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忠奸難辨
字數:4281 加入書籤
朱允炆登基已經有六年了,卻是首次在臣子麵前袒露心扉,雖然其邏輯上還有一定的瑕疵,但如果其前提假設沒有問題,那麽擴張領土就是一種必然,但僅憑這幾句言辭,想要說服鬱新和卓敬支持改變先帝的國策,進行領土擴張,還言之尚早。但是朱允炆思考問題的角度卻給了他們不小的觸動,所以他們不約而同的沉默下來,陷入思索之中;而朱允炆也細心考校起兒子朱文奎的學習進展情況,但是盤問之下,朱允炆卻有些皺眉,他發現朱文奎文學素養不錯,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說,可以說出類拔萃了,但是其數學、物理方麵的知識卻知之甚少,盤問之下才知道是方孝孺極力主張,並說服了皇後馬慧,大幅削減了數學之類的學習時間,朱文奎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誦四書五經,所以沒有時間學習別的東西。
卓敬和鬱新下了龍輦之後,發現其他官員還沒有回來,趕緊派人打聽,才知道文武百官正在城門口觀看押回來的俘虜呢,據說是皇帝的命令,是太監總管劉振親自頒發的旨意。鬱新、卓敬對視一眼,什麽都沒說,各自回自己的衙門,調閱庫檔,消化皇帝今日的言語,事關大明國策,半點也輕忽不得。
……
“景昌,你怎麽這身打扮?難道?”
一身孝裝,滿麵戚容的徐景昌抬起頭來,望著一臉驚詫的徐妙錦,“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姑姑,姑姑,您總算回來了,父親大人過世了!”
“什麽?怎麽可能?”如同雷擊一般,徐妙錦身子打了一個趔趄,不由的抓住徐景昌的肩膀:“景昌,到底怎麽回事?好好的,四哥怎麽會突然過世呢?”
“姑姑,父親是被張凱那個狗賊殺死的!”
“張凱?”徐妙錦覺得這個名字有些熟悉,正思索間,卻聽身後“撲通”一聲,原來是徐儀華聽到了徐增壽的死訊,一時激動,暈了過去,因為身邊的丫鬟正聽著徐景昌說話,一時沒扶住,結果徐儀華被重重的摔到了地上……
“三哥,到底怎麽回事?四哥怎麽會死?”
望著滿麵淚痕的妹妹,徐膺緒屏退了眾人,長歎一聲,道:“妙錦,我們徐家要大難臨頭了!”
“……”
“昨天早上天還沒亮,安全司的紀綱就帶人上門,手持太子的旨意,要逮捕逆黨宋天源,三哥不敢阻攔。隻不過讓三哥沒有想到的是,紀綱抓住了宋天源還不放手,竟然要帶走你四哥,說他也是逆黨!”
“增壽當然不幹了,沒想到紀綱卻推出了一個證人,就是當初燕逆送給增壽的一個衛士,叫張凱。”
“增壽見到張凱,脫口而出道:‘你怎麽還沒死?’張凱立刻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說自己對不起將軍,壞了將軍的大事,但實在是不得已,台王已經被囚禁,謀反不可能成功,請增壽原諒他。”
“增壽立刻大怒,說張凱汙蔑他,拔出寶劍就要殺了張凱,張凱連忙躲閃,逃過一劫,但增壽很快被安全司的人逼住,下了武器。增壽不得已,轉向紀綱道:‘紀大人,我可以跟你走,但是我要見皇上,或者太子也行!’”
“紀綱冷笑一聲,道:‘徐增壽,你以為你還是正二品的都督簽事嗎?現在你不過是一個庶民而已,還想見皇上?做夢去吧!’”
“當時增壽的神色有些奇怪,有些憤怒,還伴隨著一些鄙視,不過他沒有繼續和紀綱爭辯,而是轉過頭來看著我,微笑著讓我不用擔心,隻要皇上回京,一切都會水落石出的,皇上會還他一個清白的。可我還沒來得及回答,那個張凱卻趁著增壽轉頭的功夫,突然拔出身邊一個衛士的長刀,一刀刺進了增壽的胸膛。”
“我趕緊抱住增壽,瘋狂的叫醫生,可是一切來不及了,增壽隻在我耳邊說了三個字:‘找皇上……’就斷氣了。”
“增壽死了,我想殺掉張凱為他報仇,卻被紀綱攔住了,他說張凱是重要的欽犯,現在還不能死,但他最終會給徐府一個交代。我無奈之下,隻好眼看著紀綱帶著張凱和宋天源揚長而去。”
“增壽死了,府裏亂成一團,我趕緊派人給大哥送信,說了增壽的事情,讓他趕緊回京主持大局。而我,本打算安置好一切後,就進宮告禦狀,為增壽討一個說法。可沒想到還沒等我出門,宮裏就派來了錦衣衛,傳達太子的旨意,讓我留在府中辦喪事,暫時不用去都督府辦公了;而且還命令無關人等不許出府,所有人也不許離開京城。”
“那旨意有沒有說,會給我們徐家一個交代?”
