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節 玻璃和三十六計

字數:6359   加入書籤

A+A-




    忽然想到妹妹馬上要大婚了,朱允炆拍了一下腦袋,叫劉振過來:“你派人去工部營繕所叫一下所正過來,順便帶上幾個擅長做琉璃的工匠,再讓他們帶幾塊上好的琉璃過來,孤有用。”

    “好的。”

    京師的夏天還是有點熱,朱允炆在樹蔭下坐著,略微放鬆一下。過了一會兒,劉振讓人在院裏放了桌子,原來到了午飯時間,朱允炆苦笑,他現在需要人照顧,吃飯就是一個麻煩事,還得劉振喂他,唉,真丟臉啊,不過也沒辦法。正吃著,外麵進來三個人,領頭的人身著從六品的官府,但是舉手投足之間,一股手藝人的氣息,年紀大約三十歲左右,後麵兩個年紀大多了,估計至少五十歲了,麵色枯黃,感覺經常在煙熏火燎的環境裏工作。

    允炆讓劉振停下,三個人在朱允炆前跪下,向皇太孫施禮。

    “營繕所所正王全參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營繕所匠戶於得水參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營繕所匠戶呂福餘參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允炆道:“三位平身。”

    王全應了一聲就站了起來,兩個匠戶卻不敢站起來,朱允炆使個眼色,劉振過去將二人扶起。然後拿了三個座位讓三位坐下,兩個匠戶千恩萬謝的坐下。

    “你們吃飯了嗎?”

    “還沒有。”三位互相看了看才說道。

    “哦,劉振,給他們三個人拿些飯菜來,吃飽了我們再說。”

    “小的不敢。”三個人連連推辭。

    “行了,殿下讓你們吃,你們就吃,吃完還有正事呢。”劉振不耐煩的說道。殿下昨晚就沒休息好,還受了傷,還要做這麽多事情,這些人還嘰嘰歪歪,不由得生起氣來。

    朱允炆吃的差不多了,就停下來,其他三人一看,也趕緊放下筷子,連聲說吃飽了。朱允炆也沒辦法,就說道:“孤讓你們帶的琉璃,帶來了嗎?”

    王全隨身帶了一個木盒,放到桌子上,打開木盒,把裏麵的東西擺在桌子上,說道:“殿下,這就是殿下要的上好琉璃。”

    朱允炆仔細看了一下,張口結舌道:“這就是琉璃?”

    桌子上擺著三個白色泛青的小動物塑像,分別是馬、麒麟和獅子,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光,但是卻不透明,感覺比瓷器做的強不了多少。

    王全詫異道:“殿下,這是這一年來營繕所做的最好的三塊琉璃,還沒有送到宮裏,一般這種琉璃都是皇上用來賞賜重臣的。至於新科進士隻能得到玉佩狀的琉璃。”

    “孤好像也有一個,中間刻了一個“炆”字。”

    “是的,殿下,大明的親王、郡王都有這樣的一塊玉佩,因為做起來太困難,所以數量不多,殿下那塊也是我們營繕所做的。”

    啊,朱允炆想起來,自己的那塊好像送給了白家兄妹,該死的王度也不提醒自己,自己覺得沒什麽啊,沒想到這麽珍貴。他哪裏想到,王度也不懂這個,而且看到白芳蕤,以為殿下有別的想法,就敢多嘴。

    “王所正,孤記得佛經上說的,琉璃是晶瑩剔透,光彩奪目,是佛家七寶之一,難道就是這樣子?”

    王全一抱拳,道:“殿下明鑒,上古琉璃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我華夏經過多次戰亂之後,已經失傳了,目前隻能做出這種琉璃。”

    “琉璃很難做嗎?”

    王全看了一眼於得水,道:“老於,你來回答殿下的問題吧。”

    於得水偷看了一眼朱允炆,道:“殿下,小老兒的手藝乃是家傳,每一塊琉璃都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別說小老兒,即使是家父、家祖,以他們精湛的技藝,都不可能保證每次都能製作成功,得需要一些運氣才行,而且隻要這些工序中出現了一點點問題,琉璃就報廢了,隻好重做。”

    朱允炆想了想道:“孤的妹妹江都郡主要招儀賓,孤想要兩個琉璃杯子,兩天時間能做出來?”

    王全的臉立刻變成苦瓜臉,扭頭看著於得水和呂福餘,兩個人對看一眼,趕緊跪倒:“殿下,小的做不出來,兩天時間太短了。”

    朱允炆想了想道:“你們會做玻璃嗎?”

    “玻璃?怎麽做?”

    “孤從一個古書上看到過,不過現在找不到了,好像用矽石、石灰和堿一塊煆燒,就可以得到一種透明的液體,然後用吹管吹成一個圓球,然後放到模具裏繼續吹,就可以做出透明的杯子。”

    三人麵麵相覷:“殿下,您看的什麽書?”

    恩?還不相信自己?朱允炆有點怒了:“你們不相信孤,覺得孤在騙你們?”

    三人嚇得趕緊跪倒:“殿下,臣/小的不敢。”

    “行了,你們起來吧,按照孤的說法,你們趕緊回去燒爐子,先燒出透明的液體出來,再吹一吹看就知道了。”

    “臣領命,不過矽石是什麽?”

    “矽石,最簡單的就是沙子,白色的沙子,還可以把石英石磨碎,也可以。”

    “哦,好的,卑職這就回去製作。”

    “恩,你們趕緊去搞,時間不多。”朱允炆揮揮手就讓他們走了。

    王全、於得水和呂福餘在路上互相嘀咕。

    “殿下在哪本書上看到的?我怎麽從來沒聽過。”

    “該不會騙我們吧。”

    “殿下還用騙我們?你身上有什麽值得殿下騙的啊?”

