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叛逆荀子

字數:1989   加入書籤

A+A-




    漢朝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唐代發展到鼎盛,高僧輩出,人才濟濟,信徒遍及全國。上至皇帝皇後,下至庶民百姓,到處都是佛教的信徒。佛寺、佛廟遍及都市山川和窮鄉僻壤。外來的佛教與本土的道教相結合,威力更加強大。這時候的儒學,不僅退出了漢代時的獨尊地位,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為了拯救儒學的危機,理學家們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礎上,突出孔子、孟子的思想,促成儒、釋、道三教合一。從唐代中葉開始,連續到宋代,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複興儒學運動,這場運動讓儒學重新走上了正統的地位。

    這場複興儒學的運動影響深遠,從宋代一直延續到明代、清代。從中華國土影響到東亞、南亞諸國。

    宋代的理學家程頤、蘇軾、朱熹等人認為,荀子是儒學的異端,不僅把《荀子》這本書排除在外,還把荀子的思想當作批判的對象。他們從韓愈評價荀子的“大醇而小疵”開始說起,為荀子羅列下許多罪名,口誅筆伐,氣氛濃烈,一直到了“今世遂不複知有荀氏”的地步。1

    他們認為,荀子“悖於聖人”氣“喜為異說”3,“隻一句性惡,大本已失”4。還把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罪過,也歸罪於荀子,要荀子負責。

    宋代以後,荀子的思想被看成是歪理邪說。宋明理學統治了中國學術思想八百多年。在這八百多年當中,荀子一直背著一個背叛孔子的罪名。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詔令各州縣建立孔廟。後來,因為佛教興起,孔廟也就少人過問。到了宋明時期,尊孔之風席卷全國,孔廟的煙火重新又旺盛起來。

    曲阜是孔子的家鄉,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焰火最旺。最早的孔廟建立於公元前四七八年,也就是孔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下令祭祀孔子,曲阜人就把孔子住過的三間舊房改作廟堂。到了明代,皇帝為了尊孔,在孔廟舊址的旁邊重新修建起一座全國最大的孔廟。

    在這座全國最大孔廟的大成殿裏麵,正中間塑著供人祭祀的孔子像。孔子塑像的兩旁有四配和十二哲人的塑像。四配的塑像是複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十二哲人的塑像是子貢、子路、子張、子夏、子遊、宰予、有若、仲弓、冉有、冉耕、閔子騫、朱熹。四配和十二哲,加在一起總共十六人,卻唯獨沒有荀子。

    唐代中期的學者楊驚說,在戰國末期,“孔氏之道,幾乎息矣,有誌之士所為痛心疾首者也。故孟軻闡其前,荀卿振其後。”荀子是“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師”1。這是一個公允的評價。但是,對儒學的傳承最有貢獻的思想家荀子,竟然被排除在儒家的廟堂之外。

    後世在孔子的頭上加了許多崇高的光環,隨著時間的延續,孔子頭上的光環一環比一環高。漢平帝劉桁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尊孔子為“文聖尼父”;唐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明朝嘉靖九年11530x世宗朱厚熄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清順治二年〈1645x世祖福臨加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荀子呢?這位繼承並且發展儒學的一代巨人,他的頭上,不僅沒有光環,還被打入另冊,身上背的是“叛逆”的罪名。

    儒學在唐朝以前,主要推崇的是五經,包括《尚書》《禮記》《詩經》《易經》《春秋》。到宋代,理學家們推崇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理學家們讓學生們讀四書五經,不給讀《荀子》。用這樣的方法,讓人們遠離荀子,不知道在中國的曆史上還有荀子這個人。

    明朝詩人李曄曾到蘭陵拜謁荀子墓,他看到的是一座荒涼的古塚。目睹此情,不禁頓生感慨和惆悵,遂賦詩一首:“古塚蕭蕭鞠狐兔,路人指點荀卿墓。當時文采淩星虹,此日荒涼臥煙霧。臥煙霧,秋黃昏,蒼蒼荊棘如雲屯。野花發盡無人到,惟有蛛絲羅墓門。”

    如果把荀子墓的蒼涼和孔子廟的繁華做比較,兩位影響中國數千年的聖人,所受到的待遇真乃天壤之別,不能不讓人感慨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