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六章 鳩鵲換巢否 天子峻急危
字數:3442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墨法劍 !
這樣的解釋合情合理,盡管爵品略有相差,國公還比不得這位九江王的品級,可這國公的位置乃是以十大汗馬功勞換來,區區靠著血緣得以恩蔭,無尺寸之功的王爵,更不知道當今國朝有數十個。
孟國公的權傾天下一百五十餘年,數十年來每一屆孟國公幾乎都是當朝的首輔宰相,其實際的威權,早就非一個空有其名,地貧位微的皇族遠支九江王可比。
如是這位賢德皇帝真的做一個嫡長子繼承了王位,可以說實在是以高就低——如果他真的是傳說中的孟國公言世昭的私生子的話。
當然,如果寄養在別人家的兒子反倒奪了人家的世襲王位,讓九江王的親生兒子們靠邊站,那顯見的太也太有點鳩占鵲巢,蠻橫貪婪了。
好在言世昭誌不在此,他當然也不會看上區區一個恩封的王爺,如果他想要更進一步,如果他不再顧及人言,恐怕親王也有的封。
當然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早就風傳朝廷和江湖。
不過最奇怪的是這件事起初並沒有捕風捉影的痕跡,也隻是賢德皇帝登基半年後,老九江王的忽然甍逝,然後這傳聞便不脛而走。
似乎人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也似,誰也不會相信的事兒確忽然間就成了人們深信不疑的事實。
老王爺之死使得這傳說和謠言的可信度不是降低了,而是被人們當成了不可置疑的事實。
賢德皇帝和言世昭都知道這背後造謠者的目的和心態:
如果事實成立,言世昭犯下了欺君罔上,欺瞞先帝的不赦之罪,其罪不容誅,罪及九族洵屬無疑。
而賢德皇帝惡紫奪朱,以異性冒認國姓,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僭主,那麽等待他的結局隻有國姓的皇族逼迫其下野或者被弑殺。
那麽這背後的謠言遙控把控者,也就成了最大的贏家。
最可讓人信服的乃是,言世昭一心一意的輔佐賢德皇帝登基,自然也是理所當然,自己的兒子,自己家的江山,誰還會當仁不讓?
不管這些流言蜚語真與假,看來
二十年來的安寧生活將重新結束,又一段惶恐不安將要重新開始。
當然,大部分的流言說的是言世昭言大人已經在邊境做好準備,布下了精兵強將,天羅地網。
隻要敵人敢稍稍蠢動,那麽天朝就會以泰山壓頂和滄海灌滅殘螢之勢,將胡虜蠻夷和背叛朝廷的反賊盡情擊潰狙殺。
當然,他們毫不顧及天朝早就空有其表的軍力,更不會理會貪腐成風,國庫空虛,冗官冗員冗兵耗費錢糧,絕無可以一戰的實力。
這些迫在眉睫的危急情勢隨時隨地都能讓帝國崩塌,更不要說還能抵抗外敵的入侵,恐怕讓他們自己苟延殘喘,都未必能挺得過十年八年。
總之,真相事實他們絕不顧及,他們關心的是言大人還有其他的宣諭使者總督尚書們如何讓他們撒謊,他們如何理直氣壯,不假思索的去執行言大人的命令。
在一個說謊吹牛已經沒有了體統方寸的時代裏,在幾乎隻剩下一幫傻子高喊天威神勇,英明神武的朝廷裏,這樣的謊言每一天都在重複,每一秒,每一刻都在重複。
而且國朝還專門花巨額的國帑與民脂民膏豢養這樣一幫學舌的鸚鵡——一幫不學無術,遊手好閑,好吃懶做,和國朝一樣沉浸在意淫中的無賴兒郎。
既然已經沒有人讚美,那幹脆自己花錢養活一幫好吃懶做,遊手好閑,毫無是非辨別能力,更缺乏羞恥之心者來恭維讚美。
既然覺得讚歌頌聖的聲音還不夠響亮,那麽就專門雇傭一幫子鼓手來吹吹打打吧。
甚至有人說皇帝為了和齊辛侯言世昭三人乃是為爭一個叫寧無憂的女人而在太極宮大打出手。
最後齊辛侯不敵皇帝的天子神威和眼放金光,落荒而逃,甚至更可笑的是說皇帝借助江湖幫會的力量誅殺權臣,立誓要重新做中興天子。
皇帝的不擇手段,已經無以複加了。
但是這些不同的傳言一天之內卻造成了一個景象。
那便是長安城人心惶惶,店鋪關門,民眾大肆搶購囤積糧米蔬菜,或者舉家帶口的人們連夜套好車輛,擔起挑子,出城逃難。
把守城門的士兵剛開始還勸阻蜂擁的民眾不要相信謠言,但是最後居然有一些軍卒將領放棄職責防守,加入了這些驚慌失措,馬上就成為難民的難民群。
誰也不知道他們這些看似耀武揚威的軍卒為何也要卷入逃難的洪流難民之中。
長安城以東往潼關,已經綿延數十百裏準備逃亡關東的難民,尚且還沒有經曆劫難的難民們布滿在道路上,已經擁擠不動。
號稱千古未有之盛世的國朝曆史上,不出幾年便會發生的戰亂和逃荒逃難又一次開始,僅僅不到二十年的,近乎一觸即潰的安寧又一次被打破。
更可怕的是,沒有皇帝的旨意和京師提督的軍令,京師禁軍已經開始躁動和軍心不穩。
賢德皇帝安插在軍中的監軍每個半個時辰便有來匯報軍情和軍心不穩的,甚至開始有三五十成群的聯結和私下集會。
這一切讓太極宮中剛剛新手初試消滅了秦震中和齊辛候,自信滿滿,正躍躍欲試想要大展手腳的賢德帝束手無策。
他不知道謊言的力量原來如此可怕,他甚至不惜屈尊紆貴,想出宮向他的百姓解釋,要他們不要慌亂,要他們不要相信所謂戰亂的謠言。
因為他知道不管謠言是如何來的,謠言卻絕不會按照他的本意去消弭,人心惶惶的既定事實也無從勸慰消解。
可是他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信心和底氣,他不知道這些謠傳的突厥入侵,大臣叛變,黨爭殺戮是不是會變成真相,事實上,內訌殺戮已經開始,大臣叛變也早就印證。
可是他也知道,此時的百姓哪裏管你是什麽皇帝宰相,哪裏還有尊卑貴賤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