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留下的人

字數:6195   加入書籤

A+A-




    1494年1月29日,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代表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與北美地區德拉瓦族印第安人酋長簽訂了《曼哈頓島暨長島土地買賣條約》,以一箱彩色玻璃珠和十瓶雪利酒作為代價,從印第安人手中購買了哈得孫河口的曼哈頓島和長島,以此劃設了紐約市以及當時尚停留在地圖上的紐約省。盡管簽署人的名義和身份、交易的過程和方式有些不倫不類,但這是卡斯蒂利亞第一次正式從土著手中獲取領土主權,從此拉開了西班牙大規模占領美洲領土的序幕。

    斐迪南下令,把每年的1月28日,即船隊抵達曼哈頓島的日期定為感恩節——“感謝上帝的恩典”,該日日後也是聯合帝國誕生的國慶日。

    在該地留守的屯墾兵團部隊包括920名士兵,50名軍官,70名水手(船長級別以下),3名船長,6位教士以及屯墾兵團第一師師長兼任第一團團長阿隆索·科爾多瓦(當然現在連團長都勉強),合計1150人,並留下了3艘大帆船和3艘小漁船以及各類物資、武器、彈藥,包括最先進的轉輪打火槍和燧發槍。

    斐迪南知道紐約緯度約為40度42分左右,並不適合種植紅薯,而適合采用玉米作為主要作物,再配合種植春小麥和黑麥、燕麥。事實上,由於與德拉瓦族印第安人有良好關係,隨時可以從當地交換或者獲贈糧食及一些物資,該處部隊基本上沒有什麽生命危險,也不大可能麵臨糧食物資短缺的情況。大陸上和島上有不少野兔、火雞,實在不行,食用植物也是很多的,畢竟溫帶林區在那,紐約氣溫也算低,3月中旬還能結冰,蚊蟲滋生也比較少。

    印第安人保證會為他們提供幫助,隻要屯墾兵團嚴守紀律,不會像哥倫布的留守船員那樣陷入麻煩。

    但是這並不足以令斐迪南放鬆心情,他知道真正的考驗在北方。這不僅僅是一次屯墾的成敗與否,更關乎他能否把英法的殖民勢力排斥在美洲之外。

    剩餘的31艘船上,人員少了三分之一還多,並且從印第安人處取得了一些糧食、牲畜之類的補給,停留在紐約稍作休整。阿隆索·科爾多瓦臨時被任命為紐約市長和紐約屯墾區區長,軍政一把抓,當然日後還是要分開的。

    1494年2月1日,船隊離開紐約,沿北美海岸北上。

    2月4日,船隊抵達聖勞倫斯海灣。

    “陛下,聖勞倫斯海灣真的是河口灣嗎?”亞美利哥,或者在場眾人,乃至這個時代的歐洲人,對於美洲的遼闊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如果不是您告訴我,我會以為它能通向連接中國的海洋。”

    “向西北航行確實能到達亞洲,不過比你想象的遙遠,也更北,大約是和莫斯科公國的貴族科亞蓬派出的船隊所到的地方一樣的緯度。”就是因為幻想能取得通往太平洋的捷徑,美洲北部地圖甚至到20世紀初還沒有被準確地繪製出來,看來歐洲人有時候也是很有浪漫主義的,北美的開拓者們執著於“西北航道”的理想,最終獲得成功,抵達阿拉斯加北岸,結合俄羅斯的探險,打開了北冰洋之鎖。

    “啊?陛下,我怎麽沒聽說過莫斯科公國有人航海?”亞美利哥很是驚訝。直到大北方戰爭之前,歐洲西部乃至中部國家基本上並沒有把俄羅斯人算成歐洲人的一員,對於他們竟然能進行航海很是驚訝。

    “怪你不注意嘍。”其實注意也沒用,那是明年才發生的事情。

    “美洲比你們想得壯觀很多,南美有世界最大的河流……好了!亞美利哥,不要我一說美洲你就一副自戀的模樣,以後大家都會使用這個稱謂的,到時候你不笑暈過去……”

    船隊折向東麵前進。很快,2月5日,船隊已經抵達紐芬蘭島西部。

    短暫停留之後,斐迪南並不打算歇息,他的目標是紐芬蘭島北麵。

    2月6日,船隊北行。7日,穿過紐芬蘭與拉布拉多之間的貝爾島海峽,靠近海岸小心翼翼地航行,斐迪南同時用望遠鏡觀測岸邊的地貌,察看是否有維京人的村落。這並不困難,首先,維京人的蘭塞奧茲牧草地正好在紐芬蘭島的最北端,北緯51度38分附近,位於紐芬蘭島西麵的長嶺山脈深入大西洋的尖角,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穿過與拉布拉多之間的海峽後,很快就到了。

