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節 議海禁

字數:7062   加入書籤

A+A-




    白家很守信,第二天就通知冷冰峰,王先生可以來提款了。王度接到消息後大喜,立刻派人把銀子提回來,一共四萬四千兩,看到這些錢,王度都有些手抖的感覺。他以前是山東監察禦史,正六品,現在是太子伴讀,俸祿卻沒變,都是月俸十石,相當於白銀二兩五錢,也就是年俸二十五兩,這些錢得他賺一千七百六十年,恐怕得他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才能賺到吧。想到這裏,他不由的有些憤恨那些富商,這些人一擲千金買些玻璃、鏡子,但自己寒窗苦讀,貴為朝廷命官、太子伴讀,才賺這麽一點錢。同時也有點感慨皇太孫點石成金,這麽容易就賺到這麽多。

    詹事院,下午。

    朱允炆看著四大馬車銀子,也有些發呆,聽到四萬四千兩銀子和看到四萬四千兩銀子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想了想就讓拉到庫房裏去,圍觀的人不由得發出一聲哀歎。明朝的官員都很窮,開國時吏治大多清明,洪武朝更有過之,這麽多銀子即使拿不到,看看也好啊。

    朱允炆叫上王度到書房,問了問具體的情況,白家人非常識趣,宴會全程,冷冰峰都有參與,所以描述的很詳細。等王度描述完了之後,朱允炆覺得很有意思,讓清倌人負責招待,用黑盒子吸引注意,然後用美女主持拍賣,整個過程設計的別有匠心,並且對清倌人承諾兌現及時,對自己這邊也及時結算,整個過程滴水不漏。當知道是白家大小姐白芳蕤設計的,朱允炆不由得微微一笑。

    “子中,孤有幾個想法,說出來,讓你參詳一下。”

    “殿下請說。”

    “首先,以後白家的分成比例多給他們半成。再有就是另外派四個護衛到白家,歸冷冰峰統領,保護白家安全。還有以後銀子不要拉到這裏來,先放到白家,太惹眼了。”

    “殿下,分成為什麽要提高呢?臣覺得兩成已經不少了。”

    “子中,你有所不知,玻璃不會價格一直這麽高,白家獲利想要增加,必須增加出貨量,需要更多的人手,另外京師的市場會很快飽和,白家需要賣到外地去,那時候,就需要更多的人手,甚至要增加保衛人員,這都是花銷啊。子中,給對方留有餘地,事情才能做得長遠啊。”

    “殿下英明,臣明白了。”王度恍然大悟,他本是極聰明之人,隻是覺得白家有些不勞而獲,所以才有些不平罷了。

    安排好事情,朱允炆來到了乾清宮,對朱元璋說了這次賣玻璃的事情,朱元璋笑而不語,其實這些事情他都知道,隻是看朱允炆的表現而已。當聽到將分成提高半成,老朱也有些不願意,朱允炆好說歹說才讓老朱答應下來。最後,朱允炆拋出一個重磅炮彈,道:“皇爺爺,這次獲利四萬四千兩,允炆打算入宮兩萬四千兩,孝順給皇爺爺,剩下的允炆打算撥到武學、護軍和兩個學院,提高軍隊的訓練質量,提高工學院、農學院的技術,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更好的玻璃出來,那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了。”

    老皇帝龍顏大悅,道:“允炆,有心了,不錯,朕同意了,不過你要好好掌管這筆錢,不能讓貪官汙吏貪了去啊。”

    “允炆明白,允炆打算讓鐵鉉掌管此事。”

    “恩,不錯,這個人好。”

    朱允炆回到端本宮,讓劉振派人將兩萬四千兩銀子送入宮,剩下的留在詹事院,並派人通知鐵鉉,讓他負責這筆錢的花銷,賬本要明晰。

    白老爺子回家後,發現家裏多了四個護衛,明白了原因之後,更加高興。這說明那邊的人已經認可了白家,而且很有分寸,而且多給了半成的份子,給自己留有餘地,不由得更有信心合作了。

    手裏有了錢之後,朱允炆就下令王全開始研究水力鍛造機、高爐煉鋼鐵、火藥提純和化學肥料等,這些在他的前世大都清楚,所以對王全做了簡單的指導,王全如聽天書,如獲至寶的回去忙去了。

    批閱奏折對朱允炆來說,是個學習的過程,所以他也樂在其中。隔十天半月就會去武學、護軍以及兩個學院看看,在他的大力投入下,水力鍛造機已經生產出來了,其實這個很簡單,就是一層窗戶紙,中國漢朝就有了水車,水利鍛造相對於水車來說,並沒有複雜多少。現在工學院已經開始在鍛造鎧甲、火藥提純、研磨上開始了實驗。

    這天,在批閱奏折時,朱允炆突然發現一個事情,就召見了五軍都督府的徐輝祖、常升以及兵部尚書茹瑺。徐輝祖和常升剛剛在外地練兵備倭回來,而倭寇的現狀是朱允炆迫切想知道的,所以就召相關人員前來。

