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權臣避鋒芒 大將失先機
字數:293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墨法劍 !
他的質問斥責嚴厲刻薄,痛心疾首,憤怒非常,幾乎到了蠻不講理的地步。
“難道是苗蠻又要興眾造反嗎,又莫非是安南不臣?“
齊辛候微微一怔,深悔恨自己忙中出錯,這位愛挑刺,小心眼的皇帝居然冒出這一番話。
是啊,自己口口聲聲效忠朝廷,關心國家體製,百姓安危,卻沒有效忠皇上的表示。
他忽然站起身來,道:“恕臣無理,皇上啊,皇上乃是百姓的父母,朝廷的根基元氣,國朝法統道統的象征,末將效忠朝廷國家,為百姓謀永福,那一樣就是效忠皇上啊。“
齊辛候就像是表演一樣,事實上,他這番口舌說辭不知道預演了多少遍:
“可是奸佞在君側,臣心中不安啊!願得皇上賜天子劍,為天子協理朝政,誅殺奸佞,清君之側,恢廓江山。皇上如此質問末將,末將真是心中悲痛欲絕,感傷難耐,百死莫贖了。”
他這一番話的意思是那麽的痛心疾首,就像是忠臣被讒言誣陷,自辯清白時候的哀痛悲傷,滿堂文武大臣甚至都相信,他若不是個莽夫武將,說不定還能繼承屈原夫子的文采風流,作一篇離騷而明傳文史呢!他的言語也讓人感覺到他真的是悲痛欲絕,可其實他連一點悲傷的意思和神色也沒有。
賢德帝哼了一聲道:“大將軍真是辛苦了,你有這份心思,朕深感欣慰,你的心意朕是明白的。你率領軍兵剿平南夷,功勳不小,可是朝廷中事,豈是爾統兵的武夫所能知曉?你如此說,難道說朕是扶不起的阿鬥,昏聵無知的梁武帝嗎,你是要做吳王劉濞 ,還是要做侯景啊!”
地上趴著的大臣渾身已經開始抖作一團,皇帝這些話的意思不言而喻,其中的含義足以要了在齊辛候的命,當然,如果他真的威權在握的話。
而一句“統兵的武夫”也對齊辛候這位靖難大將軍的不滿和憤怒,將蔑視瞧不起表達的淋漓盡致,皇帝如此說話,如果沒有血濺當場或是殺人泄憤,那是萬萬不能收場的。
齊辛候一時間被逼的啞口無言,他身為武將,雖然兩軍陣上,令出如山,法紀嚴明,往往都是一言而決,並不擅於辭令口舌,且軍陣行伍之間,誰敢和他饒舌多嘴?
此時被賢德皇帝逼問的他無言以對,一時間便惱羞成怒,想要發怒,可理智提醒他,這是當今的皇帝,自己萬萬不可逞匹夫之勇。
他抬頭猛然間看著一副悠閑的渾如無事的言世昭,對於齊辛候激烈而危言聳聽的言語似乎就像是什麽事也沒有,更像隻是聽到了一個無知莽夫的詆毀甚至是犬吠。
他眼睛中的憤怒足以將言世昭殺死,如果他的眼光可以殺人的話。
齊辛候猶如質問,眼光逼射言世昭道:“不知道孟國公何時來伴君的啊,如此捷足先得,金風未動蟬先知,看來奸佞之人果然曉得揣測人主之意啊。”
他言語中的無理會讓所有的人發怒的反駁,他也知道既然和皇帝的言語交鋒已經落在了下風,那麽此時隻有將矛盾全部指向言世昭,把自己向皇上逼宮的野心變成對於言世昭的不滿,自己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才可能獲得皇帝的原諒,才能獲得道統和風議上的支持。
他知道皇帝也不想言世昭一家獨大,更不想破壞他和言世昭的對壘所帶來的朝堂平穩,這是權力之道,也是帝王權謀的一種。為了保護作為皇帝自己不太穩固的權威和權力,對於他齊辛候這些看上去大逆不道的言行,賢德皇帝也必然不會多做計較,這就是權力爭鬥的要害所在。
但是言世昭一言不發,卻不和他正麵相對,看似懦弱理屈,實則高明至極。
言世昭自己知道他想說的話皇帝會說的,而甚至比他說的更好,而不用他自己說什麽,自己一說話,說不定引來皇帝和齊辛候的夾攻,皇帝固然厭惡齊辛候的飛揚跋扈,桀驁不馴,可是對他,也並非真的信任友好。
賢德帝猛然間站起身來,來回踱著步子,氣的臉色鐵青,呼呼直喘,忽然之間盯著齊辛候道:“大將軍,你難道是說言世昭是便是奸佞嗎?你要做朱雲,說孟國公是張禹,朕是昏庸無能,貪酒好色的漢成帝,是不是?朱雲要做忠臣,其心可嘉,隻是他要盡忠國家,絕無他意,你今天帶著貔貅營的數千官兵圍困太極宮,言語咄咄逼人,挾持朝中大臣,你威逼朕來了,看來你不是要做朱雲,而是要做董卓曹操的啊。“
賢德帝略微顯得衰老滄桑的麵容,看上去衰邁不堪,可他的眼神居然是如此的淩厲,此時此地,再沒有人將他當做一個二十幾歲的無知小兒,隻覺得這是個久經風浪,深味權謀的帝國主宰。
齊辛侯從來沒有想到這個言世昭手中的傀儡皇帝看起來是如此的堅毅淩厲,鋒芒勁厲,如此厲害。
他忽然倒是顯得放鬆了下來,點頭道:“皇上,言世昭勾結六扇門中人殺死前朝皇後的替身眺月觀音這件事你知道嗎?“
賢德帝冷笑了一聲道:“人命關天,朕卻不是六扇門中人,也不是長安的京兆尹,眺月觀音之死,自然有六扇門中人破案。朕總攬戎機,署理陰陽,明正天下風氣教化,若是這些事也要朕事事知曉,那麽朕何以垂拱而據,治理天下,朕養如此多的官吏做什麽?“他聲音中的氣度和禮節掌握的恰到好處,不卑不亢,將自己身為天子的指責梳理的一清二楚,齊辛候和言世昭都不禁刮目相看。
“而民間命案,什麽時候輪到你靖難大將軍管了?你的兵馬刀槍雖然淩厲,可要管起來律法之事,你可知這是朝廷法度所不容麽?你這可是目無王法啊,武人幹政,自古乃是大忌,在本朝尤其是死罪,你連本朝這些體製都不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