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且飲茶茗且殺人
字數:5339 加入書籤
通往竹山上層層學宮書樓的石道上登山赴學上課的道門學生弟子絡繹不絕,於是餘牧走著走著便發現同行的道門學子漸漸多了起來,於是山穀清幽氣也淡了一些,一直通向山上的石道上回蕩著年輕學生們的嬉笑和低語。
餘牧破局而出之後命脈盡開,本就堅韌的根骨體魄在鬼葫蘆那慷慨的見麵禮的洗禮之後,少年的體內正在發生著脫胎換骨的改變,雖然隱蔽而緩慢,以至於初入仙家洞天的少年自己都不曾發覺。從枯山一路至此路途已有十多裏,東海道門坐擁的洞天之壯闊底蘊之高深可見一般。張指玄意味深長地看了那個全程跟上自己腳步仍然好奇地四處打量的少年,張指玄一路上運用了東海道門一種詭異高深的步法神通邁步前行,對修行仍然處於入門初知的酒窖少年全程跟上沒有掉出過自己三步之外。張指玄年方二十,駭人聽聞地攀至了九重天,比起同齡時期的謫仙太白還要高出一境。撇開這堪稱曠古絕今的破境攀境速度,比儒家子讀書隻多不少的東海道門觀主之子曾被東海儒家某位大人物親口稱讚為國士無雙,年僅弱冠的張指玄已經自然而然地被很多人視為成為下一代東海最強大的人物之一,雖說文榜無第一,但很多人都認為張指玄有希望在未來的天機閣評定的文宗榜上以東海道人的身份摘得那令世人豔羨的榜眼。
所謂“東海儒生南海劍,西海道士中土僧”的說法由來已久,東海儒家氣運鼎盛,自古至今出過無數聖賢大儒,如今這一代,長安城裏那位儒家當代的天驕人物即將而立成年,但那位人物是公認的得天獨厚應一教千百年氣運出生的轉世謫仙或者冥冥之中穩固大教氣數的護教聖賢,儒釋道三教每過千百年必會有不滿甲子的三十二重天聖人出世,往往無敵一世,增長那一宗門教派的當世氣運,故而儒家史上有七十二聖賢之說,佛宗亦有十八羅漢金剛,道家也有那二十八星宿仙君。如今這個時代算得上是一個千古罕見的大世,儒釋道三教各自應運出世的護教人破天荒地共處同一時代。儒家的跛足大師兄蘇天關,佛宗須彌山下泛舟冥河的僧人驚禪子,道門昆侖山上那位據說眇目之人更是已經接過那一方刻篆有道祖真符的天地印。
除了世間公認無法撼動的儒釋道三大教,九流之中的局勢最為複雜。上三流中的符籙道、丹鼎廟和傀儡山這千年裏紛爭不斷,曾經獨占九流之首的東海閻羅山衰敗已久,連宗門洞天都被銜接著不周山脈的中九流奔雷院鳩占鵲巢掠奪而去。九流遍布世間四海,囊括了約有數十個的宗門流派。竹劍少年郎荊楚軻便來自中九流中的北海屠刀塢,隻是北海那片蒼茫的大陸上土地貧瘠惡劣氣候殘酷,就連天地之間的靈氣也遠比其餘幾海要稀薄上許多。
張指玄帶著餘牧上到竹山群樓宮殿錯落的學宮之中,一路上素衫單薄的青年帶著少年認識了竹山院裏瓊樓建築錯落的地形和大致劃分,告誡了一些不得大聲喧嘩和步行禁忌飲食等院中規矩,餘牧在張指玄穩健的步子後麵緊緊跟著,一雙重瞳把這竹山院牢牢記在心裏,一路看得幾是目眩神迷。
一直穿過集賢苑、觀天院兩座山上學宮,兩人走到那座十層樓高的藏經道閣前停下腳步。張指玄指著那座古樸樓閣說道:“這裏麵便是我指玄洞天藏書閣樓,院長馬苦懸平日就待在這閣樓上麵。裏麵的藏書雖然比不上儒家那文聖書宮裏號稱藏盡天下典籍的葬書墓府,但也是包含了修行中各種各類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經略誌異,俗世間天文地理誌怪典籍也所藏頗豐。可惜如今的學生們都不太愛來,一個是竹山課程繁縟枯燥每日花費大量時光在修習之上,黃昏之後也都回到學生寢樓或者去小西湖、舳艫與侍劍樓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肯把漫長的修行時光浸泡在古人流傳下來的竹簡和書籍上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了。”
餘牧看著藏經道閣極為憧憬,“我以後可以來這裏閱讀裏麵的藏書?”
