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禦駕親臨

字數:8963   加入書籤

A+A-




    兵棋推演雖然規則簡單,但並不是那麽容易,朱允炆先帶著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先推演西路軍的作用。

    “我們來定一下推演的基本要素,如果通過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推演。”

    “我方的指揮官是皇上,元軍的指揮官是擴廓帖木兒,這點大家有異議嗎?”

    徐輝祖接口說:“也可能是北元嗣君啊。”

    “這一點也確實有可能,但是孤認為初期可能是北元嗣君,比如洪武五年初,元軍在北方東至開元,西至甘肅、寧夏等地全麵對我朝進行騷擾,在孤看來,其實更像一種泄憤,尤其是洪武三年的重創剛過去不久,北元不可能那麽快恢複過來,孤覺得這段時間應該北元嗣君在主導,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這段時間的騷擾沒什麽意義,並且這個時間對於戰馬來說,並不是很適合出征的時節。”

    “殿下也有道理。”

    “那麽我提一個問題,這段時間擴廓帖木兒的角色是什麽呢?他會位於什麽位置呢?”

    “殿下,末將認為,即使擴廓帖木兒不同意這種騷擾,他也會處於領導位置,因為在這麽大麵積的騷擾,需要的兵力並不少,需要一定的協同指揮。所以他不會在和林,而從元軍的攻擊方向來說,偏向西,從軍事指揮的角度來說,他和前線不能超過5到10天的馬程,即400到800裏之間,應該在漠南,甘肅東部,河套草原的外圍,觀察我軍動向。”

    “大家認為呢?”

    耿璿站起來說:“殿下,我覺得也有一種可能,擴廓帖木兒因為反對這種策略而被棄用,位於和林。”

    “其他人呢?”

    “末將同意魏國公的意見。”“臣同意耿小侯爺的意見。”大家七嘴八舌的插嘴道。

    “好的,因為這兩種情況都存在,所以都作為推演基礎,譚波在黑板上記錄一下。”

    “好的,殿下。”

    “然後,我軍準備追亡逐北,大家認為元軍什麽時候得到我軍要出擊的消息。”

    “我軍當時分三個部分集結,中路軍在雁門關,東路軍在居庸關,西路軍在蘭州。當時北元並非沒有卷土重來的可能,肯定存在很多探子,所以孤認為在中山王出雁門關時,可以認為北元探子就知道了。如果單個探馬,從雁門關到和林最快隻需要5天左右,因為沿途可以換馬,換人,如果擴廓帖木兒在河套外圍,可以認為隻需要3天就會知道中山王大軍集結的消息,這個時候,涼國公應該還沒有出長城。這個時候,擴廓帖木兒會做什麽呢?”

    常升站起來說:“殿下,按照前兩個擴廓帖木兒的位置假設,如果他在河套外圍,會命令軍隊後撤,在野馬川一代進行阻擊進而獲取我軍進一步的消息。另外他會召集北元所有殘餘部隊雲集嶺北,等待我軍筋疲力盡與我軍決戰。如果他在和林,他會在5天之後得到消息,那麽也可以調動元軍野馬川進行阻擊,然後命令元軍季節性於嶺北。這個區別並不大。”

    “那麽,這個時間是多少呢?”

    常升說:“如果末將是擴廓帖木兒,如果在河套外圍得到消息,會迅速返回和林,估計不會超過10天就會到和林,這樣距離涼國公到達野馬川的時間還有7天,而且他還可以在中途發布命令。所以最晚在和林,就是我軍出雁門關,在我軍前鋒尚未抵達野馬川時,元軍就可以做出堅壁清野,在嶺北決戰的決策。到中山王到達嶺北,是我軍出雁門68天以後,所以元軍有50天的集結和備戰,可以想象元軍是以最後一戰的態度來打的,可以認為其兵力遠在我軍之上,加上我軍疲勞,所以戰敗並不意外。”

    “如果在和林,那麽會晚2天知道我軍出雁門的消息,但是他對我軍的攻擊方向會不確定,但最晚在野馬川之戰之後,就會進行做出同樣的決策,集結元軍,進行備戰,這時候元軍的時間是48天,所以沒有太大的區別。”

    允炆看了看四周說:“開國公分析的很好,大家還有什麽問題?”

    “沒有了。”大家沒什麽意見。

    “好的,經過開國公的分析,無論擴廓帖木兒在哪裏,對最終的決戰日期、準備時間、地點沒有太大的變化。那就簡單了,他會不會調集甘肅元軍回援和林呢?甘肅守軍是否會聽令?能夠回援的守軍有多少呢?”

