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背後的故事
字數:3232 加入書籤
白芳蕤身體恢複一些之後,就離開了盱眙,前往濟南,隻不過在她身邊多了幾個人,皇太後派來的貼身宮女翠荷、皇後派來的貼身宮女湘雲、皇帝派來的太監尹方,這些人都帶了一些人過來,而且也不是一起到的,翠荷最先到,次之是湘雲,再次之是皇帝,白芳蕤看到這些人,心裏有些不舒服,但同時也放下了一些擔心。她讓這兩個宮女在外麵侍候,身邊還是用著綠柳侍候,尹方負責掌管所有衛士,董五姑和謝三娘負責她的貼身安全。這些人都淩然領命,這讓白芳蕤心中略安。
到了濟南,尹方將眾人安排在大明湖畔的一個莊園裏,隨身衛士和隨員超過五百人,所以有些人還安排在外麵居住。山東都司指揮使盛庸奉命在附近增加了崗哨,雖然他也不知道莊園裏住的是什麽人。
白芳蕤在靜心安胎,同時考察濟南的情況,要在濟南成立紡織作坊,其雄厚的財力迸發出來,立刻就引起了濟南紡織市場的震蕩......
白芳蕤雖然見識不凡,隻可惜出身商賈,富則富矣,卻並不了解真正的宮廷。如果她出身官宦人家,則根本不可能這麽做,甚至連想都不敢想。她雖然冰雪聰明,卻並不明白一個淑妃可以在外行走意味著什麽,也不知道朱允炆在後麵做了什麽。
也許是擁有後世記憶的緣故,朱允炆很欣賞白芳蕤這種獨立、自由的性格,當她突然遠去時,他雖然傷心,但並不願意強迫她,也許他還沒有學會用權力來強迫人,希望他愛的人也能心甘情願,如果不行,他寧願放棄。
不過他還是做了最後的努力,寫了聖旨冊封她為淑妃,寫了親筆信,裏麵附上後世納蘭性德的《鷓鵠天》,表達了自己的思念,希望她能回心轉意,雖然他知道這不太可能。
待劉振走後,他立刻去找馬慧尋求幫助,可是當他說完之後,馬慧卻一反平時的雍容大度,勃然大怒:“皇上,白芳蕤分明是在恃寵而驕,你卻如此縱容她,置臣妾這個皇後於何地?置祖宗禮法於何地?一個後妃不在宮中,行走於江湖,如何保證其貞潔?如何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還有,如果她有了身孕,難道讓皇室血脈流落在外嗎?”
馬慧憤怒的指責和連珠炮似的發問,讓朱允炆發現自己有些孟浪了,皇後的質疑並非沒有道理,一個年輕女子行走江湖,如果遇上心儀的人怎麽辦?後世叫出軌,現在叫什麽呢?好像是不守婦道。雖然他相信白芳蕤對他的感情,但是誰知道以後會怎麽樣呢?如果有這種擔心,那麽怎麽保證孩子的血統呢?現在又沒法做基因檢驗,難道滴血認親?
但是既然已經做了,隻好繼續走下去,朱允炆厚著臉皮拉著馬慧的手道:“柳兒,你和蕤兒是好姐妹,她不想入宮,朕又舍不得她,難道你不能幫幫忙?”
“這是兩回事,”馬慧猛的把手抽回去,跪地道:“皇上,臣妾和白姐姐確實姐妹相稱,如同親姐妹一般,但臣妾作為大明的皇後,得為皇室的尊嚴和大明的千秋萬代著想。一旦皇室出現醜聞,臣妾如何去麵對列祖列宗,如何去麵對太後?”
“可是,可是,”朱允炆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他去拉馬慧起身,馬慧卻跪著不起來。最後朱允炆也跪在馬慧麵前,馬慧大驚,連忙要拉他起來,卻也拉不動。
朱允炆看著馬慧,目中含淚,道:“柳兒,朕真的放不下蕤兒,她卻不願入宮,事到如今,你能幫幫朕嗎?”
馬慧看著朱允炆的樣子,既傷心又痛苦,不由得哭了出來:“皇上,你是要逼死臣妾嗎?臣妾能有什麽辦法啊?”
最後看著朱允炆可憐的樣子,馬慧心軟道:“皇上,臣妾可以同意此事,但是白姐姐身邊必須有我的人,我要知道她的所有情況,不能出任何醜聞,這是我的底線。”
“好吧,我同意,不過你派去的人必須聽蕤兒的話,不許欺淩蕤兒。”
“唉,皇上,你不用操心這個,臣妾自有分寸。”
擺平了皇後,朱允炆又去找皇太後呂氏,可是太後聽了之後,比皇後的脾氣還大,嚴詞拒絕,還要把白芳蕤抓回來,如果反抗,立刻處死。
朱允炆大驚,抱著母親的腿苦苦哀求,在永壽宮外跪了半夜,太後才同意,不過條件和皇後一樣,要派人監視。
實際上,太後是被皇後說動的,皇後把皇帝在她那裏的所作所為原原本本的說了一遍,然後哀求太後同意皇帝的請求。呂氏聽了之後,也不由的氣餒,拉過皇後,撫摸著她的手,道:“這個不省心的東西,還跪在外麵,本宮真不明白,這個白芳蕤真的有那麽大魅力?人我見過,還不如柳兒你漂亮。”
“嗬嗬,”馬慧苦笑道:“也許皇上就喜歡她那種性格吧。如今皇上在外麵跪了半夜了,如果傳出宮外就不好了,這對皇上的名聲有損。”
“而且我看白姐姐也是貞潔自守之人,隻要在她身邊多布置人手,不會出什麽意外。”
“換句話說,如果出了任何意外,按宮規處置便是。”
太後身子一震,仔細看了看神色自若的皇後,心中微微歎息,就答應了。
最後皇帝、皇後、太後達成了協議,都派人到白芳蕤身邊,服侍淑妃的同時,也負責監視淑妃。
待知道白芳蕤懷有龍種之後,皇後、太後又有些後悔了,不過最後還是決定增派更多的人手,並密令山東都指揮使盛庸暗中保護。
雖然這件事情比較圓滿的過去了,可惜三個當事人卻並不真正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呂氏是從太子妃升格為太後的,她對宮中的很多事情並不清楚,她沒有做過皇後,沒有管理過宮妃,而朱元璋的妃子都已經一個不剩的陪伴在他的身邊,呂氏處於既無人教導,又沒有機會實際操練的尷尬境地,所以她才會同意朱允炆的做法。
任何事情,如果斷了傳承,就需要花費非常昂貴的代價才能再找回來。由於呂氏的緣故,馬慧的皇後之路也顯得越發的漫長。
而朱允炆,雖然有著後世的見識,知道曆史的發展方向,但這也影響了他對某些事情的看法,他會把有些事情看得很重,比如燕王的威脅,也會把許多事情看得很輕,如文人的風骨、堅持和學究氣,以及對國家、民族的憂慮之心。
總之,大明皇朝最尊貴的三個人都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當然,前提是當北方的風暴過後,他們仍然還有練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