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儒分為八,匯聚於二
字數:3369 加入書籤
田蚡走出宮門之後,頗有些意氣風發,因為誰能想到他能夠一躍龍門,僅憑借著一個晁補之的主意,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分析,就能夠替代竇嬰,成為詹事。
雖然竇嬰嫌棄詹事官小,那是因為人家是竇家的外戚,畢竟當今的太皇太後是姓竇的,他隨時都有複起的可能。
可田蚡不是啊,要知道他在宮中的姐姐自保尚且不足呢!
宮門外,田蚡看到晁錯將要上馬車,他急忙跑上去將晁錯扶了上去,而後又接著拜謝道:“剛才廷上奏對,下官多謝晁大夫了。”
晁錯聞言淡淡的說道:“晁某是為國舉賢,不用多謝。”
田蚡見晁錯態度冷淡也不以為意,接著說道:“話雖如此下官還是要多謝晁大夫,更何況下官與晁···晁郎中相交莫逆,頗為投緣,若非晁郎中出謀劃策,下官也不會有剛才廷上的表現,所以無論如何下官都要拜謝晁大夫。”
一聽田蚡提起晁補之,晁錯的臉色頓時緩和下來,溫和的說道:“既然田詹事與家叔熟稔,日後不妨多走動走動。”
晁錯說完這句話,不等田蚡再說話就上車離去。
雖然晁錯看不到,但是田蚡還是恭敬的躬身行禮,直到晁錯的馬車遠去,他方才起身,不過他的嘴角露出一絲微不可查的笑意,因為禦史大夫晁錯的這趟船他是上去了。
隨後田蚡又返回宮去,因為景帝交給他的任務他還沒有完成,他更要去給自己的姐姐報喜。
········
此時晁府之中又是另一番景象,隻見轅固生再與晁補之爭辯。
起因這轅固生一直在給晁補之灌輸一個理念就是儒家特別牛掰,他應該加入,而後憑借著自己的影響,超越黃老之術使儒家屹立在朝堂之上。
晁補之都聽的有些煩了,先不說他本就不是正宗的儒家學徒,單說此時老子的忠實信徒竇太後還有十幾年的活頭,他又沒活膩,怎麽敢去捋虎須?
更何況晁補之是誰?重生者耶?雖然他也接受了十六年的學校教育,但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質是不會短時間內改變的。
所以晁補之直接說了一句:“既然轅固公認為儒家能解釋天地之間所有的至理,那麽我想請問轅固公‘孔子作古,儒分為八,匯聚於二’該何解?還有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旁邊的嚴助也是飽讀詩書之輩,一聽這話就知曉這兩人肯定是要談崩了,他都看到轅固生的臉色有些難看了。
因為晁補之這不是在交流思想而是在揭儒家的老底,這是赤果果的掀桌子啊!
眾所周知,韓非子曾指出:“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這就是晁補之話語中“儒分為八”的解釋,而“匯聚於二”則是說其中主要有兩派流傳下來。
曆戰國秦漢的大變遷後,儒家的這八個學派中,包括顏子一派在內的六派,均逐漸淹滅而無聞。
真正使儒家在秦漢時期及以後仍能夠薪火相傳的,隻有兩家,即孟氏之儒與孫氏之儒。
孟氏即孟軻(孟子)。其學術出於子思之門,子思是孔子之嫡孫,因此說孟子出子思一係傳道。
孫氏即孫卿,亦即荀子。荀子之學,則師承於孔子弟子子弓與子夏,因此說荀子出子夏一係傳經。
這便是秦漢時期,董仲舒之前的儒家的主流學說流派。
子思和孟子一派儒學,一方麵仍堅持孔子的禮製思想,另一方麵又提出外仁內聖之學,即人格主義的儒學,唐宋以後演變為孔、韓、程、朱之理學。
而荀子之學,則源於子張和子夏,主要是外王之學,亦即用權與法術之學。戰國中後期的法家一派,實際主要來自子夏學派。
此時的晁補之問出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轅固生是哪一派的人?
見轅固生不答話,晁補之可記得這老小子擠兌自己的話語,於是又微微一笑說道:“我尚在潁川之時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臨村有個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屋內齷齪不堪,當他父親的老朋友薛勤勸告他時,他慨然道,‘大丈夫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誰知薛勤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轅固公以為然否?”
更何況晁補之話語之中的意思也包含著另一種意思,就是儒家連自己內部的派係之爭都沒有弄明白、搞清楚,怎麽就敢開“治國平天下”之口?
雖然這並不矛盾,但現在被晁補之提出來,轅固生就有些麵上無光,畢竟他也是要臉麵的人,與田蚡之類的可以唾麵自幹的人不同。
“轅固公雖然你一生治儒家經義,但恐怕遠不如我精通。我認為儒有小人君子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務權謀,專工名利,青春皓首隻為浮名;雖有蓋世之才,然德行敗壞實乃小人。”
“且如李斯佐始皇而定六合八荒,而屈身事權宦,不免腰斬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權傾一時,亦何取哉!”
其實晁補之說這些話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曆史之上,武帝即位後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向全國各地征召賢良。
當時90多歲高齡的轅固以賢良身份到了都城長安,同時他也告誡在這批賢良之中的齊人公孫弘(後官至丞相)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然而後來,轅固因年齡太大,諸儒又對他心存嫉妒,不久便罷歸故鄉。
縱觀轅固生的一生都在為了儒家的學說而奔波,可謂是窮畢生之力,然而到了儒家獨尊的時候,竟然被後輩排擠,不可不為之可笑、悲慘啊!
轅固生的一生不就是受到小人的排擠嗎?這與他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