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石礩子

字數:6182   加入書籤

A+A-




    金鼎山的秀才頭領,又在認真的進行自己的鍛煉活動。自從山寨秋收結束以後,再次獲得大豐收讓張孟誠十分欣慰之餘,也開始認真準備恢複自己的狀態。

    幸好山寨的其他各項工作,都在張孟誠仔細的打理下,已經都有了一個章程。而且他培養出的各地基層管理人員已經成長了起來,也不用再繼續事事都麻煩秀才頭領。

    再加上山寨草堂的孩子們,陸續多了幾位代課的老師。所以張孟誠總算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可以開始調整自己的狀態。

    結束了下午的有氧運動,張孟誠就來到金鼎山演武場進行準備活動,之後要開始他的無氧運動。

    經過幾個月的調養,張孟誠的傷實際上在九月上旬就已經痊愈了。雖然張孟誠恢複的不錯,可是他依然沒有跟隨大哥張孟金進入東川剿賊。

    倒不是金鼎山需要頭領坐鎮,東川賊巢現在正被朝廷大軍進剿,金鼎山完全不用擔心流賊的威脅。

    主要是因為張孟誠碰上了之前張昭恩也遇到的問題,他整個人幾乎是胖了一圈。之前為了調養張孟誠的身體,大哥、二哥以及他的妻子蔡啟嫻等人,陸續給他強喂了大量的補品。

    再加上他們不允許張孟誠在養傷期間,進行任何形式的鍛煉,所以張孟誠就養出了不少贅肉。

    現在經過一個多月的辛苦鍛煉,張孟誠依然沒能把自己的身體完全調整回去,這讓他心裏有些發慌。不過好處也不是沒有,變胖之後又再次鍛煉減肥,張孟誠發現自己的肺活量和耐力似乎比以前有所增長。

    做完了準備活動,張孟誠走到了一塊呈長方式樣的大石前麵。這塊大石左右的腰間都有插手處,名字叫做石礩子,也有些人習慣稱呼為技勇石。

    武舉考試中的掇(duo)石,就是抬這個東西。明朝的武舉自嘉靖朝開始,就增加了試“力”的考試。到了崇禎年間,掇石和舞刀依然是武舉考試中的重要內容。

    一般的要求是將石礩子提至胸腹之間,再借助腹力將石礩子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這叫做“獻印”,如果能在一次內完成就為合格。不過不同地區或不同的時間,這個要求可能也會發生變化。

    根據張孟誠這段時間打聽到的消息,有時隻是要求舉起石礩子走幾步;有時則是要求應試者,將石礩子兩手高舉過頭頂,然後再扔出去。如果完成這些要求後,應試者臉不紅氣不喘就為上等。

    一般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很簡單,不過再聽聽石礩子的重量,就會知道這事情有多麽困難了。

    雖然各地的樣式可能有些不同,但是石礩子一般分為兩百斤、兩百五十斤和三百斤三種標準。

    這些標準已經相當驚人了,之前張孟誠還聽說過有更重的石礩子,標準居然達到了五百斤的誇張程度。

    聽說在去年京師武舉的會試裏,似乎就設置了五百斤的石礩子,隻是張孟誠不知道有沒有人舉起來。(注一)

    能舉起這玩意的人,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大力士了,更遑論還要完成武舉考試中掇石的要求。

    張孟誠在受傷前也就隻能勉強自己掇石兩百五十斤,現在變胖後進行了不少肌肉鍛煉的他,依然停留在兩百五十斤這個標準上。

    雖然武舉考試並不隻是掇石這一項,但是張孟誠還是希望自己,能在崇禎六年十月的陝西武舉鄉試前,達到掇石三百斤的標準。

    因為張孟誠聽說,參加武舉考試的舉子們,即使是榜單上墊底的那些人,也大多選擇三百斤的標準。而在之後京師的武舉會試裏,那強力的挑戰者就會更多了。(注二)

    “起。”

