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削藩論

字數:4442   加入書籤

A+A-




    朱允炆回到端本宮時,步履沉重,他第一次意識到了朱元璋內心的想法,他是不希望削藩的。這次綏遠築城從一開始,朱元璋並沒有插手,自己的奏報基本都是照準,徐輝祖、宋晟、瞿能還有諸王的調配,都是自己決定的。本來也沒什麽問題,寧王出征其實也不是什麽大事情,可惜瓦剌東進將一切全部打破了。最終不得不臨時啟用傅友德、啟用燕王,這完全打斷了原來的計劃。這樣一來,朱元璋壓製元勳重將的努力,以及朱允炆培養親信和壓製藩王的努力都暫時擱淺了。當然這對於朱元璋來說,不算什麽,燕王坐鎮北平,傅友德翻不出什麽浪花來,可是對朱允炆來說,卻是致命的。如果此次寧王慘敗,蒙古人必然聲勢大振,無論是瓦剌還是黃金家族都有可能南下擾邊,這樣朝廷就得更加倚重燕王,將來削藩會更加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行。如果寧王被傅友德救回來,那麽他感激的必然是燕王,至於傅友德,很可能會戰死沙場,立下這樣的大功,朱元璋都不知道該如何封賞了。

    朱允炆秘密召集了解縉、卓敬、黃子澄、方孝孺、齊泰等人,先宣布了禁口令,然後傳達了皇帝的旨意,最後問道:“大家知道皇上是什麽意思嗎?”

    解縉是剛剛被朱允炆召回的,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的他,並沒有被五年的閉門讀書的時光消磨了棱角,還是如往常一樣的直言不諱。所以在眾人沉默的時候,他首先說道:“殿下,臣以為皇上是想讓殿下思考一下,宗室藩王在皇朝中的作用,不過皇上的意思應該是有利的。”

    “其他人的看法呢?”

    其實大家的想法和解縉一樣,隻是不敢說出來而已,現在也都是點頭讚同。

    “好吧,今天大家回去想一下,從明天開始,大家都到詹事府去,孤給大家準備一個房間,你們有三天的時間,寫出一份文章,給孤一個答案。”

    眾人麵麵相覷,但發現朱允炆情緒不高,就不敢言語,施禮而退。

    待眾人走後,朱允炆坐在椅子上,想了一會兒,把傅讓叫了進來。

    傅讓雖然是親軍出身,卻不是很注重禮儀,施禮後就坐了下來,朱允炆看了看他,笑道:“退之,你成婚了嗎?”

    傅讓撓了撓頭道:“殿下,屬下今年三十有一了,兒子都十歲了。”

    朱允炆有些吃驚:“你作為穎國公的次子,怎麽會而立之年,還是親軍衛士?”

    傅讓有點不好意思,低頭道:“殿下有所不知,屬下做事情有些魯莽,在親軍中屢次被上司訓斥,看到父親的麵子上才沒有重重處罰,不過升職是不可能了。”

    “嗬嗬,”朱允炆發現這個大自己十歲的傅讓還是這麽孩子氣,不由得輕輕搖了搖頭,接著道:“那麽你有兄弟幾個啊?”

    “屬下的大哥傅忠是壽春公主的駙馬,現在是武昌衛指揮僉事,二哥過繼給了二叔,屬下排行老三,小妹妹嫁給了晉王世子。”

    “那你隻有兄弟兩個?”

    “是的,本來屬下還有個弟弟,名字叫添錫,不過在父親征雲南時在亂軍中丟失了,父親找過,不過卻始終沒有找到。”

    “你的誌向是什麽呢?”

    這有點難住了傅讓,他想了一會兒道:“屬下也不清楚,不過屬下武藝還不錯,可以保護殿下,就做殿下的衛士吧。”

    “那如果你在軍中受了欺負,會找誰哭訴?找誰幫忙呢?”

    “嗬嗬,哭訴肯定是不敢的,讓我父親知道會揍死我的,找人幫忙就是找哥哥,如果哥哥不在,就隻能找叔叔了,不過......”說道這裏,傅讓低下了頭,道:“叔叔傅友文參與藍玉謀反已經被殺了。”

    朱允炆忽然有了興趣:“你和你叔叔傅友文感情很好?”

