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

字數:4668   加入書籤

A+A-




    張玉一生經曆豐富,宦海沉浮,早年是蒙古高官,做到樞密知院,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投明後從百戶做起,做到衛指揮使的職位,說明其能力很強,且向上之心永不磨滅。樞密知院這個職位的重要性,可以從一個例子看出,後世鬼力赤稱汗時,作為其重要部下的阿魯台,其職位是太保樞密知院,後來阿魯台驅逐了鬼力赤,立本雅失裏為汗,自任太師,把持大權。

    熟悉蒙古人和明軍戰法的張玉,對漠北決戰的不樂觀態度,深深的影響了朱棣。朱棣思考後,覺得采用他的意見,向朝廷上書,要留用部分兀良哈俘虜,同時駐軍開平,以防不測。

    作為大明皇儲的朱允炆,近日被淹沒在公文的海洋之中,老皇帝最近身體不好,所以大部分事情都由他做決定。朱允炆封王度、解縉、黃子澄、卓敬為翰林學士,再加上劉三吾等人,才堪堪支撐得住。經過朝廷政務的洗禮,朱允炆對這些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解縉年輕,有衝勁,才華橫溢,可塑性強;黃子澄書生氣重,學識淵博,實幹性差;卓敬文武兼資,涉獵極廣,非常全麵,培養的潛力最大;至於王度,年紀最大,學識不如其他人,但是腦子靈活,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總體來說,朱允炆最喜歡的是王度,次之為卓敬,其他兩人學識上可以做為補充,隻可惜讀書太多,整天想著複古,推崇上古之治。

    對於朱允炆最關注的馬場、屯田使、水軍的問題,四人看法也不一樣,王度是全部支持,這一點是朱允炆最滿意的,也是其他幾人對王度最不滿意的地方,覺得他是個讒臣。卓敬對馬場和屯田表示支持,但是不支持發展水軍,覺得派船出海捕倭,完全沒有必要。

    解縉和黃子澄對這幾個都不支持,覺得茶馬交換和民戶養馬挺不錯的,京師的郊外每到春秋天放養著一群一群的馬匹,沒有什麽不好的;對於屯田使,他們認為在內地不妨試試看,在邊疆地區則是極力反對,覺得得不償失,還可能會造成邊疆軍士的不滿;對於水軍,則與卓敬的想法相同。

    朱允炆在後世隻是一個普通的碼農,典型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主,所知道的治國方法都是後世的經驗以及穿越小說的洗禮,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對朱棣的恐懼是實實在在的,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會打仗,得指望軍人,所以他下了很大力氣去拉攏朝廷勳貴子弟,指望他們能夠幫自己打敗朱棣;他知道衛所在明朝後期完全敗壞,清朝則完全取消了衛所,所以才有了屯田使的想法,打算慢慢將衛所取消,但現在隻敢小步試點;馬場的事情是覺得大片草場不利用有些可惜,另外覺得民間養的馬隻適合拉車,不適合在戰場上馳騁,所以才有辦馬場的想法,目前河套馬場監正周德已經將河套分為二十四個馬場,征召陝西、寧夏、甘肅擅長養馬的軍戶到馬場養馬;遼東馬場監正高巍則在金州衛到沈陽衛圈定了二十四個馬場,征召遼東、北平、山東擅長養馬的軍戶到馬場養馬;另外將開中法應用到馬匹上,由馬場根據馬匹質量,開設鹽引。至於水軍就更簡單了,稍微對軍事感點興趣的人都會知道馬漢的《海權論》,可惜朱允炆也不會造船,而在龍江船廠的參觀,更讓他徹底熄滅了畫圖紙的想法,自己根本就看不懂工匠的圖紙,也看不懂哪個船更好。

    為了保障馬場和屯田使試點的成效,朱允炆向陝西、遼東派出了監察禦史,這些監察禦史還帶著大批國子監的監生作為助手,檢查馬場、屯田使的工作成效,尤其是對於新遷移軍戶的安置問題,朱允炆非常重視,要求監察禦史必須走訪民間,得到第一手資料,如果有偽造資料的現象,嚴懲不貸。

    為鼓勵商人到陝西、山西、北平、遼東等邊地行商,朱允炆降低了這些地方的商稅,並將京杭運河的通行稅降低,稅卡減少,隻是時間尚短,效果還不明顯。

    這些政策都通過白望儒主辦的《民生旬報》公布,白望儒是個心思活泛的人,他很快就找到了通過這些政策來賺錢的方法,他向國子監的人約稿,讓他們去分析這些政策,然後寫成評論文章發出來,這吸引了很多商人來購買閱讀;他還派出許多記者(朱允炆的叫法)到政策影響的地區去調查,看當地是否真的執行了這些政策,這種做法立刻吸引了一些商人,他們把自己在地方上遇到的刁難、以及經商時遇到的一些風土人情,在《民生旬報》發表出來,這樣可以提高知名度,找到了一些潛在的合作夥伴。

    《民生旬報》的熱賣很快引起了不少商人的注意,他們經過摸底研究之後。到洪武二十九年,在京師、蘇杭等地開始出現了類似的報紙,他們規模小,不夠權威,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生財之道,抓住本地的地方特色,活得也挺滋潤的。

    為保障金州衛的安全,朱允炆從登州水師調派了一部分船隻組成遼東水師,總部設在金州衛的港口,朱允炆將其命名為大連港。登州水師和遼東水師的責任是保護渤海灣的安全,因為金州衛乃至遼東的發展必然會引起倭寇的覬覦。