    張孟誠大叫了一聲,成功舉起了身前的石礩子。

    他試著把這塊兩百五十斤的方石舉過頭頂,但是最後依然沒能成功。張孟誠覺得自己就要支撐不住,連忙把石礩子扔了出去。

    沉重的石礩子砸在地上,發起的震動讓人心裏發慌。

    秀才累的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起了氣。他心裏感歎著那些傳聞中能舉起五百斤石礩子的人,如果真有這種人,那他們會不會是妖怪變得。

    “秀才,也別太操勞了,還是休息一會吧。”

    這時,張孟誠的妻子蔡啟嫻走了過來勸說丈夫休息一會。

    她在看到張孟誠這次掇石失敗後,就再次開口勸道:“你也別那麽賣力,真的到了考場上,舉起石頭走幾步就成了。連你都舉不起來,我才不信這世上有那麽多人能舉起三百斤的石頭。”

    張孟誠平穩了一下自己的呼吸,之後笑著對蔡啟嫻說道:“這世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事情多了去了。咱們還是不要太過自大為好,如果武舉會試時都是這樣的人,到時出醜的可就是我了。”

    “可是這舉這麽重的石頭沒什麽用處啊,隻是有些力氣而已。真正的上陣拚殺,生死都在一瞬,更多是看誰更有膽,誰的刀槍技藝會更強而已。我爹和大哥他們都說過,平日裏練好了五十斤的石鎖,就以及夠應付大部分草寇了。”

    蔡啟嫻自然也明白人外有人的道理,可是熟知戰事在賊窩裏長大的她,真的不明白掇石這把戲究竟有什麽用。

    “確實沒啥大用處,其實那個舞刀也是如此。可是朝廷就好這個,武舉就是要考它。咱們既然想要官位,那就隻能依著朝廷的性子來。”

    張孟誠自己也認為掇石和舞刀沒什麽大用處,可是既然決定要參加武舉,這東西還是要下功夫訓練。

    蔡啟嫻看了看石礩子在地上砸出的坑,想到張孟誠在練習時若是一時不慎,讓石礩子砸到了他自己,蔡啟嫻的心裏就開始發毛。

    她也打聽過一些掇石的事情,聽說有的武舉考生在抬這玩意時,不慎把自己的腳背砸爛成為了瘸子。

    一些傷的慘一點的人,要麽是最後因傷而死。要麽就是經受不住打擊,直接選擇了自盡。蔡啟嫻可不想自己的丈夫因為這而最終抱憾終身,所以她繼續勸說道。

    “我聽說不管是武舉還是文舉,參加科考的人,有不少人會選擇作弊。有的是給考官塞銀子,有的幹脆冒名頂替。秀才你就是練好了,沒準也被這些人擠了下去。所以你又何必那麽辛苦,好好找找門路不就好了。”

    蔡啟嫻說的不錯,明代科舉作弊的現象確實不少見。

    就像崇禎四年的武舉,試禦史路振飛就看不下去亂象,直接上言說:“近來馬步二場,買箭、頂名、冐替,習為固然。監箭各官又多囑托,而上下其手。若並三場不論,則手不能挽弓者皆得濫竽。”(注三)

    在去年的邸報上,朝廷就直接指出了這種“習為固然”的狀況。國家的掄才大典,作弊居然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確實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不過既然去年的武舉會試,鬧出了那麽大的動靜,導致武舉殿試都出現了。那麽朝廷對於武舉的作弊現象,應該會有一番整頓。

    而且張孟誠他在以後的武舉路線裏,如果能一路高歌猛進,最後成功殺進了殿試。在皇帝麵前,有一身過硬的本事還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所以張孟誠認為,這些武舉要考的內容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用,他還是應該認真麵對。

    “武舉作弊的路子也不是那麽好找的,而且朝廷的武舉去年才出了弊案,接下來多半會有所收斂。好了,不說這個了。我大哥兒子的滿月酒,蔡二哥和你爹他們來不來?”

