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占為己有
字數:2889 加入書籤
遼北之地白雪紛飛,寒冬臘月少有人煙。
相比他處人們躲在家裏貓冬,令支城內卻依然在忙碌戰後重建。按照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老百姓自發的為那些死去的人們收屍。除了認領的屍首之外,其他的都被官府統一用板車運送在早已挖好的巨坑之中,集體安葬。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若是按照現代的方法,最好的做法立即火化,不然等到屍體腐爛又不知會引起什麽重大的瘟疫。古有記載,大戰之後必有大疫。可是現在可是漢末,人們的思想思維還沒前衛到支持火化的程度。這個時候的人們都想死後全屍,有個葬身之地。
幸好,有這遼西郡太守派來的五千將士的幫助,五天的時間,終於把那些死去的屍體安葬好。
而公孫伯珪的學坊裏麵原本的二十三名學徒,此時就剩下兩個平安無事,還有一個斷了一臂的殘廢。說來也是命運多舛,那沒有前來學坊庇護的三名學徒隻死了一個,另外兩個則是活了下來。隻因為他們一個是公孫家人,一個是韓家人。胡人破城而入之時他們都在家族的內堡裏麵沒有冒頭,所以一點傷也沒有。而剩下的那個斷臂的學徒,則是被援軍所救的第一個幸存者。他們隨著公孫伯珪殺出大街,卻是沒有事先估算胡人的數量。在那一次次的死戰之中隕落,至於公孫伯珪除了他自身的身手之外,運氣也要占很大部分。
要知道,雖然身上有那件鐵甲防護相對起來比起其他人會好一點,但實際上的效果並不大。公孫伯珪的身上也挨了好幾十刀,隻是前一世的經驗,讓他死死的護住頭部,身上也沒什麽致命傷。所以總算是逃過一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這不躲在死人堆裏裝死,這一招對於公孫伯珪來說那是輕車熟路,穿越之前,為了能夠裝得像,還得地跑到武功山學龜息閉氣功。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在這一次劫難之後,公孫伯珪聚眾自保,搭救城中百姓有功。舉孝廉,由於前任縣尉戰死,則由公孫伯珪補上。重新組織衙役和訓練城中駐軍,遼西太守又給令支城補充了一千守城駐軍。
而臨陣脫逃的縣令也就是公孫瓚的七叔也不知走了什麽關係,花了什麽代價,竟然官複原職。隻是聽說有一個堂妹,也就是七叔的女兒嫁給了遼西太守的兒子。當然了公孫伯珪的一上任,可以說一舉把原本令支城內兩大世家的平衡被打破。以前是公孫家一個縣令,韓家一個縣尉,一文一武剛好達成一個平衡。
真是看不出來,那縣尉韓中卻是極為硬氣,在胡人破城之後獨自率領城中駐軍在城北血戰。一個倒黴,一根流箭射穿心髒,當場身亡。最終整個守城駐軍被全殲滅,無一投降,可見此人練兵能耐。可惜也是疏忽大意,不然也不會釀成如此悲劇。
兩大世家雖然得以保存下來,靠的是祖上深謀遠慮。當然了對陣數萬胡人,若不是天時地利人和,早被攻破。可就算保存下來,也是損失慘重。幾乎兩家的護衛男丁都死傷過半,若是胡人不是急著撤退,再攻打下去,一兩天內拿下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這就顯得獨自在外,還能得以幸存的公孫伯珪的運氣和能耐。借此機會,公孫家的那些宗親族老也就順水推舟把公孫瓚推了出來。
不過這幾日卻是有些鬧心,之前學坊鑄劍,不是有一個中年人來修複斷劍嗎?結果經過此次大戰之後,約定的日期到了,劍也續接好了,人卻未見著。
眼看冬季以過,春暖花開。數月都過去了,仍然無人來取。說好的百金呢?騙子。
現在公孫伯珪雖然身居縣尉之職,可是身上的錢卻花得幾乎精光。畢竟那些學徒戰死,留下那些家人需要安撫。他們一個個舍身忘死,公孫伯珪也不能坐視不管。所以最後的那點錢也花在了這裏,眼看這學坊就要關門大吉,公孫伯珪也是相當的無奈。
在心裏暗自的把那個沒來取劍的人罵了個狗血淋頭,算了當前還是趕緊想想辦法解決吧!
就在公孫伯珪麵對著看著自己的第一鐵匠王德痕一臉無可奈何之際,外麵則是跑來了一個衙役。
啟稟縣尉大人,今晚縣令七爺在縣衙設宴,還請縣尉大人賞臉。”
知道啦!汝去回複吾七叔,吾今晚準時到。”打發了這傳信的衙役。
公孫伯珪打開這一份請帖,裏麵無非就是寫著“伯珪吾侄,為叔今晚設宴雲雲······”
看得讓公孫伯珪不由得鄒起了眉頭,這隻老狐狸葫蘆裏麵又打著什麽注意。
怎麽了?”看著公孫伯珪臉色有些變化,一旁的王德痕有些擔心的詢問。
沒什麽?招新學徒的事情,你先別急。至於錢的問題,我再想想辦法。”公孫伯珪安慰了這位第一鐵匠,原本他看好的,準備當做傳人的那個學徒也是光榮了。現在的他,心情可想而知。
也不想那麽多,回家洗了一個熱水澡,換上新作的官服,身上總感覺少了點什麽。直到走出房門,看到那在外麵等候的幾名護衛的時候,才發現什麽。轉身走回去,隨時拿起那把修複好的長劍別在腰間,頓時一股氣質油然而生。
此劍原本所佩的劍鞘也不是凡品,而是采用極為名貴的金絲楠木中的極品,金絲鐵血木。外表看起來古樸,看上去就像一把普通尋常的佩劍。讓公孫伯珪這麽一攜帶,立馬整個人的氣質氣場都有了穩步的提升。
既然汝原主人不要汝,汝今後就跟著吾了,吾觀汝乃天外隕鐵所鑄,吾就叫汝天賜好了。”公孫伯珪把玩著這一把寶劍,發自內心的喜歡。既然那人失約未來取劍,說不定是死在胡人手中。這把劍乃是自己花了大力氣才修複重鑄,公孫伯珪理所當然的占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