    果然,2月7日當天下午,船隊,準確地說是斐迪南,已經尋得了維京人在北美大陸唯一的一個留下遺跡的定居點——蘭塞奧茲牧草地。日後在英王授意下,英格蘭商人資助下,威尼斯航海家約翰·卡波特,也正好抵達紐芬蘭的最北端,他也發現了這裏的維京人遺跡,但沒有特別在意,以為那是土著居民留下來的。

    船隊在海岸的小海灣停泊,斐迪南及第二分隊的士兵們,踏上了紐芬蘭島白雪皚皚的土地,唯有海岸地帶尚見地表的凍土。

    “這個地方,已經被遺棄在歐洲文明世界之外長達488年了,我們給這個島命名為,newfoundland,‘新發現的陸地’。”誰能想到,這個地方,五百年前也是盛產葡萄的溫暖之所呢?萬惡的小冰期啊。

    “蘭塞奧茲牧草地,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斐迪南看著蘭塞奧茲牧草地的維京人遺跡,頗有感慨,“現在露出來的還不是全貌。來,大家挖一挖……”

    蘭塞奧茲牧草地遺跡出土的有最少八座建築物,包括一個鑄造場、冶煉廠,還有提供木材給船廠的伐木場。這些建築物當中最大的占地28.8x15.6米,內裏劃還分數間房。遺跡內出土的紡織工具表示殖民地當時有女性居住。

    當然斐迪南不是來考古的,也沒想過把遺跡挖個一幹二淨,但到2月8日,初露崢嶸的舊時代遺跡讓大家都十分震驚,早在維京時代,蠻荒之地已經有了這樣的規模的歐洲定居點。如果英王亨利早500年進行一次航海,也許真能找到“刺桐泉州”呢。

    斐迪南還發現一個好消息,這一帶有鱒魚,正如卡波特發現的那樣,數不清的鱒魚,甚至有時候能阻礙船隻的航行。盡管比不上紐芬蘭大淺灘的鯡魚和鱈魚,但也為數不少,維持生計不成問題。島上的環境其實也不錯,最大的敵人是寒冷,而不是匱乏。

    還有,自維京人1006年撤離之後,風雲數度變換,島上的原住民阿爾岡族“野蠻人”也有所變化,在北美各種部落文化交織影響之下,演變成同屬阿爾岡昆語係但更為溫和的貝奧圖克人。貝奧圖克人熱情好客,不擅戰鬥,曆史上到了1800年,就被英國人殺得一幹二淨了。

    斐迪南放出漁船捕魚,同時在蘭塞奧茲牧草地修築營壘,樹立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旗幟還有屯墾兵團的“道根十字旗”,派出一些探險隊小心翼翼地進入內陸的林海雪原,捕捉一些鹿,以及後世滅絕的紐芬蘭白狼,還有與當地原住民取得聯係。這是斐迪南在紐芬蘭島上的特別規劃,重點利用的是貝奧圖克人在美洲原住民中或許是第一的熱情好客,第一的軟弱無能,還有倒數第一的智商。

    貝奧圖克人其實也在海岸上居住。約翰·卡波特就在東南海岸發現了貝奧圖克人,但現在他們可能在森林裏狩獵,曆史上卡波特也麵臨一樣的情況,因此還需向內陸深入一些。

    探險隊在長嶺山脈的山腳下發現了第一群土著,然後很快貝奧圖克人部族就知道有人來到他們居住的這個島上了。

    貝奧圖克人的反應是——遇到好兄弟了!表現得和曆史上一樣令人無語,紛紛來打招呼,表示不是我們不到海岸迎接你們,而是這幾天正好漁船出了問題,所以先到森林裏打打獵,從事一些采集活動。然後他們又拿出白狸皮、水獺皮歡迎白人,即便曆史上白人越聚越多,布滿了海岸,他們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勁。

    曆史上衝突還是爆發了,但是爆發的原因是——英國人發布了捕殺貝奧圖克人的懸賞令。貝奧圖克人倒也老實,乖乖逃進了森林從事采集為生,然後1800年就徹底被殺光了……

    有這樣的冤大頭,不坑不行啊。

    ……

    “紐芬蘭島水資源豐富,覆蓋亞寒帶針葉林,有發育良好的灰化土,動物種類繁多,湖泊、沼澤星羅棋布。冬季獲取水源,可以在結冰的小溪或湖麵上挖一個洞,通過這個洞來取水;取水之後在洞口蓋上大塊的積雪、鬥篷、木板或是盒子,上麵再堆上鬆鬆的積雪,這樣可以將洞口隔絕開來,不會再次形成冰凍……”森林邊緣一條結冰的小溪流邊,斐迪南正在眉飛色舞地講解,與土著居民的交流工作不用他負責,豐塞卡可以搞定一切。