    看到蔡啟嫻好像還是有話要說,張孟誠不想糾結這個事情,所以就直接轉移了話題。

    “剛剛收到他們的來信,他們說都會過來參加,順便來金鼎山看看我過的好不好。”

    蔡啟嫻聽到秀才說起自己的娘家人,也就不再說武舉的事情。

    “如今金鼎山和艾蒿巔兩家的大當家都在東川剿賊,他們一時半會是回不來了。我大哥兒子的滿月酒,我還是不希望過得太冷清。”

    張孟誠在之前也知道了東川的剿賊形勢,所以他能判斷出張孟金應該沒辦法及時趕回來。

    蔡啟嫻也知道自己的丈夫十分重視這次宴席,所以之前邀請自己的娘家人時,她也把話說的很鄭重。

    不過話說回來,金鼎山的麵子,保安縣也沒幾個人敢不給。

    “你放心好了,金鼎山的麵子,保安縣有頭有臉的人都是要給的。到時候保安縣的知縣候三光,肯定也會派人來捧場。隻要你願意,保安縣的一半的百姓都能請過來。”

    張孟誠又想到自己大嫂可能會有點憂慮,雖然二嫂也一直陪著她,不過還是讓自己妻子也一起過去陪陪她比較好。

    “大嫂那裏你再勞點心陪她聊聊,她一直想要生個兒子。這次總算是實現了,可是我大哥又因為公事,不能及時回來陪她。她現在又一直呆在房裏不能出來,心情一定有些鬱悶不暢。”

    張孟誠的大嫂在生孩子前,已經回到了金鼎山修養。這一是因為金鼎山的條件更好,親戚熟人也更多。

    還有就是因為習俗的原因,這個時代的人的思維不同於後世。女人產後坐月子,有各種各樣的忌諱,其中還要求女人在坐月子的時間裏,一步也不能出屋子。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大哥張孟金就讓自己的妻子一早就回到了金鼎山。

    “你放心好了,我和二嫂花了很多時間陪著大嫂。每天都講些好玩的事情逗大嫂開心,大嫂心裏也很看得開,大哥(張孟金)不能回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而且有你主持,大嫂才不擔心滿月酒上會出什麽岔子。”

    蔡啟嫻在嫁到金鼎山之後,雖然與居住在北邊軍堡的大嫂,沒有太多的接觸。可是她們在不多的碰麵機會裏,還是相當談的來的。現在回到金鼎山的大嫂,已經和蔡啟嫻變成無話不談的親密關係了。

    張孟誠擔心的事情,嬌妻蔡啟嫻都很好的解決了。再加上之前車繼寶遺孀的改嫁事件,張孟誠感慨自己真是娶了一個賢內助。

    接下來,張孟誠和蔡啟嫻又聊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夫妻兩人之間的看法雖然不全一致,但是互相有很大的參考性,而且兩人的行動默契十足。他們已經決定請一些人來寨子裏唱戲,張孟誠這位小侄子的滿月酒一定會辦的相當熱鬧。

    ps:注一:在《國榷》卷九十一裏麵有記載,“刀自百二十斤至八十斤,石自五百斤至兩百五十斤。”其他史料也有五百斤石礩子的說法,比如在《玉堂薈記》裏也有崇禎四年(辛未)武舉考試的記載,“武場原止騎射,辛未加以刀石。刀三等,自一百二十斤至八十斤;石三等,自五百斤至二百五十斤。”不過在之段內容之後,這文獻裏也說“即真能舉石五百斤,舞刀一百二十斤,有力則誠有力矣,一旦遇敵,安所用之”,語氣顯示“能舉石五百斤”的人應該不多。

    而在《台灣外記》卷四裏有一段鄭成功鐵人軍的記載,內容比較誇張,居然是“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舉起五百斤石礩子的居然有五千人,這內容實在是太過誇張。考慮到江日升的《台灣外記》本來就有不少小說演義的性質,所以這段內容應該隻是小說的誇張描寫。

    注二:參考《江南武鄉試題名錄》,光緒十一年的武舉考試,從九十名到九十七名這墊底的幾個人,他們都是掇石三百斤。清末都是這個程度,那麽明末應該不會比這個更差勁。

    注三:《崇禎長編》卷四十九,崇禎四年八月甲子條目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