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應昌軍議
字數:6540 加入書籤
朱允炆從白府出來之後,心中舒暢,仰望滿天的繁星,不由得發出一聲長嘯,沿著西長安街一路狂奔,一直跑到貴賓樓前,才停下來。朱允炆滿頭大汗,氣喘籲籲,扶著街邊的欄杆劇烈的咳嗽起來,傅讓一直跟著他,為他輕輕拍打著後背。
朱允炆咳嗽了幾聲,擺擺手,拉住傅讓,道:“退之,謝謝你,不過你力氣太大了,孤有點受不了,咳咳。”說著又咳嗽起來。
傅讓不善言辭,“嗯”了一聲,退了下去。這時劉振才跌跌撞撞的跑過來,氣喘籲籲的道:“殿下,別跑了,小的快不行了,要是出了身事情,娘娘可要扒了我的皮啊。”
朱允炆看著劉振滿頭大汗,不由得笑了起來:“劉振,看來你需要好好鍛煉身體才行啊,要不然怎麽保護孤啊。”
劉振誇張的張開雙臂,手舞足蹈道:“殿下乃是真龍,我這個凡夫俗子怎們能追的上啊,所以殿下要等等我才行啊。”
朱允炆被劉振逗得哈哈大笑,傅讓、元貞、元靜也微微一笑。
待回到端本宮之後,朱允炆令人給馬慧送了信,說自己回來了,免得她擔心。劉振回來說,太孫妃沒有睡,正在寫字,聽說殿下不過去了,應了一聲,就讓他回來了。
朱允炆歎了口氣,他實在是不會處理這種感情的事情,前世是自然而然的感情,今生身份不同,一舉一動都有人盯著,也許現在母親、皇爺爺都已經知道了自己今天去幹什麽了。不過不管怎麽說,自己都不會放棄了,當聽到蕤兒吐血的消息,自己才明白自己的真心,自己不可能放棄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
呂氏得到奏報,揉了揉緊蹙的眉頭,輕輕歎息一聲,為白芳蕤增加了更多的守衛。
乾清宮。
朱元璋詳細聽了元貞、元靜的匯報,沉思了一會兒,沒有說話,元貞、元靜也默然不語。過了一會兒,朱元璋笑了起來,道:“元貞,元靜,上次朕去拜見張真人的時候,你們兩個還不到十歲,那時候你們一個調皮,一個活潑,還纏著朕要好吃、好玩的東西呢。這次朕求張真人派幾個人來保衛允炆的安全,沒想到你們兩個來了,朕還挺歡喜的,不過你們兩個怎麽和朕這麽生分啊。”
元貞、元靜對望一眼,元貞上前一步道:“皇上,當年是我們二人小,不懂禮數,如今我們受師傅之命,護衛皇太孫,自當恪盡職守,不敢妄言。”
“不用拘禮,你們兩個過來,到朕身邊坐下。”
朱元璋仔細的看了看元靜,道:“元靜怎麽不說話。”
元靜低頭道:“師傅責罰元靜,別人不發問,不許說話。”
朱元璋哈哈笑道:“這個老家夥,竟然這樣責罰你這樣一個小孩子,下次見麵一定要說說他。”
元靜赧然道:“皇上,元靜曾闖下大禍,都在這張嘴上,所以師傅的責罰,元靜沒有怨言,元貞師兄可以作證。”
“是的,此次下山,也是師傅責罰的一部分,師傅還命我,監督元靜,不許觸犯戒律,不過元靜師弟表現的很好,沒有犯戒。”
朱元璋疑惑道:“到底元靜犯了什麽過錯?張真人要如此重的責罰你?”
“這個......”元貞頓了頓,道:“請皇上恕罪,我們不能說。”
朱元璋罕見的撓了撓頭,苦笑道:“好吧,朕雖貴為天子,對張真人卻沒有什麽辦法,他還是經常雲遊嗎?”
“是的,皇上派人上山那次,師傅正好在山上,他老人家看了之後,就命我們下山,現在估計早已不在山上了吧。”
朱元璋拉著二人聊了一會兒天,才說道:“你們覺得允炆怎麽樣?”
元貞、元靜互相看了一眼,元貞道:“皇上,我們隻是護衛,不敢妄加評論皇太孫。”
“朕和張真人是至交,所以你們如同朕的子侄一般,有什麽話你們就說吧。”
元貞想了想道:“殿下天性仁慈,待人真誠,隻是不喜歡言語,不知為何,在他身上能感覺到師父的那種孤獨、疏離感。”
“嗯,還有這事?”朱元璋楞了一下,轉向元靜,道:“元靜呢?”