    紐芬蘭從資源上看盡管是個富饒之地,但天氣寒冷,其實是沒法搞什麽屯墾的,雖然可以種春小麥,但是比起漁業、采集、狩獵來說,反而是效率低下了。屯墾兵團在這裏的角色其實是漁獵兵團。

    豐塞卡展現了很高的管理水平,安排第二分隊在蘭塞奧茲牧草地建立了一個中等規模的要塞堡壘,同時亞美利哥率領著六艘大船載著小漁船出海向東、南繞紐芬蘭島航行,在島東南岸外發現了“漁業天堂”紐芬蘭大淺灘。

    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驚的鱈魚,亞美利哥懷著震撼和狂喜的心情這樣描述:“這裏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隻要在籃子裏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裏就裝滿了魚。”

    斐迪南告知了他們曆史上紐芬蘭海域采用的傳統的捕魚方式——依靠這種方式紐芬蘭漁場一直良性發展,直到機械化的無節製捕魚將紐芬蘭漁場毀於一旦,最終1992年加拿大政府禁止紐芬蘭海域捕鱈,但已經無力回天。

    按照斐迪南的交代,亞美利哥由較大的克拉克帆船運載數隻小漁船,到離岸較遠的海域卸下小船。每隻小船上有兩到三名從漁民轉業的水手——當初特意準備的。他們分頭在附近撒網捕魚。當小船滿載後便駛向大船,卸下艙中的收獲,然後再繼續撒網。一隻小船每天往返兩三次。晚飯後船員們還要在大船上將當日捕到的鮮魚醃製起來保存。數日後,亞美利哥率領船隊滿載而歸,駛回蘭塞奧茲牧草地,驚掉了人們的下巴。許多水手爭著找會捕魚的同伴學習,企圖出海撈一把。但是捕魚也不是可以速成的。

    兩天後亞美利哥又出去撈了一把,整個第二分隊的飲食都有了保障。船上的教士淚流滿麵,大讚天主仁慈,從此可以告別齋戒日的痛苦了,餓著肚子傳播福音,總是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的。

    與此同時,豐塞卡等人一直在對土著貝奧圖克人施展大忽悠術。

    貝奧圖克人對屯墾兵團很親切,除了屯墾兵團很有禮貌,給了貝奧圖克人不少稀奇玩意,也因為屯墾兵團的旗幟是“道根十字旗”,白色的細腰瘸腿獵犬被貝奧圖克人當成了他們的圖騰——貝奧圖克狼(紐芬蘭白狼)。

    豐塞卡除了用玻璃珠大法,也向土著展示先進的鐵器、刀具等等,讓貝奧圖克人驚豔不已,然後豐塞卡告訴他們,當年在這裏生活過的“薩格奈王國”的人馬,到了此島東麵大海之外,企圖派大軍征服這裏,並且已經與對麵大陸上的因努人結成了同盟。

    “薩格奈的國王發布了懸賞令——殺死一個貝奧圖克人,就可以得到若幹領地、牲畜和金錢!”

    豐塞卡按照斐迪南的吩咐這樣說道,也不算給英格蘭人抹黑,反正曆史上就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很久以前,這就是他們一貫的政策!那群渾身都是臭味、髒兮兮的家夥,一來就宴請我們,卻給我們下毒,不像你們,又幹淨又友善……”

    其實當時維京人是真的想要籠絡原住民,而且還上了牛奶這樣的好東西,但是原住民有乳糖不耐症——於是就悲劇了……

    豐塞卡各種忽悠,舉著十字架的教士也各種忽悠,經過十天半個月的忽悠進程,貝奧圖克人相信,他們即將遭遇薩格奈王國——現在改名為“嚶咯嵐”,以及因努人的聯合攻擊。而卡斯蒂利亞人、阿拉貢人是來幫助他們的。卡斯蒂利亞人建議,大家組成一個“加拿大省”,置於卡斯蒂利亞人、阿拉貢人、阿爾岡昆人的大家庭“西班牙”之中,而紐芬蘭地區則是處於一個什麽“蘭塞奧茲市”的管轄之下,並由卡斯蒂利亞人在這裏的頭人豐塞卡和貝奧圖克人的酋長輪流擔任市長——當然,豐塞卡擔任加拿大省長的事情被他們忽略了,貝奧圖克人隻知道直接管理他們這個島的是蘭塞奧茲市。大家友好交流、共同開發,豐塞卡還提出雇傭一批貝奧圖克人作為漁民和輔助士兵,貝奧圖克人以為是要買奴隸,一些貧困的貝奧圖克人把自家養不下去的小孩拿過來,一些活不下去的漁民——最近漁船壞掉了——來自投羅網……經過解釋之後得知隻是付出勞動、出海捕魚或是響應號召作戰,而可以得到玻璃珠子、葡萄酒、小麥、牛奶(蘭塞奧茲牧草地+牲畜=……)之類,不用被限製自由,紛紛眉開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