    “嗯,小時候,叔叔就住在我們家,等他成親了才搬出去,他隻比我大十幾歲,所以小時候經常都是他護著我。”

    “哦,”朱允炆想了想道:“如果你有一個性命攸關的東西,想藏起來,讓你的兒子將來使用,你會交給誰?”

    “還能有誰,當然是我夫人了啊?”傅讓驚詫道。

    “其他人呢?沒有生死與共的朋友嗎?”

    傅讓想了想道:“沒有,沒有那種朋友。”

    “你大哥呢?”

    “那要看什麽東西了。”

    “如果是你父親的爵位呢?”

    傅讓滿臉的不可置信,道:“殿下說笑了吧,父親的爵位本就是大哥的,和我有什麽關係呢?”

    朱允炆換了一個說法,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如果你大哥出事了,爵位由你繼承,你會還給你的侄子嗎?”

    “這不可能,”傅讓腦袋搖的和撥浪鼓似的,道:“我大哥出事,爵位肯定讓我侄子繼承啊,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朱允炆發現傅讓真的是個非常單純的人,這種人確實是可以信任的,但是他能做的事情卻很有限,就忽然想給他開個玩笑:“退之,如果你兒子和你的侄子同時掉進水裏,你會先救誰?”

    “當然是我的兒子了,這還用問嗎?”

    朱允炆看著傅讓,突然哈哈大笑起來,傅讓卻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殿下在笑什麽。

    和傅讓聊過之後,朱允炆心情好了一些,令兵部將征北將軍行軍長史王度調回武學,兼任太子賓客。

    第二天,解縉等人在詹事府閉關,討論削藩的事情,可是不到一天的功夫,這幾個人就待不下去了,直接出關找朱允炆來了。

    朱允炆有些詫異,問怎麽回事,解縉首先言道:“臣等意見不合,無法形成統一的奏章。”“臣也是。”“臣也是。”卓敬、方孝孺等人也連聲道。

    朱允炆沒辦法,隻好讓他們每個人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的看法,然後報給他。

    解縉等人等人都是出口成章之輩,第二天,就把各自的文章交了上來。朱允炆看了看,確實相差很大。

    解縉的觀點和《太平十策》差不多,希望眾建封國而少其地,目標是天下郡縣皆為封國,對龍子龍孫進行考核,表現好的封王,次之公、侯、伯、子、男,另外要求封地一樣大,說封地有差別會形成強弱懸殊。還要編製《諸侯基本法》,天下刊行......

    方孝孺主張不主動削藩,維持現狀即可,如果諸王犯法,按照律條處理即可,在他看來封建和郡縣沒有區別,主張施行仁政德化,刑法下之,天下自然太平。

    黃子澄、齊泰堅決主張削藩,理由是藩國強大,且擁有重兵,這些曆朝曆代都是禍亂之源,遲早要削除的,晚動手不如早動手。

    卓敬則認為國家已經封藩,則不適合大動幹戈,以免傷了天家情義。但為子孫計,某些情況必須要處理,但處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區別對待。如對於有戰功的將其封地遷到氣候溫**地,頤養天年,這樣既照顧了骨肉之情,也保全了君臣之義;對於犯錯的藩王根據情節輕重更換其署官、削奪其護衛等等辦法,不要搞一刀切,這樣既容易引起諸王公憤,還容易讓海內覺得君王無骨肉之情。

    這些想法,朱允炆看了一下,覺得解縉是太理想化了,其理想模式類似於井田製,全國分成一塊塊相同大小的地盤,派自己的親戚去管理,這怎麽看都不太靠譜。方孝孺則過於迂腐,說的都對,但不切實際;比較而言齊泰、黃子澄倒是立場堅決,隻是缺少處理的手段;卓敬的想法朱允炆倒是比較欣賞,比較適合朱允炆的口味。

    但是這些東西不適合給朱元璋看,不過好在十天後,王度的書信到了。王度自從接到皇太孫的旨意後,琢磨了一宿,寫了一封信,讓人快馬加鞭送往京師,然後自己才沿黃河順流而下,經開封,趕往京師。

    朱允炆看了一下王度的信,沒有稱呼,也沒有署名,隻有一句話:“以德懷之,以禮製之。如不可,則削其封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

    朱允炆笑了,這才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

    次日,朱允炆按照這套說辭回複了朱元璋,朱元璋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