“殿下文才不錯,隻是做事情有些婆婆媽媽,不夠爽利。”
朱元璋嗬嗬的笑了起來:“元靜還是老樣子啊,不錯,真不錯。”
......
達裏諾爾湖畔,元應昌城外。大明本在此設置了應昌衛,但已經放棄。
寧王正在大帳中召開軍事會議,列席的有曹國公李景隆、總兵官武定侯郭英、大寧都指揮使卜萬、都督僉事陳亨、都督劉真、安陸侯吳傑等人。
朱元璋詔命是讓郭英總領全軍,但寧王卻更喜歡李景隆,因為李景隆意氣風發,想要橫掃大漠,與寧王一拍即合。郭英則有些老成持重,這讓寧王有些不喜。此時郭英正在發言:“寧王殿下,如今我軍已經出開平十五日了,已經達到了皇上的掃平開平周圍的目標,是時候班師了。”
寧王一皺眉,不由得目光轉向了李景隆,李景隆會意,立刻站了起來,道:“郭老將軍,我軍雖然掃蕩了開平外圍,但是斬獲不多,而且敵軍就在眼前,我五萬鐵騎正應該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蕩平蒙古人。另外從之前的戰鬥來看,蒙古人幾乎沒有鐵甲,裝備很差,對我軍沒什麽威脅。”
郭英已年過六旬,但仍然聲音洪亮,雄風不減,昂聲道:“這正是本將疑惑的地方,時值隆冬,蒙古人這時候應該在營帳裏烤火,怎麽會突然騷擾開平、大寧,恐怕有詐。”
“有詐?本公不這麽認為,”說到這裏,李景隆一拱手道:“寧王殿下帶領大寧、廣寧軍往開平挺進時,順道擊敗了孛林帖木兒等人,其殘兵逃至開平,與哈拉兀會和,我開平軍和寧王內外夾擊,蒙古軍大敗,斬首兩千餘級,孛林帖木兒和哈拉兀北上逃竄,我軍一路追趕,到達應昌。蒙古人缺少給養,正是我軍一舉蕩平此輩的大好時機。”
“嗯,曹國公所言甚是,對了,卜萬,你做為前鋒,最有發言權,說說你的意見吧。”寧王滿麵笑容,轉向自己最倚重的大將,大寧都指揮使卜萬。
卜萬今年四十多歲,身材高大,是個標準的山東大漢,他拱手道:“殿下,末將帥五千騎兵,從開平一路追趕哈拉兀到應昌,敵人有些奇怪,從開平逃跑時有些慌亂,到了應昌卻突然堅決起來,集中全部騎兵反衝鋒,前鋒一千人悍不畏死,給我軍造成了很大傷亡,等末將擊敗他們,到達應昌後,發現敵人已經撤走了。這說明......”卜萬遲疑了一下,道:“殿下,末將覺得應昌附近可能有比較尊貴的蒙古貴族。”
“那你的建議呢?”寧王探身道。
卜萬遲疑了一下,道:“末將覺得敵情不明,不易冒進,末將願帥精兵為前鋒,大軍應該保持戒備,防止敵人有詭計。”
寧王沒想到得力部下也這麽持重,皺了皺眉,道:“其他人呢?都是什麽意見?”
陳亨已經年過六旬,早已不複昔日風采,他本為元朝揚州萬戶,後歸降明朝,雖作戰勇敢,但為人謹小慎微,此時,他想了想道:“殿下,現在已經是洪武二十九年正月了,天氣寒冷,將士在寒冬中作戰,恐怕不是很合適,而且我們已經完成了皇上的詔令,末將以為還是班師為好。”
“你們呢?劉將軍,吳將軍呢?”
劉真、吳傑都是謹小慎微之輩,同聲道:“願遵殿下軍令。”
李景隆卻道:“本公認為我軍應該繼續北上,消滅孛林帖木兒和哈拉兀,徹底肅清他們對開平的威脅。否則我軍一旦撤退,敵人卷土重來,重新騷擾開平、大寧,到時候皇上震怒,我們誰來承擔後果?”
“自我大明開國以來,每次出塞都有斬獲,沒有無功而返的時候。如今我軍尚在應昌,就逡巡不敢進,如何對得起皇上隆恩。洪武二十一年,在捕魚兒海,如果不是定遠侯極力堅持,大軍一旦回轉,怎麽會有捕魚兒海大捷?洪武二十三年,如果不是燕王堅持冒雪進軍,如何能夠降服元丞相咬住、元太尉乃裏不花?”
