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字數:2794   加入書籤

A+A-


    自從上次聽了那節美術課後,我們全班同學都很期待老師再給我們講述,有關有趣的知識。正好這周又有美術課了。我們又能聽到精彩的課堂知識了。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簡稱“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曆史、宗教和文化的****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而我們熟知的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

    “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著“本教”中的世間本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曆算、招財、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本教”僅僅在煙供、薈供、火供等方麵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其內容也非常廣泛豐富。”

    “我們現代藏民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民的婚喪嫁娶、天文曆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民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xc人自己都不了解。”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曆史了。那麽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答案是:就在xc古老的本教!在阿裏“穹窿銀城”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跡,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著這裏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裏還發現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這和xc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裏的出土的青銅雙麵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這一切都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的xc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xc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xc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本教”。“本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體係、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

    “佛教大規模地傳入xc應該從鬆讚幹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xc鬆讚幹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製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赤鬆德讚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後,赤鬆德讚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這7人出家是xc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於齊備。此時譯經事業開始興盛。這段時期共編著了三部目錄:旁塘目錄、丹噶目錄、青浦目錄。赤鬆德讚之後的3位讚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侶免於賦稅和體力勞動;王宮內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赤祖德讚(又名赤熱巴堅)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一個事件可以表現他對佛教的態度:當僧人講經時,赤祖德讚坐在中間,頭發編成兩辮束以長絲帶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對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讚興佛主要措施有:興建烏香多寺、製定七戶供僧的規定(規定每7戶平民負責供養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xc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統一譯例(頒布了厘定新詞術語的法令、規定譯例三條)。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譯師,以“三老”(比盧遮那、丹瑪孜芒、迦濕彌羅·阿難陀)、“三中”(涅·般若鳩摩羅、款·魯易旺波、瑪·仁欽卻)和“三少”(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讚、尚·意希德)。由於鬆讚幹布、赤鬆德讚、赤祖德讚的突出貢獻,曆史上稱這三代讚普為“祖孫三王”。”

    “藏傳佛教的傳承也很有意思。藏傳佛教的傳承方式既有師徒傳承方式,如寧瑪派、噶舉派、噶當派;也有家族傳承方式,如薩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傳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還是活佛轉世製度。“*****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點。曆史上,藏傳佛教的多數派別都和一定的政治勢力(包括地方實力集團或家族勢力)結合在一起,形成****製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這一製度在吐蕃赤祖德讚讚普時初見雛形,至薩迦派時正式確立,其後不斷完善,待格魯派掌xc地方政教大權後而達鼎盛。1959年xc民主改革時廢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