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新羅

字數:3115   加入書籤

A+A-




    攻克漢城比想象中要容易的多,雖然漢城軍隊更多,且有李芳遠壓陣,但是朝鮮自開戰以來屢戰屢敗,載寧平原的會戰損失近十萬人,而明軍的損失卻微乎其微;開城守軍雖然奮戰到底,卻一日內破城,破城後還被歸義軍洗劫個精光。受到激勵的歸義軍攻勢洶湧,因為明軍炮火的威脅,朝鮮軍無法在城頭形成兵力優勢,隻能被動挨打。看到漢城即將不保,聯想到盛庸劫掠的威脅,城內的部分貴族、重臣撐不住了,議政李居易、權仲和以及東城門守將全準密謀挾持李芳遠,向明軍投降。

    明軍雖然四麵圍城,但主攻方向卻是西麵和北麵,南麵臨河,兵力無法展開;東麵並沒有放置太多兵力,但盛庸命張悍天帶領一萬騎兵埋伏,準備隨時截擊城中的逃兵。

    由於歸義軍攻城甚急,所以兩日後的晚上,李芳遠決定調集部分守軍協防西麵、南麵城牆,同時召見全準議事。這讓心懷鬼胎的全準以為自己的密謀被發現,立刻決定謀反,同時派人去通知李居易和權仲和。可惜倉促發動,在東門守軍中形成了混亂。

    李芳遠聞報後,立刻親自率領親軍鎮壓,在東門形成了混戰。全準一不做二不休,命人在東城放起火來,並打開了城門,派使者到明軍營中請降。但由於東門明軍人數較少,將領級別太低,無法判斷真假,不敢做主,怕中了埋伏,隻好去請示張悍天,這就耽擱了時間。

    李芳遠發現東門被打開後,立刻命令全力進攻,奪回東門,同時抽調南門、北門的部分守軍前來增援;但就在這個時候,得到全準消息的李居易、權仲和狗急跳牆,帶領家丁在城中放起了火,同時派人去聯絡各門守將,告知他們城池即將不保,讓他們早做打算。

    各門守將收到李居易、權仲和的消息後,立刻又收到了李芳遠的命令,西門、南門守將都按兵不動,唯有北門守將金南軒派軍前來,並告知了李居易、權仲和謀反的消息。

    得到金南軒的支援後,李芳遠很快將全準所部逼出了東門,但是東門卻已經被全準燒毀,無法關閉。回頭望望城頭的大火,再看看眼前燒毀的城門,再想到沒有服從命令的南門守軍,李芳遠萬念俱灰,不知如何是好。

    見此情景,金南軒跪倒在地:“皇上,趕緊走吧,明軍很快就會反應過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走,去哪裏?朕還有地方去嗎?”李芳遠苦笑道:“漢京都守不住,如何才能阻擋明軍?”

    “皇上,去慶州,那裏三麵環山,是古新羅的都城。末將有一個思路,明軍火器強大,騎兵也不弱,在平原上是不可戰勝的。所以自開戰以來,無論野戰還是攻城,我軍連戰連敗。”

    “但我軍並不是毫無勝機,皇上可以去慶州,依托江原道和慶尚道,依靠那裏的山區地形,與明軍作戰;那裏山高林密,地形崎嶇,明軍火器的威力無法發揮。”

    “皇上隻要安撫兩道百姓,組成精兵,不停的騷擾、打擊明軍,招撫、聯絡歸義軍,未必不能將明軍拖垮,那樣複國就未必沒有希望。”

    聽著金南軒的訴說,李芳遠的眼睛逐漸由迷茫轉向堅定,最後,他跺了跺腳,扶起金南軒道:“將軍如此大才,朕卻不能識人,如果早日任用將軍,朕也不至於有今日啊!”說著,李芳遠不由得痛哭起來。

    金南軒卻搖了搖頭:“皇上,末將也是經過這麽多次的失敗才想明白的,快走吧,末將願意斷後!”

    “不行,朕以後還要更多的仰仗將軍。”

    李芳遠咬了咬牙,道:“李道同,朕命你穿上朕的龍袍,打著朕的儀仗,吸引明軍,掩護朕突圍,你可願意?”

    “臣願意!”李芳遠身邊應聲走出一位侍從,跪倒在地。

    看著跪在自己麵前的李道同,李芳遠心如道絞,李道同是他的幼年好友,雖然沒什麽才能,但卻是他最信任的人。但現在,隻能讓他替自己去死了......

    李芳遠伸出手拍了拍李道同的肩膀,眼淚湧出眼眶,滴落在塵埃中,他帶著鼻音道:“道同,朕會視你子為朕親子,視你老母為朕老母,你安心去吧,如果朕能再回到漢京,必然給你風光大葬,讓你享受永世榮光,你的後代也會安享富貴榮華!”

    “謝皇上!為皇上死,臣無悔!皇上雄才大略,臣能替皇上去死是無上的榮耀。皇上!您一定要活下去,朝鮮需要您!”

    “金將軍,皇上拜托你了!朝鮮拜托你了!”

    李道同跪在地上,恭敬的行了三拜九叩大禮。

    “李......李將軍,末將在此立誓,誓死效忠皇上!複興朝鮮!”

    ......

    深夜之中,明軍無法分辨真假,紛紛衝著李道同而去,最後李道同被俘,卻一言不發,張悍天以為自己立下大功,卻不知道真正的李芳遠已經從他的身邊悄悄溜走了。

    漢城最終沒有遭到劫掠,李居易、權仲和、金準出麵求見盛庸,最終達成了協議,漢城拿出五十萬兩白銀安撫攻城的歸義軍,這樣漢城內的王宮、貴胄、百官和百姓基本保存了下來。

    所以當李芳幹一行進入漢城時,漢城仍然是一片安定祥和的局麵,文武百官在西門外迎接朝鮮權知國事李芳幹,以及領議政張紞及內禁衛大將瞿能等人。

    得知李芳幹就任朝鮮權知國事的消息後,慶州的李芳遠立即改國號為新羅(新羅是朝鮮半島的第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國家,在朝鮮半島的百姓中擁有崇高的地位。),去帝號,派出使節向明朝稱臣;但同時派出小股部隊襲擊、騷擾明軍。

    在送李芳幹去朝鮮的同時,朱允炆派徐凱統領河南、山東軍五萬,在海軍的掩護下進駐濟州島,進攻全羅道。

    建文六年十月二十五日,盛庸、徐凱會師於全羅道的光州,至此,明軍已經占領了朝鮮西部全境,僅餘東部山區江原道、慶尚道尚在苟延殘喘,而李芳遠的新羅也變成了朝鮮半島一些人心中的旗幟,也成為朝鮮半島不穩定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