    待大家到齊了,朱允炆首先問五軍都督府現在海邊衛所的情況,徐輝祖首先出列道:“殿下容稟,倭寇主要成員是日本浪人、武士、海商和張士誠、方國珍餘部以及沿海地方部分亡命之徒,他們結夥入盜,遂成倭寇。東南為財富重地,且京師瀕臨長江和大海,所以備倭乃重中之重,目前備倭策略主要采取方國珍之子方鳴謙的策略:沿海建立衛所,海上用哨船預警,衛所選址和布置主要以信國公湯和為主,至目前,我大明在沿海和長江兩岸共建有54衛、99所、353巡檢司、997烽堠,軍隊總數為40餘萬,艦船1000餘艘。另外為了防止海盜入寇,皇上頒布聖旨,仿北方對付蒙古的策略,進行禁海,要求有二:禁止百姓造船出海,禁止民間貿易。”

    “那目前倭寇情況如何?”

    茹瑺出列道:“殿下,倭寇本起自日本列島,自大明立國以來,為剿滅倭寇,對日本、朝鮮繳倭有功的臣子不惜破格重賞,比如對日本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賜封為‘日本國王’,對朝鮮謀朝篡位的李成桂予以承認,賜國號‘朝鮮’。另外衛所和水師的建立,也有效的遏製了倭寇的入侵,到目前為止,倭寇入侵之事已經較少,臣以為不足為患。”

    “那麽,列位臣工,你們認為倭寇為什麽會興起呢?為什麽漢唐無倭患,元朝和本朝都有呢?”

    兵部尚書茹瑺出列道:“殿下,臣以為主要是航海技術的發達,漢唐時,我中華多內河水師而少海船,之後海船漸漸增多,至宋朝,海外貿易頻繁,收益巨大,開國時富商沈萬三就是因為海貿而興起,所以自然就出現了強盜,所以我朝采取了三管齊下的策略,即建立衛禦敵、建立水師捕倭、禁海斷絕商路,目前來說,效果非常好。”

    朱允炆聽了茹瑺的話,感覺似乎很有道理啊,那怎麽後世覺得禁海禍國殃民呢?想了想道:“衛所的事情孤已略知一二,但出海捕倭的事情誰比較清楚呢?”

    茹瑺繼續道:“殿下,自大明立國以來,最擅長水戰的是航海侯張赫,可惜已經去世。”

    “殿下,據末將所知,目前最擅長水戰的是中軍都督府僉事朱信和前軍都督府僉事宣信。”許久未說話的常升道。

    朱允炆聽了之後,詢問了一下眾人,見無異議,就讓太監宣二人前來,同時讓其他人坐下,賜茶水休息一下。

    過了一會兒,朱信、宣信到了,見禮之後,繼續議事。

    朱允炆首先道:“二位將軍,孤想了解一下出海捕倭的事情,你們是大明最熟悉水戰的將領,能否為孤說明一下。”

    朱信大約四十多歲,麵色黝黑,一看就是早年經常出海、風吹日曬的感覺,首先道:“殿下,自航海侯張赫之後,倭寇已經不多了,所以近年來沒有出海捕倭。”

    “哦,那倭寇主要分布在哪裏?或者說,如果倭寇再起,大明要如何防禦?”

    朱信想了一下道:“殿下,臣帶了海圖,能否在海圖上解說?”

    “可。”

    朱信在地上攤開海圖,朱允炆望了一眼,看到圖上標注的倭國地名,不由得火往上冒,現在倭國隻不過是撮爾小國,就已經開始為禍中原,在坐的人恐怕都想不到,不用五百年,倭寇就恒星在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竟然成為對方口中的低劣民族,前世的往事不由的湧上心頭......

    突然,劉振推了推朱允炆,道:“殿下,朱將軍已經開始講了,正問你呢?”

    朱允炆醒過神來,發現現場的眾人都在看著他,才發現自己竟然走神了,趕緊道:“朱將軍,孤想起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請繼續。”

    朱信繼續講解,不過心裏卻在想,殿下看到海圖竟然失神了,不知道什麽原因,我可得好好表現。

    “倭寇自元朝末年就開始騷擾中華,張士誠和方國珍被剿滅之後,其餘部入海,和倭國海商、武士結合,盤踞在海島上,主要是這些地方,澎湖列島,以及北部的琉球周邊島嶼,還有就是朝鮮外海的濟州島也偶有倭寇落腳。”

    朱允炆詫異的問道:“那澎湖南部的台灣島呢?我朝如何防禦,那裏可有倭寇?”

    兵部尚書茹瑺卻搶著說:“殿下有所不知,我大明在台灣島並沒有軍隊和官員,不過那裏也確實沒有倭寇。”

    “什麽?”朱允炆詫異的走了下來,結結巴巴的道:“台灣,竟然不在我大明版圖?真是豈有此理?”

    在場眾人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還是茹瑺站了出來,道:“殿下,台灣離福建遼遠,島上都是夷人,所以大明沒有設立郡縣。”

    朱允炆指著台灣島,冷笑一聲道:“大明必然要在此設立郡縣。”說著就回到主位上坐下,看著在場的群臣。

    群臣不敢說什麽,沉默了一會兒,朱信繼續說道:“琉球就是航海侯出海最遠的地方,在那裏曾經斬殺大量倭寇,但是從琉球往北,則是日本國的島嶼,倭寇就從這條線,一路南下,到達福建沿海,也有部分北上,騷擾山東和遼東。”

    “朱將軍認為如何能根絕倭寇?”

