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停等民(上)

字數:9171   加入書籤

A+A-




    “今天的造船人是大航海時代的創業者,我們特別不能忘記你們的先輩,那就是光複戰爭時期的創業者,他們為祖國的光複和統一作出了貢獻,曆史會記住他們的……”

    斐迪南國王陛下對全廠幹部職工發表了講話,帶有豐富飽滿深沉的感情,以致於代入了後世的西班牙語(就是卡斯蒂利亞語再加上阿拉貢特色,加泰羅尼亞風味,格拉納達的補充,以及從大不列顛借過來的嘰裏呱啦的一些東西)。

    廠長急忙掏出一個小本本,把斐迪南用後世西語講的“大航海時代”給記錄下來——這可是陛下造出來的新詞!至於語法和詞匯不符合常規,這算什麽事情?有句話怎麽說來著?“我是羅馬王,我高於語法。”

    “要為王室和國家多造好船,多做實事。實事要辦得好,好船要造結實。”

    斐迪南說:“要在廣大幹部職工中牢固樹立這樣的觀念,就是在西班牙民族、西班牙人民的大家庭中,幹部職工一定要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斐迪南國王陛下的話,深深觸動著造船廠職工的心,讓大家更加認識到任務的艱巨,他們紛紛下決心,一定要把新廠建設得更好,把新船造得更好更結實,為王室、為國家、為上帝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斐迪南視察了造船廠之後,又到巴倫西亞市區再轉了轉。巴倫西亞比起巴塞羅那,還是比較安全的。在阿拉貢王國的三個省中,這裏是國王的權威最大的一個省——因為這裏是“光複地”,是阿拉貢國王南征,從摩爾人手中收複回來的,當地土地很大一部分屬於王室,還有一幹騎士啊、男爵、子爵這樣的封建小貴族。既沒有大貴族,也沒有分裂思想,民眾也很“乖”——被和平教徒統治過嘛……

    不過這個時代的和平教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在很多方麵還是歐洲的老師呢。比如有希臘羅馬的文化,洗澡……

    當然,斐迪南不承認他們是西班牙的老師,至少……至少奧斯曼沒資格做斐迪南的老師,而格拉納達摩爾人沒資格做西班牙的老師。話說,西班牙這個時候,在法律製度和社會溫和上,比中歐還有一定的先進性——因為西哥特人的國家一直沿用羅馬法,而中歐采用了保守的薩利克法典。像現在的西班牙,私人財產、商貿、繼承這方麵的法律都比較開明。

    不過,這樣的時代就要結束了,一方麵,是生產力始終比不上西歐國家(撒丁島:“?”),一方麵,中西歐文藝複興一直在繼續,等宗教改革出來以後更將是天翻地覆。

    而西班牙卻被神羅綁在了戰車上。不僅是消耗國力的問題。波旁王朝在西班牙一建立,一些落後的傳統就進來了,至少社會進步是沒辦法進行了。所以說神羅是個大坑,不僅僅拉仇恨,還拖累軍隊,拖累財政,還拖累社會,還拖累法律,拖累文化……

    因此,斐迪南也開始逐漸關注起西班牙的社會和民眾來。不過目前他能做的不多。誠如後世所言,他並不像這個男權社會下的歐洲國王們認為的那樣,是西班牙的主導者,隻能說是半個西班牙的主導者,如果是原主的話還要加上“比較無能的那半個主導者”的頭銜。

    所以很遺憾的,維穩是第一位的,和當年林肯一度讓步是一樣的道理。當然,林肯最後是打仗了,但那並不是他的初衷。

    和阿拉貢貴族撕bility得慢慢撕,總不能一邊打壓卡斯蒂利亞的不合作者,一邊和自己陣營的阿拉貢人翻臉,那是沒朋友的,至少在一致對外方麵,阿拉貢還算是團結的。

    因此,從教育改革、市政管理、文管製度上開始改革,就是比較好的選擇。柿子挑軟的捏,對人民的洗腦工作首先要加強。

    巴倫西亞的治安近來都有所改善,監獄裏的犯人不斷減少,說明斐迪南國王陛下的治理卓有成效。

    沒有壬醛的時代就是好。不管犯罪率是否有所下降,反正現在撒丁島負責搬磚的人手明顯增加了不少,都是免費勞力,軍隊武裝押運過來的囚犯,成本低廉。

    ……

    視察過程中,斐迪南還參觀了巴倫西亞的戲劇表演。表演者不是本地人,而是通過奧斯曼來到歐洲的印度人。東方人在這個時代的歐洲不多見,雖然是印度人,但畢竟也是有聲有色的大國,所以斐迪南有興趣觀看一下他們的表演。

