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崔胤募權

字數:2213   加入書籤

A+A-




    初唐,政權皇帝獨攬。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莫不如此。宰相隻作為皇帝的輔助,幫助匡扶社稷江山,為帝國鞠躬盡瘁。隨著唐王朝版圖的擴大,社會的發展,階級矛盾的激發,國家政權皇帝一人已無法駕馭。那些忠於皇帝,忠於國家的名相:狄仁傑,婁師德,姚崇,魏元忠,宋璟,張說漸落塵埃。到唐玄宗,李林甫居相十九年,他專政自恣,杜絕言路,一手炮製了針對太子李享(唐肅宗)的多起冤案:李適之,王忠嗣,皇甫惟名等朝廷重臣良將大受迫害。這時期皇帝和宰相幾乎平權甚至有被欺壓之勢。李林甫通用蕃將,助成安史之亂,唐玄宗差點成為犧牲品,膽小懦弱的太子李享在他的心腹貼身宦官李輔國的鼓勵支持下擅繼帝位,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采取以藩製藩的策略,平定叛亂,穩固政權。平定安史之亂,李享坐穩了皇位,是為唐肅宗,曾經飽受宰相李林甫迫害,差點沒命的肅宗已不再信任朝臣,更以自己的宦官為親信。他的長子:唐代宗李豫設置樞密院,設樞密使,提拔宦官擔任首腦,與皇帝宰相共商國事,以此削弱宰相職權。讓宦官列戟宮門,保衛家園,宦官:“一奴耳,易製耳。”唐憲宗如是說,因為宦官是家奴,是家人,所以宦官掌權,皇帝以為就是替自己掌權。立君,弑君,廢君,當權力淩駕於人主之上時,皇帝才驚覺奴才一旦得勢,比朝臣更可怕。皇權沒有從宰相那裏奪回,反而連自己也被宦官掌控。

    安史之亂,唐肅宗唐代宗以藩製藩,雖然滅掉叛亂首腦,卻擴大了藩鎮的數量和權勢。由於府兵製被募兵製取代,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更因藩鎮掌握轄區行政,財政權利,皇帝隻是名義上的中央首腦,而無法調動指揮這些地方部隊。皇帝的禁軍是用來保衛皇宮的,人數和戰鬥力根本不堪一擊,況且禁軍還由宦官掌控。皇帝須配合宦官,才能用兵。於是外重內輕,弱幹強枝“藩鎮強,京師弱。”皇帝、宰相、宦官、藩鎮互爭國家政權,互相利用,互相打擊。到藩鎮據大,朱溫聯手皇帝宰相滅掉掌權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宦官集團時,皇帝、宰相、藩鎮又開始新一輪的洗牌。唐昭宗和宰相崔胤早知兵權於此時乃國家政權、皇權的生存保證。皇帝幾次募兵,都被地方藩鎮阻撓,唐昭宗此時心灰意懶,崔胤卻躍躍欲試,先前幾次與宦官鬥爭中,屢屢被罷官,均因朱溫的支持四次入相,被稱“崔四入”。他以宰相兼判六軍十二衛事,眼見朝廷暗弱,藩鎮強大,天下隨時可被篡奪,試圖利用朱溫往日對他的支持“與虎謀皮”,即募兵,強化禁軍,讓禁軍成為一支有戰鬥力的真正部隊,至少可保證朝廷不要隨時被滅。皇帝自鳳翔回京後,汴州自身有鄂州青州兩次失敗的戰鬥,侄子朱友寧亦戰敗身亡。崔胤借此以減輕宣武軍對朝廷保衛的負擔向朱溫提出了要求,說:“鳳翔臨近京師,茂貞輩常懷狼子之心,長安不可不為守禦之備,而關東未寧,淮南仍囂,京師除貴賢侄所領二萬兵員,舊六軍十二衛俱皆名額空存,編製實無。朝議擬招募壯士,恢複舊製,使您東討無西顧之憂,國家亦有根本之固。”朱溫以臣下之位被朝議要求附從,為顯示自己乃為國家忠臣,連連應諾支持。崔胤大喜,在京城大肆募兵,請老將鄭元規為六軍諸衛副使,陳班為威遠使,拆毀佛塔,取銅煉兵器,認真要建設強軍。朝廷兵員尚在募集,就派員向駐紮在敏感部位的宮城北麵玄武門內兩側的汴軍朱友倫部要求換防,新禁軍欲在此替代宣武軍宿衛操訓,汴軍移到城南禦防。朱友倫任“宿衛軍指揮使”,公開不參與新禁軍的任何事物,私下卻派幾百個士兵混進參軍。其屬下“宿衛軍”未納入六軍十二衛序列,崔胤來使的要求他未加置否。亦不打算退讓。但他死了,突然而死,一個少年將軍,多次浴血沙場的戰將,在玩蹴鞠時從馬上摔下而死。消息傳到汴州,朱溫不肯相信這是意外,認定乃是崔胤謀害,大怒,緊急派遣大哥朱全昱的兒子朱友諒上京替代朱友倫職位,隨後從汴州發兵西進京師。

    彼時元宵剛過,百司開印,崔胤進宮朝賀,深夜方退,唐昭宗收到朱溫的密奏,不知道快報何事,卻見朱溫奏曰:“司徒兼侍中、判六軍諸衛事、充鹽鐵轉運使、判度支崔胤、身兼劇職,專權亂國,離間君臣,請陛下即刻誅之,兼其黨羽,布告天下。”附列鄭元規等一係列名單。唐昭宗一夜未眠,將奏章丟在枕邊。朱溫大軍停駐河中府,隨時可入京城,滿朝文武沒人敢到朝堂。朱友諒在“宿衛軍”衙等待皇帝批敕。皇帝一遍一遍派人觀察汴軍動向,那些錚錚發亮的刀槍劍戟讓他清醒自己處境。屏到午時,一個“準”字再次結束了昭宗強軍捍衛皇權的美夢。

    崔胤被殺死在相府,自六朝以來繁衍不息的清河望族崔氏一門數百人全部被滅。崔胤一直以來劍走偏鋒,鋒芒畢露,頗令族人擔憂。他的叔父崔安潛斷言:“吾父兄刻苦以持門戶,終為緇郎(崔胤)壞之。”李克用也曾對出使京師回報的自己特使說過:“胤為人臣,外倚賊勢,內脅其君,既執朝政,又握兵權。權重則怨多,勢侔則釁生。破家亡國,在眼中矣。”

    八十幾歲的老將鄭元規整族,陳班一族皆陪葬被殺。

    殺了崔胤,朱溫迅速離京。後任宰相亦由皇帝定奪。甚至判六軍十二衛事的任職也不過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