“沒有!”
徐妙錦按了按眉心,覺得事情有些大發了。在北京時,皇帝以芝麻綠豆大的事情處罰了立下大功的四哥,重責了三十軍棍,還責令其帶傷返京思過,從這個角度看,四哥有怨尤也是正常的,但是他真的會謀反嗎?難道他還放不下燕王嗎?
還有那個張凱,是燕王送給四哥的衛士,肯定是燕王的心腹了,不過在燕王敗亡後,張凱和其他幾個人都不知所蹤了,本以為是四哥處理掉他們了,沒想到竟然還活著,考慮到當時四哥和台王都在台灣島上,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可現在四哥死了,事情的真相就很難說清楚了,而謀逆罪名一旦坐實,徐家也難逃劫數。
而從宮裏的反應來看,事情更加不妙,似乎宮裏已經聽信了張凱的說法,認定四哥參與謀逆了。
唉,這該怎麽辦才好呢?
乾清宮。
望著跪在地上的王度、紀綱等人,朱允炆震怒異常:“王度,徐增壽受罰、回京的緣由,別人不清楚,難道你也不清楚嗎?”
“回皇上,雖然徐增壽是領有聖命的,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是逆黨。當年,他和燕逆勾結、泄露京中情報是確鑿的事實;另外通過搜查涼國公藍玉舊宅抓捕的逆黨口供來看,台王謀逆也是事實,而燕逆送給徐增壽的衛士張凱也在其中,據他交代,是徐增壽將其派到台王身邊,方便聯絡的,從這一點來看,徐增壽並不冤枉;最後他將逆賊宋天源接入府中,到底是聽從聖命打探消息,還是順手推舟進行謀逆,無法斷定。”
“可是,當他知道逆黨的消息後,不是立刻傳遞消息出來了嗎?”
“確實如此,但臣以為這正是他的狡詐之處,他是看出所謂謀逆不可能成功,因為皇上聖明,早已洞察先機,所以他當機立斷出賣了宋天源。但是,他在給情報司送信的同時,卻送了一封信給杭州的徐輝祖,那封信被安全司截獲,這就是他謀逆的證據。”
“怎麽會?”朱允炆拿過截獲的信件:“這上麵和他給情報司傳遞的消息完全一致啊!”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任何人寫信都不可能一字不差,這兩封信一模一樣,說明徐增壽是先寫好了一封信,然後原封不動的照抄了一封。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呢?為什麽要這麽謹慎呢?這更說明這封信非比尋常。”
“徐輝祖坐鎮杭州,離京師咫尺之遙,一旦生變,不僅京師動蕩,天下都會震動。”
“你懷疑徐輝祖謀反?這不可能,不可能,對於徐輝祖,朕還是信得過的,當時燕逆謀亂時,他也是站在朕這一邊的。”
“此一時彼一時,徐輝祖在平亂過程中立下了一些戰功,但是賞賜卻遠不及毅國公和曆城侯,很可能心中有了怨尤。此次他授命抓捕李景隆,李景隆卻在押送過程中,神秘消失,最後出現在襲擊陛下的亂軍中,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徐輝祖的忠心。”
“……”
“事情是不是有這麽一種可能,徐增壽、徐輝祖和逆黨早有勾結,所以徐輝祖在抓捕李景隆後,立刻派人通知了逆黨,令其在半路劫奪李景隆,李景隆立刻趕往六合附近安排伏擊聖駕;而徐輝祖坐鎮杭州,等待消息,一旦京師有變,他會立刻從杭州起兵謀亂。”
“但是,徐輝祖到杭州是朕的安排,他不會事先想到,而且,杭州都司也不會跟著他謀亂吧?”
“徐家乃開國元勳,徐輝祖也多次赴浙江、福建練兵防備倭寇,其威望雖然不足以調動軍隊謀亂,但在京師大變的情況下,並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徐增壽在發現謀亂必敗的情況下,給徐輝祖去了一封信,其實是在提醒他,不要輕舉妄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