    “這個......”朱信和宣信對看了一眼,道:“隻要執行目前皇上的政策,就可保沿海平安。”

    朱允炆看了看他們的神色,就不強求,道:“那麽禁海一事呢?列位臣工如何看?”

    大家神色古怪的看了看,最後,茹瑺出列道:“殿下,禁海政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禁止民間亡命之徒出海,最後成為倭寇;另一個就是讓倭寇無客商可搶,自然就消失了。”

    朱允炆想了一下道:“茹尚書的意思是,我們大明有一個賺錢的商路,因為有強盜,所以我們禁止百姓賺錢,不讓人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上強悍的會搶劫弱小的,而且還會有強盜出沒,是吧?我大明海邊的百姓過的困苦不堪,難道隻能這樣嗎?”

    茹瑺語塞,心說然讓殿下這麽一解釋,似乎朝廷的政策不像樣子啊,沒有能力保護百姓,所以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可是總感覺哪裏不對啊。

    徐輝祖猶豫了一下,道:“殿下,其實禁海並非沒有前例可循。”

    “什麽?以前也禁過海?”

    “那倒不是,我華夏自古就修建長城,禁止邊民出塞,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禁海,如果不禁止邊民出塞,那麽邊民被蒙古搶了怎麽辦?或者邊民做蒙古的眼線,誆騙入關又怎麽辦?難道說邊民和蒙古貿易不能賺錢嗎?蒙古的馬匹、牛羊在大明,以及大明的茶葉在蒙古,都是非常緊缺的,如果放開貿易,難道邊民會不富裕嗎?但這條政策執行了有上千年了,難道就真的沒有道理嗎?殿下為何隻關心海民,不關心邊民呢?”

    “是啊,殿下,元朝一統華夏漠北,從山海關往北、出密雲至開平、大寧,在元末都是人口密集的區域,遍地炊煙、牛馬成群,但現在那些地方已經渺無人煙,這些邊民的消失有諸多原因,有的是北元將其掠走,有的是我朝將其遷徙入關,但更多的是自發的逃離,這不就說明了禁海是民心所向嗎?如果我朝不禁海,倭寇三天兩頭打過來,那麽海邊也會渺無人煙,這和禁海有什麽區別嗎?”茹瑺也插口道。

    宣信大約四十多歲,白白淨淨的,看不出來精通水戰的樣子,剛才一直沒有說話,不過這次也猶豫了一下說道:“殿下,剛才朱將軍有句話沒有說出來,倭寇的根源在於倭國,想根除倭寇,必須消滅倭國,就如同想讓北方平靖,必須消滅蒙古一樣。但消滅倭國和肅清蒙古都很難,一邊是無邊的大漠,一邊是茫茫的海洋,末將和朱將軍曾經研究過,很難做到。而且末將還有一個擔心,到目前為止,所謂的倭寇隻是零星的倭國武士、浪人,如果有一天倭國傾國而來,我們大明該如何應付?”

    “宣將軍過慮了,倭國國小民寡,如何能和我大明抗衡,大明兵過百萬,民眾億兆,對付區區倭國,豈不是手到擒來。”茹瑺反駁道。

    朱允炆默默的看著兩人對話,發現宣信是個人才,是個預言家,不知道是他真這麽想過,還是隻是危言聳聽,又或者他也有宿世記憶?但是他說對了,在幾百年後的一天,倭國傾國而來,千萬華夏兒女戰死,按照自己當時的印象來看,即使最後勝利屬於中國,也會是長期的戰爭;還有一種可能是華夏亡於倭國,倭國的膏藥旗飄揚在華夏上空,華夏民族成為亡國奴,想到這裏,朱允炆心裏如同刀絞一般......當然也不能說茹瑺是錯的,人不可能知道幾百年後的事情,按照現在的情形,倭國即使傾國而來,也隻是送死而已。

    朱允炆到今天才明白,禁海為什麽廣受後世抨擊,但是卻延續了五百多年,這不是當時的人不夠聰明,長城其實就是另外一種海禁,這隻是農耕民族保證其種族繁衍,針對遊牧民族侵襲的一種自我保護,而這種策略保證了華夏民族一直延續下來;當麵對海洋的威脅時,本能的采取同樣的策略,那就是紮起籬笆過日子,不讓你打擾我,至於籬笆邊上的人的死活,相對整個民族來說,就無足輕重了。

    但是朱允炆深知,這種情況不能長久的繼續下去了,世界馬上要進入海洋的時代了,再過一百年,西班牙、葡萄牙就會簽訂瓜分世界的《托爾德西裏亞斯條約》。西方的觸角很快會伸到亞洲,如果等到後起列強英國、法國崛起,對於華夏來說,就太晚了。

    朱允炆繼續和大家討論海禁的問題,最終發現自己說服不了大家,大家其實都不希望開海禁,理由也很充分,隻好暫時擱置,待時機成熟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