張指玄笑道:“當然可以,但是不可帶書出樓,這是規矩。至於讀書這事,如今的修行界已經不似千百年前的那個世界了,所有人都想著橫練神識體魄,修習神巧的法術,隻為了攀升境界壯大實力,不過畢竟,修行者也是人,世間凡夫俗子為了權利能做出無數駭人聽聞的事情,其實能力更大的修士所做的,在我看來隻是更加醜陋而已。若你日後能多毒幾本這樓中藏書,雖說可能也沒法讓你攀升個一境二天,但是對於你的眼界心性必將受益匪淺。”
少年收回視線,看著那個神色平和極為友善的素衫青年說道:“師兄放心,我曾經一直生活在不見天光的地下,我最渴望和想做的就是認識這個世界,曾經有一個老頭,給我講過很多這世上的故事,也教了我幾百個常用的文字,無人的時候我便自己拿著石子在地上寫字……我覺得我是會喜歡讀書的。”
張指玄溫和地笑了笑,柔聲道:“那就好。”
少年猶豫了很久,鼓起勇氣似乎想說些什麽,青年突然邁步示意進樓,於是少年低頭看著腰間那個不顯眼的漆黑葫蘆陷入沉默。
張指玄的聲音從前麵傳來,“葫蘆能載酒水不漏,渴時引用那就是好葫蘆,葫蘆上刻篆的古字我也認識,我不覺得有什麽不詳,那麽你背負的東西,誰又能說就是人世間的災厄啊?過往的曆史畢竟都歸於過往,你不是那些過去,你是一個活在當下放眼未來的少年郎餘牧,那麽向前看就可以了。你手上纏著佛子驚禪的手持菩提子,肩上盤著一縷青天之下最為剛正的浩然氣,你看那兩個人都對你抱著某種信心,那你自己千萬不要灰心。”
那個青年轉過身,陽光灑在那張俊逸的臉上,溫和地目光望著少年那雙重瞳露出微笑。
況且你還是我的師弟啊。”
少年怔怔看著青年,重重點頭,露出了燦爛的笑顏。
隨後師兄弟一起登樓。
——
主山之上有一座破舊的道觀,道觀門口的牌匾上歪歪扭扭刻有指玄觀三個字,院裏雜草叢生。
道觀裏某間簡陋的房間裏,坐著兩個人。
張東海看著眼前人,平靜地飲了三杯酒,笑著說道:“真不曾知,大唐的赫赫國威已經伸手到我道門宗地之中,張某佩服。”
一個鬢角微霜氣勢不凡的中年人麵無表情地看著觀主,過了許久才泛起一絲微笑,平靜地問道:“那麽不知張觀主是否給我大唐這個顏麵?”
張東海置若罔聞,反問道:“蘇天關覺得他很好,你們大唐天子和朝廷對我道門一向偏見冷淡,但是那位跛足書生的看法應該對龍椅上那位還算重要?”