    “對啊,說不定這個法子真的管用。”

    “看起來很簡單的樣子,回去趕緊試試。”

    突然,王全把兩個人攔住:“本官回去之後會專門給你們兩個騰出爐子燒製這個玻璃。不過你們要記住,不能把配方告訴旁人,否則小心你們的腦袋。”

    兩人也醒悟過來,這是殿下的法子,能告訴自己已經不錯了,如果從自己這裏流傳出去,可不得了。

    王全回去之後,把所有能停的工作都停了,集中所有的琉璃工匠開始燒製玻璃,並下了封口令,不許外傳。一時間,營繕所熱氣直冒,大家瘋狂的忙碌起來了。

    由於受傷了,今天朱允炆沒有打坐,而且也而比較累,就睡了一覺,可能是太累了,睡得那叫一個舒服啊。等他醒過來,王度已經到了多時了,參謀室的學員也到了,都在院子裏坐著,小聲說話。

    朱允炆略微讓人幫助梳洗了一下,到院子裏坐下:“子中,辛苦你了,讓你跑這麽遠,這段時間就在城裏住吧,如果沒有地方,讓劉振給你安排,辦公就暫時在詹事府辦公。”

    “殿下,這都不用操心,子中不知道殿下要做什麽事情。”

    “子中,是這樣的,孤去了一趟武學,發現下層軍官識字不多,嚴重影響其素質提高。孤已經讓人開始編纂漢語拚音,劉三吾和方孝孺主持。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孤打算編撰武學的入門教材。你能幫孤做這個事情嗎?”

    “殿下,大明對基層軍官的訓練、布陣、宿營和戰鬥都有嚴格的規定,我們要做什麽呢?”

    “孤想做三個事情:第一就是把古今重要戰例詳細分析,編一本《古今戰例分析》的書,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第二呢,孤想編一個計策的書,書名叫《三十六計》,第三孤聽說有一個叫羅貫中的人,寫過一本叫《三國誌通俗演義》,其中的戰場描寫很不錯,你們聽過這本書嗎?”

    《三國誌通俗演義》?王度真沒聽過,不由得轉頭看向學員。

    過了一會兒,一個胖胖的學員站起來,道:“殿下,卑職邵雲,曾經見過這本書,但是這本書隻有上半部分,全本我沒看過。”

    “好的,邵雲,既然你聽說過,那你就負責去找一本來,大家看一看,看是否可以用來提高一下軍官的指揮水平。人手方麵,劉振負責,子中也適當的關注一下。”

    眾人領命。

    然後朱允炆就不管了,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王度在做具體分工,他帶兩個人譚遠和張輔跟著朱允炆研究《三十六計》,邵雲帶著謝苗(陝西都司)去找《三國誌通俗演義》,其他人由白自行帶領整理古今戰例。大家領命各自忙去了。

    王度站到朱允炆麵前,看著假寐的朱允炆,不由得感慨這個年輕人的堅強,昨晚生死一線,今天就忙個不停。

    朱允炆睜眼看了一下王度,道:“子中、望之、文弼,你們坐下,我來談談三十六計的想法,三十六計其實是古語,但具體是哪些,古書無傳,孤想充實一下,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

    “具體如下:勝戰計有六條計策,分別是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和聲東擊西,瞞天過海的意思是......”

    朱首道作為職業軍人,為保家國,研究過三十六計,此時談起來毫無困難,王度、譚遠和張輔手忙腳亂的記錄,不時的發問,朱允炆就停下來給他們解釋,周而複始。

    幾個人談的很投機,不知不覺已經晚霞滿天,朱允炆鬆了一口氣,總算講完了,一下午的腦力勞動,感覺好累啊,看向王度、譚遠、張輔三人,也是疲憊不堪,但是眼睛賊亮。

    朱允炆停下來,道:“子中,孤說的清楚嗎?”

    “殿下,您說的很清楚,但是臣隻是記錄了,還需要仔細的研究、分析,還有遣詞造句,不能太白話才行。”

    “嗬嗬,好的,接下來都看你們的,最近孤都在端本宮養傷,有問題你們可以過來問孤。對了,有一個事情,這本書不要署孤的名字,就寫你們三個人的名字。”

    “為何,殿下?”

    “孤不需要這個名聲,你們需要,而且如果孤署名,出現錯誤,可能也沒人敢改,也不利於這本書的傳播,孤希望這本書對大明的軍隊有一定的幫助。”

    王度看了看譚遠、張輔,三人同時跪倒:“殿下高義,臣定將此書編撰完美,不負殿下所托。”

    “沒什麽了,你們起來,辛苦的是你們,孤隻是動動嘴皮子。”

    晚上,朱允炆留三人一起用膳,才讓他們回去。

    三人在路上走著,不知道說什麽好,過了好久,譚遠道:“殿下真是奇才,這三十六計雖然在史書上常見,但整理起來要花很多功夫,而且整理的這麽好,殿下真是花了不少功夫啊。”

    “是啊,更重要的是,殿下不署名,讓我們三個署名,為了武學,殿下耗費了不少心血啊。”王度接口道。

    “王大人,您說殿下是什麽樣的人啊?看起來很文弱,但是怎麽懂這麽多軍事方麵的內容?創建武學,方陣訓練,還有三十六計等等。”張輔問道。

    “殿下啊,本官姑妄言之,殿下天縱奇才,仁孝寬厚,有耐心、有毅力,不畏生死,迎難而上,已顯仁君之相,真乃大明之福啊。”

    “哦,知道了,謝謝王大人。”張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