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東北戰略
字數:3865 加入書籤
在盛庸被派到朝鮮,負責攻略朝鮮半島的同時,平安也受命坐鎮沈陽,歸化女真,開拓東北。
也許是後世記憶太過慘痛了,從朱允炆的內心來說,他對歸化女真、經略東北有一種罕見的執著。可惜朝臣大多不以為然,甚至有人覺得還不如去開拓西南、征服安南,那裏起碼氣候溫潤、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東北有什麽呢?遼闊無邊、冰天雪地、人煙稀少,得花多大的心血才能有成效呢?
但是朱允炆堅持,朝臣也沒有辦法,不過好在朱允炆並沒有窮兵黷武,非常謹慎。無論對東北還是朝鮮,朱允炆製定的策略都是步步推進,絕不輕易冒險,甚至下達了盡可能的減少傷亡的命令,簡單來說,即使盛庸攻下朝鮮,但如果傷亡太多,還是要受懲罰的。盛庸在這樣的壓力下,不得不啟用降軍,朱允炆立刻就同意了,並親自命名為“歸義軍”,事實證明,盛庸的策略是有效的,歸義軍雖然軍紀不好,劫掠成性,但是戰果輝煌,承擔了大部分的傷亡,極大的降低了明軍的損失,這讓朱允炆,也讓朝臣非常滿意。雖然,有些學究認為有傷天和,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歸化女真和開拓東北,武將們是非常讚同的,皇帝有雄心,朝廷有戰事,是他們的最愛,否則他們就會被皇帝逐漸忘記,而在任何時代,長時間沒有在領導麵前露臉的人,不會有什麽前途。
朱允炆自知,自己的文韜武略和朱元璋,甚至朱棣相差甚遠。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鄧愈、馮勝、傅友德、藍玉、湯和等等,應有盡有;而到了自己手裏,隻有一個耿炳文,而且還出師未捷身就先死了,現在能夠拿出手的將領隻有平安、盛庸、徐輝祖、瞿能等寥寥數人,雖然武學也在不斷的培養人才,可是人才斷層不是短時間能夠彌補的。
而且自己也不能如朱棣一樣,親自上陣,指揮千軍萬馬,自己能做的就是在地圖上製定好大方向,交給下麵人去執行,所以他隻能謹慎謹慎再謹慎。
所以和朝鮮一樣,朱允炆都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而是逐步推進。
有了燧發槍、火炮和水泥之後,開拓東北已經不是難事。有了水泥,可以迅速在要害之地建造城池,而有了火槍、火炮,無論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都隻能望城興歎。如今的蒙古人和三十多年前的元順帝時期,有本質的不同,無論其裝備、組織還是遠程攻擊武器,都不可同日而語,完全退化到最原始的遊牧狀態。至於女真人,和兩百年前的金朝比也有雲泥之別,經過蒙古的長期打壓,女真人已經分化為無數個小部落,各自為政。
所以歸化女真本身並不難,隻要慢慢築城,將周圍的女真人納入管轄,使用身份牌製度,有身份牌的是良民,沒有的就是逃奴,立刻抓起來參加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以了。
另外在遼東的諸衛如開原、遼海、鐵嶺等衛也有不少女真人,但是這些女真人已經完全歸化,不僅大部分擁有漢名,生活方式也與漢人無異,而在其立功升遷上也沒有歧視。他們已經自認為是文明人,稱建州衛的猛哥帖木兒等人為野蠻人。
但是“野蠻”女真人對於歸化還是有抵觸情緒,這些抵觸主要來源於上層,簡單來說,朱允炆的政策就是剝奪部落首領的世襲地位,部落屬民領取身份牌,成為大明百姓,不再向部落首領交稅,而是向大明交納賦稅,賦稅可以是糧食,也可以是馬匹。
對於普通女真人來說,並沒有什麽區別,但是對於部落首領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在部落首領的挑撥下,紛紛起來反抗,但這些人力量分散,不堪一擊。
