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六章 奴大欲欺主 孝感動天下

字數:324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墨法劍 !

    秦震中本身沒有官職,隻是功臣之後,世襲國公,所以平時並不參與朝會,隻有在朝廷重大典禮儀式時候才會上朝。

    這位賢德帝登基不過一兩年,他也隻是朝覲過兩次,一次是他的父親死後他世襲爵位受封謝恩,一次是在天齊廟為太後祈福。

    說起來,那是先皇駕崩之後,太後悲傷過度,身體有恙,所有的開國元勳子弟家族,為了表示他們的忠心耿耿,一起為太後到天齊廟祈福。

    這次祈福,提前三個月便開始預備,因為規模太大,又有無數的清客文人撰寫什麽孝敬道德文之類的,鼓動風潮,造成聲勢,舉動相應,弄得天下知聞。

    最後鼓動的,也許是近乎綁架的賢德皇帝都不得不禦駕親臨天齊廟親自參加。

    當然,代為主持的,就是那位當朝的護國大法師,青城派的祖師霍靈素。

    其時朝中的體統微妙,因為賢德皇帝並非太後親子,如何處置與太後的親情,如何表示他的孝道孝心,關乎他皇位的安穩與否。

    國朝先帝無有子息,自然朝中各路藩王早就蠢蠢欲動,等待一旦山陵崩,他們能有機會入主大明宮,成為國朝元首大家。

    賢德皇帝乃是九江王庶出嫡子,朝中更有許多近支的親王,遠比他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太後乃是言世昭的姑母,經言世昭從中說項,講述當年漢朝孝成皇帝無子,擇取遠支定陶王為繼的故事,太後心動,這位九江王的庶出嫡子在言世昭的安排下過繼給太後為子。

    言世昭心機深沉,他的用意顯而易見。

    若是擇繼燕王,晉王,秦王,楚王這些強藩為子,以他們的權勢之強,自然不好駕馭。他們一登大寶,本身權勢在外,生氣相聞,未必會將孟國公放在眼中,難免不和權勢煊赫的言家起衝突。若是九江王庶子,地貧勢寡,即便是登基上位,也隻能依附於言家的權勢。

    太後和言世昭都是言家之人,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不過,過繼義子,絕非太後和言世昭就可以做主,最主要的還是先帝也覺得這位九江王的庶出之子雖然身份低微,卻為人謙恭,彬彬有禮,少年老成,仁義寬厚,足以托付大事。

    而燕晉秦楚這些強藩,飛揚跋扈,民望極差,即便是將皇位讓給他們,也難免不是暴君昏君。

    戊戌年六月,京師大雪,華山地震,流星墜於終南,先帝身體染病,這位九江王的庶長子急急入京探問朝見,怎奈,天道有盡,先皇駕崩。在言世昭和太後的極力主持下,他立刻榮尊九五,登基即位,是為賢德皇帝。

    如此的國之君王,匆忙即位,自然沒有時間去熟悉朝政,也比不得那些能在東宮開府的儲君,能有自己的班底根基。

    他自知根基淺薄,一言一行動輒關乎在臣民心目中的威德。

    滿朝中人因為他人不出眾,貌不驚人,舉動失儀,大喪之期,言行張慌,將他視為漢朝孝昭皇帝之後即為不過二十七天,因為荒淫顢頇而被權臣霍光廢去的海昏侯劉賀。

    這番為太後祈福的舉動,實則是一些開國勳貴子孫們給他的一個下馬威,也有趁機戲耍羞辱他的意思。當然更主要的是他們覺得這天下也是他們的祖宗跟從太祖太宗打下來的,他們自然也有一份。

    若是先帝有子繼承這花花世界,錦繡江山,那也就罷了,可他這個身份不明,庶子出身的遠支王走了言世昭的終南捷徑,也稱王稱尊,他們委實心有不服。

    他們提前造勢,那意思顯然是若是皇帝不參加,若是他不帶頭表率,就顯得他孝行不夠,不足以為天下表率,更不足以為以孝治天下的君王天子。

    這種挾持天子的做飯,實則已經是大逆不道,隱隱然已經侵淩了天子的威權。

    這絕對是權臣們給皇帝的一個下馬威,也是給極力將他扶持上位的孟國公言世昭家族一個教訓,要折損孟國公言家正勁的風頭,甚至也是給太後的一個警告。

    言世昭是何等樣人,自然知曉這些紈絝子弟,不學無術的無賴二郎的鬼把戲,索性見招拆招,在他的建議之下,賢德皇帝隱忍不發。

    在天齊廟中賢德皇帝做足了模樣,惟妙惟肖,痛哭流涕,向天齊廟的東嶽大帝發願,希望將太後染上的病痛移諸自己的身上,自己代替太後受難。

    皇帝如此的舉動,自然將那些宵小紈絝震懾的目瞪口呆。

    他們本是想要找出皇帝在祈禱祭祀時候的假惺惺虛偽模樣,好從中大做文章的,哪知道皇帝如此孝感動天的舉動,倒顯得他們太也枉做小人。

    這種禱病的行為舉動,一般乃是朝廷的近臣在皇帝染病之時祈禱天子之病移諸己身,以顯示自己的忠心耿耿。

    身為朝廷的君王,行臣子的禮節,賢德皇帝以皇帝至尊如此孝義,真是讓天下臣民感動萬分。

    太後再高貴,也一樣是臣子,為公,也是皇帝的臣;皇帝便算是虛君傀儡,也總是君,在最講究名實的國朝,君臣名分不容僭越。

    這些紈絝子弟天齊廟中醜態百出,反倒給了賢德皇帝一個當眾表演以孝治天下的機會,他們這才罷休,從此安分守己的多了。

    當然,這帶頭之人便是與孟國公權勢相侔的秦國公秦震中,他的狼子野心,不臣之心,甚至不輸給那些蠢蠢欲動,想要更進一步的國姓強藩。

    這次開國勳貴後裔的舉動,在賢德皇帝的心中留下了陰影,使得他對這些人深惡痛絕,他本來也算是慷慨大度,有賢王賢子之稱,可畢竟身為藩王,也容不得別人的欺辱,何況自己乃是國姓皇家,豈能任由這一幫奴才奴大欺主?

    他們的囂張跋扈,自以為是,賢德皇帝知道,自己將來一定要尋找機會對他們懲戒一二,殺一殺他們的威風,至少要來一個殺雞儆猴,一來為怨懟報複,二來也是為自己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