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衛所,衛所
字數:2710 加入書籤
徐輝祖去陝西後,基於各方麵的考慮,經朱元璋同意,朱允炆決定對武學官員、教員進行了大調整,齊泰任兵部左侍郎,何福任平羌將軍,沐晟任後軍左都督,鐵鉉任山東參政。綜合了茹瑺、齊泰、鐵鉉、黃子澄等人的意見,決定讓山東左參政陳迪擔任武司業,左僉都禦史景清為文司業,大理寺司務暴昭為主簿,密雲衛指揮使平安任騎兵教官,山東濟南衛指揮使盛庸為火器教官,大同衛指揮使陳質任步兵教官。這些人裏朱允炆知道的隻有盛庸和平安,所以朱允炆便召集這些人進行了麵談,比較滿意,不由得感慨,開國之初,貴族還沒有腐朽,平民也追求上進,所以文武雙全的極多。另外由於武學的級別較低,陳迪、景清和暴昭的俸祿都有些下降,所以朱允炆征得朱元璋的同意,保留了他們的原有品級和俸祿,至於武學的職位評級,朱允炆無法調整,因為國子監的級別就是如此。
朱允炆經過這兩天處理政事,逐漸明白維護如此大的一個帝國是多麽的困難,工業水平的落後導致沒有汽車等交通工具,也沒有電報、電話等遠程通訊的手段,從帝都傳往北部的詔令,最快也要一個月才能往複,所以不得不給邊疆將士充分授權,但這又讓京師的皇帝擔心邊疆將士擁兵自重;再者西北缺水,糧食產量很低,在靠人力、畜力和原始道路的情況下,糧食運輸也非常困難,所以自從唐以後,由於水土流失嚴重,關中無法建都,自然也失去了對西北支援的能力,導致五代以後,西北淪入胡人之手。大明建立,雖然努力拓邊,但是也僅到嘉峪關而已,離漢朝的玉門關、陽光相隔有千裏之遙。
所以朱允炆能想到的辦法,分兩步走,一是提高糧食產量,二就是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解決辦法就是保持水土,引進良種,使用化肥,發展火器,還有就是研究蒸汽機等等......
朱允炆最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工學院,讓他們用水利器械來碾碎礦石,生產化肥,讓農學院進行測試;再有就是召集一群紡織匠戶,讓他們研究效率更高的紡紗、織布的機器;最後是兵棋方麵,讓火器工匠研究最原始的火炮和手榴彈,好在手榴彈比較容易製造,已經基本定型,火炮也在逐步實驗。為此朱允炆專門指定了工作條例,給工匠極大的自主性,並提供重獎,王全這個工學院院長也逐漸找到了感覺,做事情越來越順,工學院的人員也越來越多,從各地遷入大量的匠戶,導致工部尚書嚴震直都有些不滿,不過好在朱允炆承諾工學院的成果優先提供給工部,嚴震直才滿意而去。
過了十幾天,朱允炆在批閱奏折時,發現了兵部撰寫的關於府兵和衛所的資料,待批閱完緊急的奏折之後,拿起這個資料詳細的看了一下,發現寫的很詳細,唐府兵的資料主要來自新舊唐書的兵誌,還有南宋陳傅良的《曆代兵製》,衛所也總結是最近的資料。朱允炆看了三遍,對府兵製和衛所有了大致的了解......
府兵製度,起於西魏而盛於唐,起源於遊牧民族的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傳統,當鮮卑人入主中原後,鮮卑人逐漸成為府兵,所謂府兵,就是隸屬於軍府的士兵。隨著戰爭的升級和鮮卑人數量的減少,漢人也逐漸成為府兵,到隋、唐,府兵成為正式的軍事製度。唐時,在關內外設六百三十四折衝府,關內道多達二百六十一府,上府兵1200人、中府兵1000人、下府兵800人,全國府兵共計60餘萬人,府兵從農民中選出,授以田畝,二十歲到六十歲服役,免除所有賦稅,平時務農,戰時出征,但武器、戰馬和衣食要自備。這種製度的優點是國家軍費負擔很輕,且將兵分離,沒有擁兵自重的問題。
但府兵製也存在很多問題,府兵製以遊牧民族的兵製為藍本,所以和強盜差不多,如果出征沒有獲勝,得不到賞賜,或者出征時間太長會導致繳獲相對減少,那麽府兵就會越來越窮困,進而影響府兵的鬥誌和戰鬥力,如果戰死的府兵太多,會讓農人望而卻步,無法補充府兵。所以府兵製在國家整體戰略轉攻為守時,就會出現問題,防守時需要大量的士兵,服役時間過長,且沒有繳獲和賞賜,這些特征都是和府兵製矛盾的。所以在唐朝中期之後,府兵製就崩潰了,代替為募兵製。
本朝的衛所製並不是首創,起源於元朝的衛所製,元朝以搶掠起家,所以讓漢人以半奴隸的方式進行屯田,便於迅速恢複生產和滿足蒙古貴族的享樂。當洪武帝驅除元兵後,獲得了大量的衛所土地,並且長期戰亂,地廣人稀,所以大軍占領土地之後,往往讓軍隊就地屯田,建立衛所。在邊疆更是如此,所以衛所遍布大明。在洪武二十六年,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個,按編製每個衛所為5600人,全國衛所兵為一百五十萬左右,平均每個衛所兵年俸十八石左右,所以全國軍隊俸祿共需要2700萬石。而同年夏稅、秋稅的數量在白米2500萬石、麥子470萬石、絹28.8萬匹。目前衛所兵的俸祿基本能夠自給,少量靠地方補助,但是一旦衛所出現問題,龐大的軍餉會耗盡國家的歲入。
衛所製本身來說,要強於府兵製,首先也沒有擁兵自重之患,其次對於邊疆地區的控製要強於唐朝,但是由於士兵負擔較重,所以逃兵甚多,衛所屯田的產出必然會不穩定。而且衛所是世襲的,世襲這東西其實是很不靠譜的,老子能打仗,兒子未必能打仗,所以衛所的戰鬥力必然是逐步下降的。而且這個衛所世襲讓朱允炆想起了土司的農奴製,軍隊是一個上下級森嚴的組織,如果士兵隨時隨地受軍官控製,那麽和奴隸有什麽區別呢?想到這裏,朱允炆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衛所恐怕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崩潰的吧。
朱允炆合上兵部的奏折,覺得衛所是必然要改革的,衛所鑄就了大明的輝煌,在人口稀少的情況下,完成了帝國的統一和戰後的重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吏治的腐敗,必然會出現問題,自己需要做的是逐步進行,首先改善軍戶的生活,然後逐步廢除衛所。但是在這個時候做這個是不太適合的,得解決了朱棣才行。
朱允炆還想起了一個問題,軍戶製相對降低了士兵的自主權,軍官的權力相對增加了,這會導致士兵的逃亡和奴隸化,還會導致軍官的腐化和墮落,所以在明朝後期,軍官的素質迅速下降,被文官瞧不起,並玩弄於鼓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