    齊德站起來說:“殿下,甘肅元軍大約在5萬左右,不過分布在涼州、永昌、酒泉、亦集乃路等多個地方。對北元的號令大致上是最遵守的,考慮到實際情況,隻能抽調精銳的騎兵,估計在2萬騎左右,考慮到來回的時間,從接受命令應該可以在12天左右,集結到亦集乃路,從亦集乃路到和林大約1500餘裏,到嶺北的距離的也差不多,兩萬騎兵大約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如果擴廓帖木兒在河套外圍,他接到中路軍集結的時間花了三天,如果這時候沒有西路軍出擊,那麽他很可能會調動甘肅守軍,因為他逃往和林之前曾經在甘肅寧夏作戰,所以如果他下令調動,預計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從河套到亦集乃路,傳令兵需要3-5天,所以在中山王出雁門後,20天內甘肅守軍就會集結2萬騎兵回援嶺北,20天後到達嶺北,可以休息接近一個月的時間,會對嶺北決戰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當時擴廓帖木兒在和林,那麽其決策至少需要15到20天,如果加上傳令,甘肅守軍的集結時間,大約要超過40天,所以這時候回援嶺北的意義就不大了。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西路軍也是可以的。”

    徐輝祖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不一樣,如果在嶺北決戰前,擴廓帖木兒讓甘肅元軍迂回到河套外圍,對回師的我軍進行阻擊,擴廓帖木兒再從後追擊,我軍危矣。”

    宋瑄插口說:“漠北元軍是否有那麽大的力量呢?可以在擊敗中路軍之後,然後追擊,畢竟我東路軍也會在1個月後到達和林。”

    常升說:“元軍是全民皆兵,其征調力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另外在東路軍達到土剌河、阿魯渾河一帶,和元軍蠻子哈剌章大戰,殺傷相當。所以如果沒有西路軍,那麽中路軍可能會損失更大。”

    朱允炆站起來,掃了一下四周,問道:“大家還有什麽意見,可以暢所欲言,這是兵棋推演,不針對任何人。”

    大家被剛才的討論提起了興趣,紛紛發表意見。“元軍的集結速度怎麽可能那麽快?”“擴廓帖木兒的反應會那麽快嗎?”“元軍探馬的速度有那麽快嗎?”

    ......

    討論到中午,大家吃飯的時候還在繼續討論,一直到傍晚,大家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西路軍是必要的,而且需要在中路軍出擊前半月出擊,才能有效的拖住元軍。

    之後的幾天,大家都廢寢忘食,推演了各種情況,發現當時朝廷對元軍的戰爭潛力估計不足,也沒有考慮漠北決戰對我軍體力的影響,以及對元軍內線作戰的體力加成,如果將中路軍加強,更謹慎一些,也許嶺北決戰是可以勝利的。

    這一點,朱允炆也幫了忙,他指出,北元和匈奴是不同的敵人,北元的疆域遼闊,可征調兵力遠遠大於匈奴,從成吉思汗開始,大量的牧民以蒙古人自居,但匈奴不同,其內部落林立,且外有強敵,所以當時出征北元有些冒險,也許更充分的準備為好。

    朱允炆每天都會去和朱元璋匯報進度,在乾清宮的偏殿也做了一套兵棋推演的工具,朱元璋每天都會聽朱允炆的描述,這種方法其實也不稀奇,因為他自己研究戰局的時候也是這麽分析的,隻是沒有用這麽多人,而且沒有計算這麽精確,沒有像這樣將人數、裝備、體力、運輸、糧草、天氣等等因素集合考慮。

    朱元璋考慮了一下,說:“這個方法確實不錯,不過要做到那麽準確也不容易,但確實可以減少對天才型將領的依賴,或者說減輕他們的負擔。這樣分析嶺北決戰,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朕覺得不錯,可以搞的規模更大一些,過兩天朕會過去實地看一下,會帶上宋國公、穎國公和涼國公,還有你的幾位叔王,他們也要就藩了,到時候還要你去送一下。”

    朱允炆連聲應是,總算鬆了口氣,他每天過來和朱元璋來通氣,其實也是先來打一個預防針,因為這涉及到很多當年的決策,當時的人都是位高權重的,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眼前的這個皇爺爺,得讓他接受了,否則,自己倒沒什麽,其他人要倒黴了,不過現在看起來還不錯。