中年人笑了笑,不置可否道:“或許如此,蘇先生是神仙人物,陛下對其如何,我王某隻是聖上的殿前卒而已,就不清楚了。”
觀主略帶譏諷地說道:“噢?大唐第一武夫王演巢現在已經成為朝中的邊緣人物了?你這身遊魚青蟒服上的蛟蟒爪上可比起去年冬天在江南道上風雪湖大桃樹前見麵時又多了一指。”
王演巢嘴角泛起一絲弧度,絲毫不掩飾內心的愉悅和驕傲,“大唐早已沒有異姓王多年,如今我王某以一介武人身份封公,早已封無可封,開疆拓土之下,大概隻有這四爪青蟒才能體現陛下對王某的厚愛。”
張東海側著身,一隻手提起桌邊已經燒開的瓷壺,往桌上那隻內壁鋪滿新鮮茶泥的茶壺裏衝倒進去。
葬世古意,出世不詳,修行界晦澀的隱史,不足道哉。”
王演巢皮笑肉不笑地說道:“你們高居雲端的修士可以不在意,奔走疲乏於塵世的凡夫俗子不能不在意。”
張東海放下瓷壺,將茶壺蓋上放到爐火上烹煮,濃鬱的茶香在這昏暗的房間裏彌漫開來。張東海靜靜地看著茶爐下悅動的火苗,過了一會兒開口問道:“北新橋下那口井怎麽樣了?”
中年人一臉嚴肅,“鎖魔井內依舊溢出血水,由北邙山上星宿監賢師淳儒坐鎮,加上護國寺的一幹僧侶誦經作法,以及欽天監和觀星司的方士點星布陣,情況才能加以控製……你知道一個不好的世道在趕過來,明天怎麽樣,沒有人知道。”
道門觀主歎了口氣,說道:“你是怎麽知道那少年的?肯定不會是蘇小先生說的,佛子大概也已回到須彌山下,那麽除了極少數的那麽些人能夠感應導致外,自然無人可知……”
茶壺已經烹煮到了火候,張東海又側著身,將爐上的茶壺放到桌上,掀開茶蓋,對著壺內一池翠綠臉上呈現恍然大悟的表情,“想不到前朝老皇帝才因為宮內的巫讖之亂將卜家幾乎趕盡殺絕,沒想到半個甲子都沒過去,當兒子的又將這群隻會圖讖符命的卜家子像養蟲鳥般豢養起來,不愧一代雄主。”
王演巢麵無表情,沒有接話,毫不客氣地自己給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後冷漠地說道:“皇上的心思做臣子的從不去了解,做人分得清自己的位置處境最為重要,我王演巢活到現在見識到的那麽多人裏,能明白這個淺顯道理的卻寥寥無幾,一江遊鯉自作聰明爭那逆流而上,頭破血流還是葬身江底的事情我見過太多。家國天下帝王社稷自然有滿朝文臣去在意,我要做的遠比那些以口舌殺人的文人簡單。”
觀主輕聲道:“比如?”
那武人沉聲道:“比如我會在這指玄洞天裏找到那個背負不詳的少年,親手擰斷他的脖子。”
觀主輕聲笑了起來,感慨道:“看來我這半步聖人的十六重天,的確不能服眾。”
王演巢正襟而坐,臉色鄭重說道:“王某在大唐邊境孤苦長大,我七歲偷馬十歲殺人十二歲從軍,從縣令的馬夫做到將軍的護卒,我一路殺敵殺到這武夫的大宗師境界,殺到我這體魄大圓滿。不是靠那虛無縹緲的氣運命數,隻是靠一雙從不輕敵的眸子,一雙染滿死人汙血的拳頭,這個道理別人或許不會明白,但我相信觀主明白。”
張東海臉上第一次露出殺意,冷聲道:“你真以為我殺不了你?”
王演巢麵不改色,“世人皆以為東海道門觀主修為境界不高,隻善運籌帷幄謀略之能,我王演巢不敢苟同。我相信你殺得死我,但我也相信我能在你殺死我之前先殺死那個背著葬世古意的少年郎。”
但是,東海道門擔不起大唐的怒火,失我一子而已換來棋局上誅殺一條大龍,我大唐何樂而不為?”
擅長釀酒的東海道門觀主茶道也極為高深,一杯熱茶下肚,那個經曆了無數生死故而對一切生死都淡漠的武夫細細品味口齒中的餘香。
那武夫恭謹說道:“多謝觀主以茶款待我這不速之客,那麽,若是觀主同意,王某可要去殺人了。”
張東海麵帶微笑,依舊懶洋洋地坐在椅子上,伸出一隻手。
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