李景隆的一席話讓諸人無言以對,因為李景隆說的句句在理,敵軍確實應該剿滅,不進取就沒有收獲,可是,總感覺有什麽地方不對呢?
看到大家不說話,寧王喜道:“既然大家沒有意見,孤決定了,繼續帥軍北進,追剿元軍殘餘,不消滅孛林帖木兒、哈拉兀,絕不班師。”
“另外,”寧王指了指地圖道:“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孤已經令兀良哈衛的脫兒火察調集三萬蒙古騎兵,向捕魚兒海集結,等候本王的命令,到時候我軍共計八萬騎兵,足以碾碎一切蒙古人的反抗。”
眾人大驚,原來寧王早就決議遠征。老將郭英道:“殿下,這違反了皇上詔命,請殿下三思。”
“怎麽會?”寧王毫不在意的道:“皇上令我總攬軍務,掃蕩開平之敵,如今開平之敵尚未滅除,本王怎能回師?而調集兀良哈三部也在本王的權限範圍之內。”
眾人無言,寧王意氣風發的下令:“傳本王軍令,卜萬為前鋒,為大軍前驅,任務是追擊前方之敵,但是要小心謹慎,不得輕敵冒進。曹國公、武定侯、劉真與本王為中軍;陳亨為左軍;吳傑為右軍。”
眾人領命而去。
寧王招呼了一下李景隆,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今天多虧了九江你啊,如果不是你言辭犀利,說的這些老將啞口無言,本王還不知道如何才能說服大軍北上呢。”
李景隆和寧王很熟,所以也不拘謹,道:“寧王殿下,九江隻是就事論事,而且大軍北上也不會有什麽危險,這正是樹立權威的好機會啊。而且,”說到這裏,李景隆壓低了聲音,道:“如今燕王病重,在京養病,聽說身體大壞,再也無法再領兵出征,這是王爺立功、立威的大好機會啊。”
寧王看著李景隆,不由得哈哈大笑。
郭英走出了營帳,聽到寧王和李景隆的笑聲,不由得暗自歎息。
安陸侯吳傑看四周無人,輕聲道:“總兵大人,所謂驕兵必敗,王爺、曹國公如此輕敵,末將有些擔心。”
郭英長歎一聲道:“本侯也有些擔心,不過好在我軍實力雄厚,蒙古軍無力撼動。等過幾天,再好好勸勸王爺吧。”
應昌城又稱魯王城,本是元朝聖皇後孛兒帖所在的弘吉剌部的領地。忽必烈時期,弘吉剌部在達裏諾爾湖畔建起了應昌城,達裏諾爾湖南邊是曼陀山,北岸是平頂山,東邊是大興安嶺餘脈,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曼陀山不是很高,但東側有一個天然山洞,山洞旁有一座小寺廟,叫龍興寺,山洞也起了很美的名字,淨梵天水雲洞,洞高五米、寬六米、深六米,洞內有洞,僅容一人通過,深不可測。人站在洞口,有時候會聽到一些風聲、水聲。此時,水雲洞旁站著一個人,已經在洞口站了好久,身披羊毛大氅,頭戴貂皮帽子,看著像是蒙古人,卻比旁邊的衛士穿的要多的多。他側耳聽了聽洞裏的風聲,開口道:“多門,明軍還駐紮在應昌城邊?”
旁邊的侍衛多門,往遠處看了一眼,道:“大人,剛才山頂的哨探稟告過,明軍已經駐紮一天了,恐怕是為了休息,恢複體力。漢人的體力真差,才出長城300裏,就成這樣子了。”忽然想起來了什麽,赧然道:“大人,我不是在說您。”
大人沉默了一會兒,歎道:“我已經不能算漢人了,蒙大首領收留,當粉身報答;而且朱元璋殺我全家,我一定要報複,感謝大首領給我了這個機會。”
多門摸了摸腦袋,笑道:“嗬嗬,這我不懂,我隻知道大首領對大人很器重,少首領也命令我們必須保護好大人。”
大人正要說話,後麵衝上來一個蒙古人,想過來,卻被衛士攔住了。多門走過去,問了幾聲,趕緊跑了回來,道:“大人,明軍拔營了,看樣子是北上了。”
大人不由得握緊了拳頭,想大喊一聲,但張了張嘴,又閉上了,然後咳嗽了起來,可以看出忍得很辛苦。過了一會兒,他回頭看了一下多門,道:“我們走吧,去朵顏衛。”
蒙古人收拾營帳非常迅速,大人被扶上馬車,多門等人在旁邊護衛。一行人下了曼陀山,往塔爾河(今洮河)上遊的朵顏衛營地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