍中做監軍,皇上看著也沒有再封他為鎮寧公的意思。而劉老將軍還有兩個兒子和一個養子,皆是人中呂布,人稱大劉將軍跟小劉將軍,和劉老將軍的養子劉撿並稱“三劉”,那是劉氏最後的輝煌。但那時,今上大約是太過悲痛,竟忘了把鎮寧公的爵位賜下去。

    幾年前,劉撿將軍死了,同年末大劉將軍也死了。後來有位禦史大人想起來,在上朝的時候提了鎮寧公爵位的事,聖上當時並未答複,那之後鎮寧公襲爵的事也沒人再提起了。

    鎮寧公府按規製封了一半,徹底變成了“劉將軍府”。

    時至今日,劉老將軍死了已近十年,人們說起他都是“劉老將軍”而不是“鎮寧公”,大概是都忘了吧。

    樁樁件件,單看都是意外,可這件件“意外”放在一起看,又在“意料之中”。

    建國之初的公侯之家,日漸式微者十之八·九,隻餘安國公顧家一枝獨秀,可幾年前皇上給顧老公爺賜婚成安公主,顧鋒顧銛一夜之間變成了庶子。當初的旌陽公就是因為沒有嫡子,從世襲罔替的一等公變成五世降一等的二等公。

    顧家,前程堪憂啊。

    再想到夢中顧老公爺之死,怎麽會那麽巧?現在想來實在蹊蹺。跟這些公侯世家放在一起,簡直令人心驚膽寒,今上當真是……

    皇上如今毫不避嫌單捧鄭家。把一個原本清貴一心向學的儒學世家硬生生培植成一張滲透了整個大祐官場的大網。如今說得上名的書院,都有鄭家子弟教學。在朝的官員,大多師從鄭氏的教導。鄭家說對的,天下沒人覺得錯。

    十多年時間,鄭氏——引導了天下學子,進而引導了天下人的口和心。天下學子隻知鄭家一家之言,細思之令人膽寒。

    太傅生前曾在私底下說過,鄭氏之禍,重於攝政王。攝政王挾天子以令諸侯,意圖竊國,罪在宮牆。鄭家,掌握了天下人的舌頭,謀的是人心,顛覆的是社稷。如果鄭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後果不堪設想。

    太傅走得早,沒能看到現在。如今鄭氏已經有了自己的野心,他們要扶持有鄭氏血脈的七皇子,意在江山!如果太傅還在,二皇子也能多一分勝算,不至於如此步步艱險,如臨深淵,步履薄冰。

    越是如此,越不能攀扯到黨派。二皇子此番上表,隻需要說自己少年心性,離了儀仗遊山玩水。豈料無意間撞破了石州總兵厲猛吃空餉的事情,二皇子斥責於他,他卻狗急跳牆行凶殺人,竟敢追擊千裏,直殺到永安京附近。青天白日,天子腳下!當真是喪心病狂。

    安韶華寫完,又以二皇子的語氣修飾一番,再稍稍潤色一下。通篇隻提發生的事情,不推理,不假設,先敘事,再陳情。可憐兮兮,驚魂未定,就像尋常人家兒子出門被人揍了,回家向父親告狀希望父親給撐腰一樣,一片孺慕之情之下有小小的算計,所能倚仗的不過是父親能為自己出氣。

    又讀了兩遍,覺得寫的不錯。就去找二皇子。

    作者有話要說:  我知道這章非常幹巴巴,你們看了不舒爽,別打我,頂鍋遁走。大約一兩個小時後還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