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聖人荀子

字數:1817   加入書籤

A+A-




    先秦時代,荀子在世,在匯集天下著名學者的齊國稷下學宮,荀子被稱“最為老師”,可以理解為與孔子並肩的聖人。

    荀子去世之後,對荀子的評價依然很高。“為說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今之學者,得孫卿之遺言餘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觀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雲非聖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嗚呼!賢哉!宜為帝王。”1評論者認為觀察荀子的言行,即使孔子也不能超過。他的賢明可以做帝王,推崇荀子為當代的聖人。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荀子的學生李斯將荀子的學說在國家製度中付諸實踐,荀子自然也要被擺在聖人的位置。

    到漢代,漢武帝采用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既推崇孔孟,也讚揚荀子。司馬遷編寫第一部中華曆史的鴻篇巨著《史記》,將孟子和荀子並列,合寫在一篇傳記裏,足以證明荀子在漢代的地位。

    文學家、經學家劉向把流傳在世間的荀子三百多篇著作,整理編選出三十二篇,起名叫《孫卿新書》。並且在他寫的《孫卿新書敘錄》裏稱讚荀子,“如人君能用孫卿,庶幾乎王!”君王如果用了荀子的思想,就可以稱王天下。荀子與孔子等同,都是聖人。

    到唐代,雖然佛教盛行,儒學稍處邊緣,但對荀子的評價仍然很高。唐代中葉的經學家楊驚,把漢代劉向編定的《孫卿新書》改名為《荀子》,在社會上刊印流傳。他在書的前麵寫了一篇序,評價荀子是“真名士之士,王者之師”。能夠做帝王老師的人,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人。

    與楊驚同時代的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劉禹錫也都很敬佩荀子。在他們的文章裏有許多觀點都繼承了荀子的思想。

    唐代大儒韓愈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讀荀》。談他讀《荀子》一書之後的感想。韓愈對荀子的評價也很高。但是,他在將荀子和孟子相比較的時候,認為荀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大醇而小疵”,不如孟子“醇乎醇”。這個評價本來不是貶義,說的是真實情況。孟子對孔子的儒家學說是全麵繼承,當然是“醇乎醇”。而荀子是在儒學的基礎上,吸取百家之長,計對社會實踐的需要對孔子的思想有揚有棄,站在維護孔子思想的角度看,當然是“大醇而小疵”。可是韓愈的這句話,到後來竟然成為荀子的罪名。這是後話,以後再說。

    漢代和唐代為什麽如此推崇荀子?

    原因有二。一是漢代的政治需要。漢代繼承秦國的製度。支撐這種製度的思想基礎,不是別的,是荀子的理論。荀子的思想不僅存在於荀子的書本裏,還存在於漢代的政治製度中。司馬遷總結漢代的禮樂製度,在《史記》中所寫的《禮書》和《樂書》,幾乎全部抄的是荀子的《禮論》和《樂論》。這說明,荀子的思想在漢代已經融入國家製度。

    第二個原因,是荀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在漢代的社會生活當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有的是掌權的官員,有的是著名的經學家。荀子的親授弟子張蒼,秦朝時為禦史,到漢代,先後擔任過漢王朝的代相、計相、主計。漢文帝時又任丞相。為漢王朝理政數十年,他也將荀子的治國理論付諸社會實踐。荀子的學生浮邱伯,是漢代著名儒士,在長安教授學生,影響也很廣。

    國家的政治製度吸收了荀子的思想,當權者是荀子的學生,荀子的思想在漢代被推崇,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總之,漢唐一千一百年間,對荀子的評價很高。但是也暗藏著貶責的危機。漢文帝在太學設立專職講授《孟子》的博士,卻沒有設立專職講授《荀子》的博士。這是為什麽?其原因恐怕是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