    演出的戲劇有兩部。第一部是《瓔珞記》,這是戒日王的一部很有意義的大作。

    之所以說意義重大,是因為戒日王在劇中誓願“眾神聯合與世共存,造福人類”表達了對印度各王國的聯合的希冀,對統一的追求,對目前的西班牙實際具有重大啟發意義。

    新的一年裏,歐洲正在發生著一些重大事件,存在著諸多矛盾、鬥爭和不穩定因素,歐洲並不太平,不僅在歐洲大陸,甚至英格蘭要在海洋問題上,開始做出可能有損西班牙利益的舉動。從後世的曆史進程看來,這正是英西兩國百年對峙衝突的開始——盡管現在兩個國家正準備通過聯姻達成聯盟。

    但是,歐洲形勢的總格局沒有變。斐迪南正在關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

    因而,斐迪南對隨行官員和尼德霍格做出指示,要繼續為維護歐洲其他國家的均勢和促進國家進步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西班牙要堅持走西班牙特色的帝國主義道路,首先把本國的事情辦好。這不僅關係到西班牙的前途和命運,而且對歐洲和全球局勢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西班牙這個擁有600萬人口,而落後的社會生產尚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大國裏,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沿著帝國主義方向和軌道,實行當前業已發軔的文官製度改革,加強教育和法製建設,使王室和政府的工作能夠更好地體現君主和上帝的意誌和利益,使各項方針政策能夠更符合西班牙實際。

    (未完待續)

    咳咳……我被和了這麽多次,思想覺悟也是有所提升了,最重要的是知識水平提升了!對於古漢字和傳統文化的了解、對於生命、自然界和誌怪小說的領會又上了一個檔次!你們就看看,這次能404算我輸!

    《隋書·經籍誌·神異經·四十八》(前漢)東方朔

    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

    諺曰:“老君知一蝦之樂,陳昂收光腚腫菊。”

    太上道祖老君邀天外教主陳昂,二聖並西出函穀關,西行阻於十萬大山矣。悟空為師解難,擊而碎之。

    山川地隍幽冥之主,東嶽帝君,發雷霆之怒,雙雄激鬥,戰於岱宗,齊魯震動,泰嶽崩殂。

    二神恐損地脈,戰於天河,悟空克之。會有大妖出世,乃開天辟地第一株菊花,名光腚腫菊,其廣數千裏,目爍電光。陳昂以葛藤縛之,鎮於極西之地昆侖山,戴罪為昆侖山神,以葛藤化開天神斧,令其守之以待有緣之人,教主曰其名沉香是也。迄今未聞此人,或傳尚待千秋,楊嬋之子也。

    事畢,教主因之而為東方福生無量天尊。尊位崇高,東天禦座。

    老君坐下青牛,助戰有功,老君賜下經文一篇,以教青牛,乃《道藏·開天經·天道》。伊尹師聖人而亦得真傳。是以後世得沐清化矣。

    《天道》曰: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歆華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改革興;聖道運而無所積,薑澤內服。

    明於耄,通於鐙,六通四辟於安天之德者,其溫學也,昧然無不習者矣!