安平伯李遠立刻派兵鎮壓,駐守沈陽的邵雲、通化的熊海、開原的王忠分路出擊,平叛後,部落首領被全族處死,其餘部眾則被明軍征召,修築城池,待築好城池後,讓其分散在城池周圍,分配田地,令其放牧或者種田。
但是歸化女真也影響了蒙古人的利益,自燕王之亂後,蒙古人也受到了重創,龜縮到漠北不敢南下。但隨著明朝開始休養生息,東部草原的科爾沁部、阿蘇特部、紮克明安部開始逐步擴展,馬哈木向南擴展到西遼河流域,接近大興安嶺南麓,即後世的通遼-----科爾沁草原和鬆遼平原的結合部;科爾沁部和阿蘇特部則越過大興安嶺,進入原兀良哈三部的營地,在嫩江流域遊牧,與遼東的女真人比鄰而居。
所以明朝歸化女真的行動立刻就引起蒙古人的注意,阿魯台等人經過商議,認為明朝的目的是控製大興安嶺以東,將整個東北納入囊中,那樣就會對蒙古形成鉗形攻勢。就如同當年漢朝對付匈奴一樣,漢朝占領了河西走廊,兩麵夾擊下,匈奴日趨衰落,東北對於蒙古而言,就如同河西對於匈奴一樣。
所以三部首領聯名上書,要求額勒伯克汗出兵東北,阻止明朝歸化女真,
額勒伯克汗這兩年過得滋潤無比,其直屬部眾從五萬人增加到十五萬之眾,可以征召的騎兵達到三萬以上,而東部草原的三個部落,可以算其親信部落,這樣額勒伯克可以動用的騎兵已經有七八萬之多;同時西部的瓦剌陷入內戰,因為內戰雙方都需要自己的支持,所以對自己也是恭順無比;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女人-----弟媳洪高娃,他對洪高娃寵愛無比,而洪高娃也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巴拉克。
此類種種讓額勒伯克很滿足,他真想一輩子就這麽過下去。但是阿魯台等人的上書,卻給了他當頭一棒,難道明朝真的有滅亡蒙古的野心?
所以額勒伯克發下了召集令,令阿魯台、馬哈木、鐵勒巴和烏格齊到和林議事,東部三首領心急如焚,迅速趕到和林;而剛剛統一瓦剌四部的烏格齊卻沒有前來,以年老多病為由派其子額色庫和國師王行參會。
雖然在會上,三位首領極力主張出兵東北,額勒伯克也有些意動,但是額色庫卻以為是天方夜譚,他的話是這樣的:“大興安嶺以東的地區,人口稀少,氣候寒冷,除了少數如女真之類的野蠻人,根本無人居住。”
“而河西之地,水草豐美,氣候溫潤,豈是東北可比?”
“你們能不能告訴我,明朝怎麽占領這塊地方?”
“我相信,即使以明朝的國力,即使耗費百年時間也不可能占領那麽大的土地。”
“這意味著明朝在百年之內都在做無用功,這會極大的消耗明朝的國力,這不是好事情嗎?我們為什麽要阻止?”
“我的建議是讓明朝去歸化吧,我們不去管他。”
額色庫的話可謂一針見血,額勒伯克覺得言之有理,鐵勒巴也覺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反應過度了,但阿魯台和馬哈木卻對視一眼,他們直覺認為必須阻止,否則蒙古會有大禍。
可惜,他們隻有直覺,沒有證據,無法說服眾人,但是由於兩人的堅持,鐵勒巴也同意出兵;而額色庫則以瓦剌初定,無力遠征為由,拒絕出兵;瓦剌不出兵,額勒伯克也無可奈何,甚至為了防止瓦剌偷襲,還必須留下足夠的守軍,所以他派親信蘇木率領一萬騎兵隨三維首領東征,最後,他任命馬哈木為主帥,因為馬哈木是他的女婿。
蒙古決定出兵東北了,這讓苦苦等候回音的朝鮮使者尹朝暉欣喜若狂,趕緊回朝鮮向李芳遠稟報。
當五萬多的蒙古騎兵沿著通遼、兀良哈故地進入遼東後,立刻引起了東北女真的響應,尤其是猛哥帖木兒和李忠誠到達東北後,更是如此,女真人紛紛匯集到兩人麾下,意圖將明軍趕出東北。
針對這一情況,朱允炆還是采取穩紮穩打的策略,攻其所必救,令平安帥軍在蒙古人進入東北的要害之地通遼以及兀良哈舊地築城,堵住蒙古軍進入東北的通道。然後回身向東,將鬆花江以南地區的蒙古人、女真人全部肅清。
之後的戰爭基本也是按照這個思路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