    他想的不錯,如果這個事情不是朱允炆搞出來的,朱元璋會一股腦的拉出去砍了,一群小娃娃也敢質疑朝廷的決策,嘿嘿,不想要腦袋了吧。

    很快就到了7天的期限了,朱允炆早早的通知了其他人,做好充分的準備,早早的到詹事府的作戰室等待。

    朝會之後,朱允炆陪著朱元璋一起坐著龍輦來到了詹事府,後麵跟著肅王朱楧、遼王朱植、慶王朱枬、寧王朱權,還有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和涼國公藍玉以及從人浩浩蕩蕩的走向詹事府。

    這四個王和朱允炆年歲不大,但是朱允炆可以和朱元璋一起坐輦,他們卻要走路,不由的有些生氣。因為馬上要就藩了,遼王和寧王還好,遼東和大寧都兵強馬壯,但是肅王和慶王在甘肅寧夏,那裏已經是帝國的西北邊陲,軍力不強,所以不怎麽願意,有點愁容。

    等到了作戰室,無關人員都退出去,附近遍布崗哨,不許人接近。

    一進入作戰室,大家都驚歎於大桌子上沙盤的龐大和精巧。沙盤並不是什麽新的東西,據說在秦始皇滅六國時,秦始皇就親自堆製研究各國形勢,在李斯輔助下,部署大規模的兼並戰爭。甚至其陵墓中,還堆建了一個大型的地形模型,不僅包含高山、丘陵、城池等,還用水銀模擬江河、大海,用機械裝置使水銀循環流動。之後宋朝的沈括曾經在《夢溪筆談》中提到了用木頭製作沙盤的方法。但是作戰室的沙盤是用黏土製作的,不僅容易塑形,而且製作容易。雖然朱元璋聽朱允炆說過沙盤,但是第一眼看到還是非常的震撼,馬上說:“允炆,這個沙盤看起來不錯,就放到乾清宮吧,皇爺爺可以隨時看到。”

    “皇爺爺,時間太短了,這個沙盤還不是很準確,我打算做個更大的,更精確的放到乾清宮,這樣可以嗎?”

    “大約要多久?”

    “2到3個月。”朱允炆偷眼看了一下齊德,看他伸出2個手指,然後變為3個,會意的說。”

    “太長了,先把這個搬到乾清宮,什麽時候做好了新的沙盤,再還給你。”

    “好吧,聽皇爺爺的。”允炆無奈的說。

    朱元璋撚須笑道:“好了,看看你的兵棋推演吧。”

    朱允炆說:“皇爺爺請上坐,我來介紹一下。其實兵棋推演最好在沙盤上,因為對於高山河流更加直觀,不過條件所限,我們這次在地圖上進行推演。”

    “孤這裏拋磚引玉介紹一下,請皇爺爺、各位叔王、各位國公指點一下。”

    .......

    朱允炆一邊介紹這次推演的過程和結果,一邊觀察周圍人的神色,寧王和遼王一副很感興趣的樣子,比較聚精會神;慶王和肅王看起來很平淡,可以看出二人對兵事不感興趣;宋國公馮勝是個個子矮小、五十多歲的老頭,一雙眼睛如同狐狸一般,充分顯示了主人的機敏多疑;穎國公傅友德年齡五十多歲,身體粗壯,一副精幹的樣子,舉手投足顯示出他的悍勇和無畏;涼國公藍玉也是五十多歲,但是看起來要年輕的多,紅臉漢子,身材高大,但是臉上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看向馮傅二人的眼神,似乎有一種輕蔑。

    推演的時間很長,中間有些問題朱允炆還讓徐輝祖和常升補充,推演的過程由譚波寫在黑板上,讓大家一目了然。一直推演到午時吃飯時間,朱元璋讓傳膳,他是個簡樸的人,吃的很簡單,大家也就講究吃了。吃完飯之後,大家繼續聽朱允炆推演,一直到未時才推演完。

    最後朱允炆做了一個總結:“從這次推演的過程來看,有以下結論:”

    “一、這次出擊可能有些倉促,情報不夠完備。”

    “二、西路軍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出擊的時間能夠提前也許會更好一些。”

    “三、中路軍需要加強,尤其在北元的腹地嶺北決戰,北元麵臨背水一戰的境地,力量大大強於我軍。”

    “四、東路軍的出擊時間過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朱允炆說完之後,轉過頭對朱元璋說:“皇上,允炆介紹完了,請皇上指正。”