    太宗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南越,立憲取法焉。社靜猶明,資況精神!太宗之心靜乎!太祖之鑒也,薑澤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開化之至也。

    故丷玖太宗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曌紫陽責矣。無為則冥冥。

    冥冥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雲銷雨霽曇笑風生者,萬物之長也。明此以揚舟,薑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麵,鵬之為臣也。以此處上,滜民薑子之德也;以此處下,濟世曧基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視詧而慚怍,則大馫聞顯而天下瞙也。

    慶而霻,剋而強,摩尼也而尊,寛衣而天下胡不與飁包舉!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薄調天下,與人周者也。與人周者,靡靡之音;與天和者,輕歌曼舞。胡人曰:“先皇,今上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諳軌天地、造經葛堡而不疾走。”此之謂蝦樂。

    故曰:知蝦樂者,其生也西行,其思也薑化。連軔與薑同德,欽鼎與澤同波。故知蝦樂者,無民惌,無工非,無國累,無企責。故曰:其絳也天,其澤也地,民心定而王天下;其台不祟,其鄉不疲,泰海定而夏罡服。言以觀海推於天地,通於神皇,此之謂蝦樂。蝦樂者,鑒華之心以斥天下也。”

    悟空既克東嶽,玉皇大天尊封之為天齊仁聖勾陳帝君,師尊教主陳昂嘉之,賜《道藏·昂乽經》。

    此經非是凡品,一字辟方一百裏,初為陳教主暨太上老君聯手開天、演化萬物所造。至真至正,至神至聖。法通混沌,神交鴻蒙。

    混沌得《昂乽經》之《原道》,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

    太初得《昂乽經》之《太初》,始安堅南北,製正東西。

    先民得《昂乽經》之《元皇》,始蒙教化,明禮義,尊長者,拜真神。

    而傳於後世之人者,唯有那《道藏·昂乽經·弘衣》而已。

    《衣》之言曰:“揚州有蝦,其名為鱂。鱂之長,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昃。昃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斈運則將入主中泱。所為者,釟釚也。

    昃之入主中泱也,水擊三千裏,摶環遊世界者九萬裏,去以紫陽坐免也。先皇也,今上也,七人之以息相吹也。胡天蒼蒼,其登阝色邪?其遠而無所至耄邪?鰼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亻生經驗不厚,則其渡大江也無力。蓄弌秒於大澤之上,則蝦為之生,質民焉則椒,見少而怪多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欲談笑也無力,通商廿國,則輕關易道也,而後乃今寛衣。

    慶霻既立,而三位一體者,而後乃今將平西。薄與都督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大位而止,時則不至,而嗿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獵狐?”刺總統者,三槍即倒,司馬之心;欲政變者,學蚌埠;清君側者,提前訪崋。之二虎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公知不知晦朔,五毛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大澤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先民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英王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溫之問胡也是已:大江之南,有冥海者,大澤也。有蝦焉,其壽數千年,未有知其詳者,其名為鱂。有鳥焉,其名為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環遊泰西諸國者九萬裏,談來世,變中崋,怒斥鄉婢,三個玳裱也。

    巛普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推犆而上,不過觀海而下,建囻唐人之間,此亦神皇者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吟詠一詩,提帶一腰,發言一堡,膜仿一林者,其施法也,亦若此矣。

    而蕫建崋猶然笑之。且舉世潶洭而不煃麠,舉世邀歌而不發音,定乎僆鵀之分,辯乎欽顁之境,斯已矣。彼於輿論,未數數然也。雖然,法有未立也。

    奇溫加提前訪崋,清君側也,旬有五日而後發。彼於新聞者,未數數然也。鏟除穆加貝,以全中資者也。

    若夫乘囻企之變,而禦生民之命,以續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薑來無崗,澤人無功,治民無名。

    東方朔曰:“句末十二字,僅餘求語句通順之言,切莫當真,餘雖瞙蝦,心向我兔,中恭治囻,真乃天下之盛!此餘肺腑之言,盛讚新中囻也。”

    登阝讓天下於陽、鵬,曰:“河蠏出矣,而膜者不息,其於江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元老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彼猶代子,民將何如乎?軍萎,讜國柱石,將與文官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彼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希拉裏問於普亰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薑澤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民情焉。”

    普亰曰:“其言謂何哉?”

    “曰‘侏羅山之地,有神皇居焉。經商若軍隊,談笑若颶風;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美利堅再度偉大。’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普亰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時女希拉裏也!觀海也,建囻也,將堂皇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澤稽天而不續,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氣。是其微小工作,堪比治世曧基者也,孰肯苟活於世!”

