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奴才解主圍 雙英昂上殿
字數:324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墨法劍 !
賢德皇帝幾乎用一種冷嘲的言語和眼神盯著齊辛候,那顯然是嘲諷他的無知和顢頇無形。
“難道朕要做什麽事,也要你靖難大將軍來安排管束不成?“
齊辛候忽然間汗水大作,這才知道自己全盤計劃中露了大破綻,一時間張口結舌。
他本來是要挾持聖意,誅殺言世昭,強作霸王硬上弓,於理於兵都做到理直氣壯,萬萬也沒有想到這個自己眼中的傀儡皇帝言語淩厲,咄咄逼人。
他當著滿朝文武一頓夾槍挾棒的冷嘲熱諷,自己已然主動盡失。
這時候才明白正統的以上勢下的優勢所在。
自己的理屈詞窮,被皇帝的質問的慌亂神情已經被大臣們瞧在眼裏。那已經是氣勢上的衰落,想要扭轉萬萬不能,要想再用挾持的法子讓他們臣服在自己的威權之下,那一樣是萬萬不能。
你自己已經是一個莽夫無賴,想要他人再安安穩穩的聽從你的,憑什麽呢?
自己若想重整旗鼓,絕地反擊,那可絕不能有失禮之處,否則弑君逼君大罪,那可是萬萬擔當不起,而且也將自己逼到了死地。
置之死地而後生,固然能夠轉敗為勝,可是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幹嘛要將自己逼到隻有一條路可走的窘境?
況且齊辛候雖然有弑君之心,也從來沒有把皇帝放在眼中,可是自忖時機尚未成熟。縱然今天能將殿中的大臣皇帝言世昭全部誅殺,可是自己真的有把握控製京師九門數萬軍士,抵擋來自四麵八方勤王之師麽?
本來他也存著弑君逼宮的野心勃勃,可見到了皇帝的聲勢威嚴,不由得有些心虛,更何況言世昭便在眼前。以他的為人謹慎,豈能毫無防範準備,他怎麽會將自己置身於險境?他安然不動,那擺明了是根本就不怕他的兵將圍困,說不定他已經布好了陷阱,天羅地網,等待著自己的一頭鑽入,此時自己的兵將也許已經變成了囚籠中的鳥獸。
一時間齊辛候腦子中不知轉了幾轉,本來以為以自己的威風和氣勢,這個傀儡皇帝也不過是漢獻帝之流。可是自己錯把自己當成了曹操董卓,實則這個皇帝乃是英明睿智的君王。
刹那之間,他頭腦中一片空白,皇帝的冷嘲熱諷,將他胸中的怒火激起來,他狠一狠心,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也不願再顧忌後果。
忽然他後麵的方公子抬起頭道:“啟稟皇上,大將軍報告眺月觀音之案,並非是有什麽私心,而是盡忠值守,盡一個臣子的本職,就算是一介鄉民,見了不平之事,也是要稟告的。眺月觀音之死的確關乎本朝的安危,眺月觀音乃是前朝太後的出家替身,其一舉一動關乎天下教化,而且她的死是有人預謀!“他就像是個小醜一樣來個大將軍解圍,齊辛候不禁用讚賞的目光望著他,他需要暫時緩和一下精氣神,否則,真要崩潰不可。
“哦,那你倒是說說是何人預謀?“賢德皇帝似乎略微沉潛了 一下怒火,盡量將聲音壓低了下來,以顯示自己的修養威儀。
“是六扇門中人,大理寺的黃景仁黃大人自然知曉。“
“黃景仁你可知曉?“
“臣知曉,因為案件重大,本部正在調查,現在可以向皇上稟明,這的確是和江湖謀殺有關,但是至於凶手,隻有一個人知道。“
“是誰?“賢德帝時候頗為感興趣道。
“六扇門中的天子第三號捕快楊易辰。“
賢德皇帝目光銳利,盯著齊辛候,冷冷道:“我倒是想知道大將軍為什麽對於眺月觀音之死那麽關心?眺月觀音之死不過是區區一兩天的事,大將軍你怎麽就能肯定眺月觀音一定就是被江湖人刺殺,朝中大臣設計呢?”
方公子和齊辛候這時候才知道什麽叫掘井自陷,作繭自縛。是啊,若非是他們在眺月山莊嫖妓夜宿,怎麽對於這件案子知道的那麽詳細?
賢德帝看著這一胖一瘦的兩個人,嘴角露出不屑一顧的神色,看著他們兩個,似乎知道他們在眺月山莊的胡天胡帝的行為。
他是藩王出身,名聲所在,對於觀花玩妓之事從不明目張膽,卻也不是什麽潔身自好的自律嚴謹的道學先生和道學先生的徒弟。
賢德皇帝自然也知道眺月山莊是什麽所在,自然也知道眺月觀音的底細。他也更知道此事的荒唐絕不能在朝堂之上公然宣揚,那不僅是維護齊辛候不和自己不撕破臉皮,更關乎到朝廷的顏麵。
雖然他不敢保證所有的大臣無人沒有去過眺月山莊,他也知道所有的大臣和眺月山莊的馬虎事兒根本連一個清白的都沒有。
他卻不敢保證他公然揭穿眺月山莊的真麵目和暴露所有大臣與眺月觀音的關係之後的那種殺傷和輿論是否可以承受的起。
這雖然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窗戶紙和麵紗,一捅便破,但是絕不能揭開和揭穿,否則皇帝的威權和國朝倫理立國將蕩然無存,帝國的威嚴將瞬間崩塌。
這就是江湖武林和黨政交易總不能拿到冠冕堂皇的朝堂議論的原因。有些話雖然心知肚明,可絕不能輕易出口,也並非說出來這麽簡單。否則自己的朝廷就成了淫褻無恥的罪魁禍首,公然在廟堂做陳靈公夏姬孔寧無行無恥,天下的百姓如何看待?
事實上沒有一個朝廷可以承受的起這樣的體統被戳破的事實。
“楊易辰何在?“皇帝忽然對著黃景仁問道,黃景仁正當不知道如何作答。
“大理寺刑名司座下天子第三捕快從九品楊易辰在此,請皇上詳問。“
忽然從大殿外走進一個少年,身穿青緞捕快服飾,腳蹬快靴,頭上戴著高帽,帽子上插著一朵紅絨花。
這少年正是楊易辰,楊易辰的身邊跟著一個少年,隻有十五六歲。那少年走進殿中,與其說是不卑不亢,倒不如說是一個鄉下什麽事也不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