    朱元璋其實知道了大部分結果,但是這次聽下來感覺不一樣,也有些不舒服,因為這次出擊的決策者是他,現在被人分析的這麽詳細,有點惱怒,不過好在是自己的孫子,就算了。不過他同時也在觀察所有人的神色,他發現詹事府的人包括徐輝祖和常升都對朱允炆這個皇太孫非常尊敬,這不僅是身份的原因,還說明朱允炆有讓他們佩服的地方,這一點讓他很欣慰。孫兒能搞出這個東西,並且找到相應的人手,有理有據的進行分析,最後在現場的長輩和功臣宿將麵前侃侃而談,並沒有怯場的表現,這一點朱元璋也很滿意,當然他不清楚的是朱允炆在夢中經常講解戰局,對術語和節奏把握的已經爐火純青。對於寧王和遼王,他是比較滿意的,可以看出他們就藩之後,應該會有一番作為的。對於慶王和肅王,略微有一些失望。對於三個國公,他重點觀察,結果發現馮勝沒什麽表示,傅友德開始還可以,到後來也沒有耐心,藍玉自始至終就是一副看小孩子捉迷藏的表情,這讓他有點生氣。

    朱元璋抬了抬手,大家都安靜下來,朱元璋清了清嗓子說:“皇太孫已經講解了一遍嶺北決戰的兵棋推演,雖然有一些瑕疵,但是朕總體上還是滿意的,大家也談談看法吧。”

    “回稟父皇,”寧王朱權搶著說:“允炆講的非常好,這次讓兒臣開了眼界,兒臣到了大寧之後,一定製作沙盤,並對局勢進行兵棋推演,更好的調動軍隊,守住藩國,擊潰蒙古。”

    “兒臣也是。”遼王、寧王、肅王都接著說。

    朱元璋很高興,說:“你們幾個馬上就要就藩了,你們雖然和允炆年齡相仿,但確是叔輩,一定要守好邊疆,為允炆分憂啊。”

    “兒臣遵旨。”四王跪倒領旨。

    “你們幾個呢?宋國公、穎國公和涼國公呢?”

    藍玉搶先說道:“這個沙盤不錯,不過這個推演末將覺得是紙上談兵,如果這麽推演能解決問題,還需要將士浴血沙場幹什麽,在地圖上比比劃劃,看看誰兵多兵少就不用打了,給敵人一個兵棋,敵人是不是就投降了啊。所以末將認為,這個兵棋推演不是很實用,比如爬山、渡河的時間就很難計算......”。

    藍玉滔滔不絕的說了好一會兒,作戰室裏回響著他的聲音。

    朱元璋臉色沒什麽變化,等藍玉說完,沉默了一會兒對朱允炆說:“允炆,涼國公的話你聽到了吧,你怎麽看?”

    朱允炆拱手道:“回皇上,推演並不是代替指揮,孫子兵法的開篇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兵聖就很重視站前廟算,允炆隻是將這個思想發揚光大,對各種因素進行量化,然後進行推測和評估。我認為這有助於戰略決策,當然,推演不可能完全正確,需要慢慢積累,等各方麵要素都能準確測算,那時候,我想所有的戰略決策都必須經過兵棋推演才能做出最終的決定。”

    藍玉愣了一會兒說:“兵聖是這麽說的,但是我覺得這個推演不好。”

    朱允炆誠懇的說:“允炆也是剛有這個想法,需要逐步的完善,涼國公有空的話可以來一起推演。”

    藍玉鼻子“哼”了一聲,沒有說話。

    朱元璋臉色有點不好看了,就轉頭問馮勝、傅友德怎麽看。

    馮勝咳嗽了一下,慢條斯理的說:“皇上,皇太孫天資聰穎,兵棋推演也妙之毫巔,臣佩服。”

    傅友德沉默了一會兒說:“皇上,臣聽懂了前半部分,但是後半部分不懂,那些數字計算讓臣有點腦子亂了。”

    ......

    君臣奏對了一會兒,總體上都是支持允炆的,除了藍玉之外。

    最後朱元璋有些累了,從朱標過世之後,他身體一直不太好,就說:“今天就到這裏吧,允炆,把沙盤一會兒搬到乾清宮,今日的推演讓人整理一下,寫成奏章,讓朕看一下,另外兵棋推演還是要完善一下,這個也交給你了。另外,魏國公、開國公還有你們幾位都辛苦了,個個有功,每個人賞銀白兩。”

    大家領旨謝恩。

    朱元璋走後,朱允炆興奮的說:“今天的推演講解很成功,大家都辛苦了,一會兒派人把沙盤送到乾清宮,齊德,你安排人再做一個精確的,做好了送到乾清宮,當然我們這裏也要一個精確的,一並做了吧,不過要小一點。”

    “齊德、黃師傅,你們負責寫奏章,把今天的推演記錄下來,要圖文並茂,寫好之後給我看一下,沒問題我就給皇爺爺看一下。”

    “接下來,大家休息兩天,然後我們繼續完善推演,需要的人手我們都要逐步增加。”

    眾人領命散去,確實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