    另外朱允炆命令福建水師派出船隻經澎湖列島,登上台灣島,勘測台灣島的情況。派出禮部官員乘坐海船遠赴琉球,商討租界港口事宜,朱允炆打算在琉球設置一個軍艦補給基地,截斷倭寇入侵的線路,然後借機占領倭國九州島以南的群島。

    如今的金州衛比一年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朱允炆在這裏組建了農學分院、工學分院、銀行分部,農學院幫助軍戶們修建了沼氣池,獲取優質的肥料,還采用工學院提供的化肥,去年的秋收產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年大家的幹勁就更足了。建造了水力機械,幫助軍戶們完成一些重複性的工作,如去殼、磨麵、榨油等,新式紡織機加快了紡紗、織布的效率。當地也出現了采用新式紡紗機的作坊,有南方來的,還有當地人自己組織的,這都大大改變了當地軍戶的生活。另外還出現罐頭作坊,將漁民吃不完的魚蝦加工為罐頭和魚鬆,提供給軍隊,這次傅友德北征就征調了不少,作為大軍補給。

    另外交通銀行的銀票在當地慢慢流行起來,程本立打算以後征稅隻征收銀票,衙門匯總後再從交通銀行取出現銀。

    如今的金州衛屯田使程本立已經卸任了,新的屯田使是一個國子監的監生,叫愈立仁,是程本立的得力助手。程本立被任命為築路使,用水泥、地磚修築一條從大連港到沈陽衛的高速路,這條路被朱允炆戲稱為“沈大高速公路”。

    眺兒河,源於大興安嶺東南麓高嶽山九道溝,最後流入嫩江,其上遊就是兀良哈三衛的營地,最初時泰寧衛最為尊貴,其首領是元代的遼王阿紮失裏,隨著阿紮失裏的死去和朵顏衛逐漸強盛,朵顏衛的脫兒火察成為了兀良哈三衛的首領,隻可惜他沒做多久就成為了明軍的俘虜。

    得益於朱元璋誅殺功臣,原來並不出眾的楊文脫穎而出,論才能、論戰功,他都和郭英等人相去甚遠,可是最終卻坐上了遼東都指揮使的高位,這其實得益於朱元璋的用人策略的變化。

    朱元璋的用人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其起兵到洪武六年,文臣如劉伯溫、劉基等人與朱元璋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武將如徐達英勇善戰,智深謀遠,是當之無愧的帥才;第二階段是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三年,就是胡惟庸成為右丞相到被殺為止,這時候的文臣都是些循吏,根據朱元璋的意思辦事而已,武臣中朱元璋開始重用傅友德,傅友德是降將出身,不敢越雷池半步,千裏征戰,朱元璋還要下旨讓他注意不要飲用不清潔的水,本質來說,也是循吏而已;第三階段是洪武十三年後,朱元璋廢丞相,獨攬大權開始,這時候用的都是些白麵書生、秘書之才而已,需要朱元璋告訴他們怎麽做才行,這從他們竟然因為小過錯被殺就知道了,因為這些小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而武將中徐達病死,馮勝被棄用,傅友德也逐漸淡出,重用藍玉,可惜由於朱標意外病死,朱元璋舉起屠刀,殺戮數萬人,隻留下了善於防守的耿炳文和後起之秀郭英(郭英不是開國候,洪武十七年才被封為武定侯),而郭英也是以謹慎忠厚著稱。

    楊文、耿璿帶著沈陽中衛、定遼中衛和金州衛,一萬五千的騎兵,沿眺兒河北上,掃蕩兀良哈三部,可惜卻撲了個空,兀良哈三部早就轉移了。這讓楊文很是懊惱,他往四周派出偵騎,尋找兀良哈人撤退的痕跡。

    耿璿騎在馬上,和楊文聊天,道:“總兵大人,兀良哈人為什麽會轉移呢?難道他知道我們會來掃蕩他們?”

    “這個啊,”楊文想了想說:“很有可能,之前朝廷的禮部侍郎鄭沂不是來這裏讓他們互市嗎?說不定他們以為鄭侍郎是來偵查的,所以等他一走,人家就趕緊搬家了。”

    “唉,大人,立點功勞真不容易啊。”耿璿有些頹喪,他新婚不久就跟著徐輝祖巡視北方,然後就被留在遼東,快一年的時間了,卻一事無成。

    楊文看著耿璿的樣子,哈哈大笑:“兄弟啊,老哥哥說句不好聽的話,你是年少得誌,沒經曆過苦楚啊,撲空了有什麽不好?中了埋伏才叫麻煩呢?現在對皇上有了交代,又沒什麽損失,不是挺好嗎?”

    耿璿想了想,指著西方,說道:“大人,你說兀良哈人會不會翻過了大興安嶺,往捕魚兒海那邊跑了?”

    “嗬嗬,兄弟啊,這也有可能,怎麽,你想追過去嗎?”楊文笑著,調侃道。

    耿璿楞了一下,還真的思考起來了。楊文看他的樣子,急忙阻止道:“兄弟,你別亂想了,翻過大興安嶺不是那麽容易的,而且那邊是蒙古人的老巢,一旦被蒙古人發現,我們插上翅膀也跑不了。”

    過了一會兒,耿璿拍了一下大腿,抱拳道:“大人,能否給我一隻騎兵,我要去西麵看看,說不定能追上兀良哈人呢。”

    楊文看了一眼耿璿,搖頭道:“老弟啊,你在開玩笑嘛?你現在是儀賓,等太孫殿下繼位,你就是駙馬了,如果你有什麽閃失,江都郡主能放過我嗎?殿下能放過我嗎?”說著連連搖頭。

    最終是楊文拗不過耿璿,不過他也沒有答應耿璿的要求,而是指揮所有騎兵往眺河源頭駛去,看看能不能追到兀良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