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七章 得君未行道 侍衛進良策

字數:283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墨法劍 !

    他不知道結果會是如此,他這時候才明白昨天以為的齊辛侯被帶走便會禍患消失於無形原來都是胡扯,都是自以為是,都是自己的妄想。賢德皇帝身旁的方公子方侍衛這時候剛從城外打聽消息,回來向他稟報.

    事勢到如今,賢德皇帝也隻有這個看上去猥瑣,但是忠心耿耿的侍衛才是他最為可靠和貼心的人。

    這種作為皇帝唯一值得信賴之人的榮譽,榮耀,讓肥肥胖胖的方公子有些樂不可支,甚至有些興奮的手舞足蹈。

    方公子身為江湖中人,讀書不多,可也知道,千古以來名臣大儒,士子文人得君行道的願望也不過如此。而自己既沒有經曆十年冷桌子,熱板凳,鐵硯磨穿,用盡吃奶的力氣做考據文章,八股策論,耗盡祖宗的陰鷙考取功名,也不是靠恩蔭以為階梯,如此能夠繳天之幸,委實真個是平步青雲,鴻運當頭。

    僥幸之餘也不免有些心中無底的慚愧。

    雖然這位天子的權勢被言世昭架空了多半,可是作為天子的威嚴體統,他依然是高高在上,而能得到他如此的青睞信任,祖墳大概也早就冒青煙了。

    江湖人雖然不那麽看重尊卑有序,也不會把天王老子放在眼中,可是士為知己者死,女衛悅己者容那份知遇之恩的心思,方公子卻比其他江湖中人更多了一份銘記感激。

    不過格於君臣尊卑有別還有朝廷的體統,他還是盡量壓抑自己內心的激動,以免褻瀆了尊上。

    “人心惶惶,滿城人開始外逃關東以躲避戰禍。不法奸商囤積米糧已經開始,就在早上發生暴民打砸搶米糧鋪的事兒。截止到辰時一刻,長安城已經為了搶劫米糧的事死了十一個人,似乎有人願意看到這一切。“他憂心忡忡,卻也有些忐忑不安,自己並不是經天緯地的大臣,對於朝廷大事,不敢輕易進言,唯恐影響了皇帝的判斷,落下個諂臣佞幸的惡名,怎奈形勢危急,也容不得他愛惜羽毛,自保令名。

    “皇上,我怕此人的居心比齊辛侯還要叵測險惡,如此亂象,好似故意有人攪局,趁機渾水摸魚,若是有賊子進攻皇宮,我懷疑……“

    賢德帝的額頭緊縮,凝結成一個疙瘩,道:“有話直說,我們君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方公子點了點頭道:“我懷疑這一切謠言的幕後是秦震中或是言世昭搗的鬼。這兩個人的用意不僅僅是打垮對方,他們還都覬覦九鼎大寶。“

    “而今的情勢已經是劍拔弩張,兩個人已經撕破了臉皮,秦震中雖敗實力卻未曾傷損。這造謠生事之人,也更可能是齊辛侯,他逼宮之際提前安排好人接應,可見此人絕非是毫無韜略的莽夫俗子。雖然萬歲已經因為他的謀逆之罪,下令革除他的大將軍頭銜,但是此訊息並未傳布天下,而且此人在京城培植的實力不可小覷,這三股勢力互相造謠生事,但是都想從亂局中求利,這是他們的共同目的。”

    “你有什麽注意?”賢德帝憂心忡忡道。

    方公子垂首道:“為今之計,隻有穩定軍心才是上策,掌握兵權,就掌握了一切,九門提督的兵將一定要聽從皇上的令旨,我們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言世昭雖然狠毒陰險,可是經過了昨晚之事以後,相信他在大臣中的威信已經喪盡,想要重建威信,還需要再做馮婦。齊辛侯一匹夫之勇,既令他陰險詭詐,卻也不足為患,可是我們絕不能容他們做出危害天下和朝廷的事,皇上為了江山社稷,天下太平,皇上當及早出手,先發製人,後發者製於人,不可不防!”

    “愛卿之言甚是有理,可是我們此時可以相信的人並是不很多。”賢德帝眼中閃過一絲絕望,他歎了口氣,本來信心滿滿,這時候卻因為急轉直下的形勢讓他感到有些心驚肉跳,壓抑難耐。

    “皇上難道忘了玉清公主麽?難道忘了這一張王牌麽?”

    賢德帝的眼睛中一亮,興奮道:“不錯,玉清公主與言世昭的兒子言達天交情頗深。隻是不知道為什麽先帝不答應這門親事。言世昭在他兒子十歲之時便向先皇求婚,當時皇帝未予準許。我即位以後,對這個堂妹仍然厚待,可是交情並沒有多少,你是想要我引出言達天,讓他勸服他的父親,我們以玉清公主作為人質條件,軟硬兼施,製服言世昭,讓他幫助朝廷平定叛亂,是麽?“

    “為今之計,這是上策,言世昭不僅掌管禁軍,和京師提督朱子河交情不淺,雖然朱子河乃是文官,可還算是正直清廉,京師禁軍都聽他的指揮,相信有此二人,皇上和朝廷一定能夠挺過這一劫,渡過了這場劫難,從此以後皇上成為中興之主才有企望。“

    “不錯,但是言世昭乃是隱忍殘酷之人,你說他會不會為了兒子甚至玉清公主放棄他篡位奪權的機會呢?況且朕是一國之君,天下元首,怎麽能用綁架人質要挾別人呢?天下臣民將如何看朕的江山和朕呢?如此一來,朕豈不是和齊辛侯那叛賊一般不二了麽?“

    皇帝忽然歎了口氣,搖搖頭,意示否定。

    方公子心中焦急,有點嫌棄這位皇帝的婆婆媽媽,優柔寡斷。

    他聲音之中含著急切,道:“萬歲,古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漢高祖勢微時候尚且求和匈奴,本朝太祖太宗皇帝開國時候因天下征戰烽煙,苦戰久矣,民生凋敝,因黎民之不忍,還向胡虜稱臣,後來生聚教訓,終究犁庭掃穴,擒其酋渠,委曲求全以興複大事,聖人不得已而為之。況且這也不算是威脅和以玉清公主為人質,若是天下一失,莫要說皇帝,就算是玉清公主她自己也尊嚴難保。為了本朝江山,本朝公主就算是和親也是應當,她們尊享榮耀,為國朝出一份心力也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