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清淨為天下正
字數:3438 加入書籤
再說匈奴使節阿莫訶在皇宮之中受到奇恥大辱,當然了他不會想是他自己無禮再先的,畢竟在阿莫訶的眼中漢人就應當如同兔子一般膽小,怎麽敢反抗?
不過現在的阿莫訶有兩種心情,一種是怒,怒的是漢朝人竟然敢不給他麵子,不給軍臣單於麵子,在百官麵前羞辱他。
另一種是怕,畢竟自從秦朝覆滅,冒頓單於一統草原之後,麵對中原王朝,匈奴人的腰杆都是直的。
打個比方,縱然是匈奴派出去一條狗出使漢朝,漢朝上下也會把狗當成祖宗一般供著。
現在阿莫訶丟了匈奴人的臉麵,恐怕回去之後下場不要太好。
所以他也就有些鬱悶,於是帶著兩個隨從開始在大街上晃悠,他的後麵給隨的則是鴻臚寺的人,為的就是防止匈奴人惹事生非。
走在繁華的長安城,阿莫訶有些鬱悶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麽柔弱的漢人竟然能夠占據如此的繁華的城池?
這些都應該是大匈奴所有才對,想到這裏阿莫訶再看長安城的時候,用的則是看自己後花園的眼光。
當然了若是阿莫訶知曉十幾年後衛青、霍去病所行之事,恐怕會對自己今天的淺薄無知感到羞愧。
因為衛青、霍去病等人教會了匈奴人什麽叫做漢家騎兵,什麽叫做漢廷威儀。
走了大約有小半個時辰,阿莫訶也累了,於是帶著兩個侍衛走進了一家酒館,他們要品嚐一下漢人的美食。
然而阿莫訶不知道的是,躲在暗處的人將他們的一切都觀察的清清楚楚,這個人正是田蚡。
為了南宮公主,田蚡也是拚了老命,打算直接赤膊上陣。
········
黃生則是愣愣的看著晁補之,他顯然是低估了晁補之無恥的程度。
若是晁補之知曉黃生心中所想,恐怕會嗤之以鼻,畢竟趨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更何況晁補之來到漢朝,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他不會去挑戰一個有些偏執的老太太的威嚴。
“既如此,你為何會有剛才那般言論?”竇太後壓抑住心中的怒氣說道。
“太後,臣不過是在闡述一個事實,盡信書不如無書,黃生那般模樣,怎配做黃老之術的傳人?”晁補之語帶不屑的說道。
“我師承黃老先賢,自幼學習《老子》至今已有四十餘載,已然兩鬢斑白,是你的年齡的兩倍之多。”
“《老子》五千言倒背如流,如何不是黃老之術的傳人?黃口孺子,今日你若是不賠禮道歉,我必不讓你好過。”黃生大怒,最後幾個字幾乎是吼出來的。
“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年,今日我們隻談學問,不問年齡,若是如你說的那一般,那世上哪還有對錯,隻要數一數誰的白頭發多,不就行了。”晁補之反唇相譏道。
“你這屬於強詞奪理,難道潁川晁家都是你這樣的隻會誇誇其談之人?”黃生寒聲說道。
事關潁川晁家聲譽,一項古井不波的晁補之終於有些輕微的變色,於是他說道:“你的學問不到家,不過是欺世盜名之徒。”
“哪裏不到家?《老子》五千言····”黃生說道。
“我知道你能倒背如流,但那又如何?老莊之道,清靜無為是非空,你連最基本的修身養性都達不到,還敢自稱黃老傳人,還敢在這裏誇誇其談?”晁補之淡淡的瞥了黃生一眼說道。
黃生頓時大怒道:“你這屬於胡攪蠻纏,若非你,老夫焉能如此?”
“哈哈哈,好,既然黃生你自認為精通《老子》五千言,那我這裏正有一句話不知是何意,請你幫我解釋一番,如何?”晁補之說道。
對於《老子》黃生是信心十足,畢竟這是他賴以吃飯的家夥,於是自信的說道:“少年人你且說來,老夫替你答疑解惑。”
“好,我的疑惑就是,請問黃生,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句話何解?”晁補之淡淡的笑道:“還請老先生教我。”
黃生不假思索的說道:“這又有何難?是你學藝不精,老夫來告訴你,這句話的意思是·······”
黃生剛要解釋,突然臉色青一陣白一陣,顫抖著說指著晁補之說道:“你···你····你·····”然後噴出一口老血暈了過去。
晁補之頓時一愣,沒想到這家夥這麽不經刺激,於是急忙跑過去抱起黃生,大聲呼喊道:“快傳禦醫啊!黃老先生的舊疾犯了。”
那著急的模樣不似作偽,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黃生是他親爹呢。
等到禦醫來了,給黃生診治了一番之後,就急忙抬了下去。
景帝看了一眼晁補之,歎了一口氣,那意思仿佛是在說,你自求多福吧!
在竇太後的麵前,氣暈了她的心腹,這下場,嘖嘖嘖····
其實晁補之壓根就沒想到黃生如此的不濟,僅僅一句諷刺的話就歇菜了。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原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其意是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缺憾,其作用是永無止境;最圓滿的事物好似有不足,其作用是無窮無盡。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有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似有訥直(言語遲鈍,品格正直)。清靜能勝躁動,寒冷能勝暑熱。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之正道。
?看著竇太後那表情,晁補之急忙自顧自的解釋道:“情欲未動,內心清靜謂之中,動而正道謂之和。中和,乃是道之本。人能處正居中,形神以和,則將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
??“躁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故知清靜者,為天下之正也。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衝,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於清靜矣。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