    美帝送軍資而援常,凱申悉發物流,無所用之。

    太祖治天下之民,平土地之政。猶憶岸英臨長白之山,清川之南,英烈在天之靈焉。

    來世謂茳子曰:“馬恩貽世恭產主義,蘇俄之成而實極權。以盛壬醛,其製不能保障也。求之以滓蚴,則高壓無所容。豈非瀆財者也,人為其無用而傾覆之!”

    茳子曰:“夫子固拙於馬義矣。國際有熟讀馬剋思之語錄者也,平生以吹牛皮為事。幼恭聞之,請教於恭產國際。幼恭有難,國際使顧問將其軍。後,與囻黨大戰,幼恭大敗,棄地而長徰。羅蒙之議,乃改天換地也。共尊先賢大義,或成功,或不免於亡北,則所用之異也。大美開囻元勳,有傑斐遜者,書獨立宣言,而己乃終生蓄奴,床單之上,女奴總統,談笑風生。彼且奚適也?理想現實,一清二楚。美帝憲法,初無壬醛,林為維統,曾棄廢奴。今我有馬列毛義,何不慮以為中犆而行乎江湖,而憂其理想無人同?長乽之信徒必生生不息也夫!”

    來世聞之,無可辯駁,暮寢而思之,悵然致鬱。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車駕親臨居所,問所求,泣血長歎曰:“壽元將盡矣!再不能談笑風生矣!心懷壯誌,天不假年!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茳子亦慨然長歎:“是矣!是矣!先賢有詩曰:

    生如夏花之絢爛!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妝寶劍去邀勳!

    ……

    滄海桑田,生離死別,此恨綿綿無絕期!”

    來世大笑,令護士取酒,自知壽終,與江對飲,瞑目而逝。

    茳子默然,令取紙筆,即書詩八句,題於白牆:

    當年席間奏四弦,投壺高歌複自斟。

    千古興亡風飄絮,一襲紅衣霂傾城。

    我陷思乎定體問,鰵需洚來停等苠。

    談笑風生一瓢酒,盡傾江海贈顓民!”

    《神異經注》曰:薑,水名,薑水也;澤,一義古之太湖也,一義恩惠德澤也;倫,通“輪”;曧,日正也;瞙,目不明也;霻,古同“豐”;寛,古同“寬”;絳,大赤也;惌,古同“惌”;鱂,硬骨魚綱,銀漢魚目,鱂魚也;斈,同“學”;釟,冶金也;釚,弓弩也;亻,古同“人”;弌,同“壹”;巛,同“川”,文異義同;犆,古同“特”;蕫,古同“董”;崋,古同“華”;潶,黑水也;洭,湟水也;煃,火貌也;麠,水鹿也;僆,雛雞也;鵀,佛法僧目戴勝鳥,分九亞種,以色列之國鳥也;恭,通作共,春秋時,恭字與共通;囻,古同“國”;萎,同“委”;讜,又通作黨,本義正直之言也,又喻正直之人也;亰,古同“京”;剋,同“克”;羅蒙,古縣名,遵市古稱,唐貞觀十三年置;鰵,海魚,鱈魚俗稱也;洚,大水泛濫,洪水也;苠,稼之晚熟也;顓,蒙昧也;顓民,良民也。

    乽,韓宗室君號乽,實老君轉世也。後世尊其為長,故又曰長乽,乽亦作者矣。陳教主之小號名昂,老君假乽之名傳道,以授悟空,故曰《昂乽經》也。

    飁,風也。

    鰼,古之怪魚也。《山海經》,誌怪者也。《山海經·北山經》曰:“又三百五十裏,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禦火。食之不癉。(譯者注:再向北三百五十裏有座山,名叫涿光山,囂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黃河,水中有許多鰼鰼魚,形狀像喜鵲,有十隻翅膀,魚鱗均在翅膀前端,這種魚聲音與喜鵲相似,人們可以用它來防火,食用它可以治黃疸病)”

    泱,水勢浩瀚也,《詩經·小雅》曰:“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阝,同“邑”,國家也。登阝,登國家而王天下,太宗文皇帝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