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三章 軍事改製

字數:5949   加入書籤

A+A-




    之後兩天,朱椿都待在府中,沒有去宗人府,理由就是身體不適。當報到朱允炆這裏時,朱允炆表示的極為關切,派總管太監劉振、太醫等一幹人等前往探望。蜀王聞報後非常感動,經過太醫的悉心診治後,發現蜀王沒有什麽大礙,隻不過是最近太累了,身體有些虛弱,雖然如此,但劉振還是在蜀王府待了一個多時辰後才告辭離開。

    劉振回宮後,向朱允炆稟告了一行的見聞,朱允炆微微點頭,表示知道了。

    選擇蜀王來做這件事情,與其說是因為其“賢明”,不如說是蜀王運氣好,在朱允炆需要一個人的時候,蜀王正好出現在他麵前。而且朱允炆相信蜀王隻要不傻,一定會按照自己給他定出的路走下去,但如果他要是冥頑不靈,那也怪不得別人了,幸好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一切都還在預料之中。

    這些隻不過是小事而已,迫在眉睫的事情是軍事改製。

    經過多年的規劃部署,大明逐漸形成了衛所軍和近衛軍並存的局麵,在朱允炆看來,近衛軍是野戰部隊,其職責是對外征戰和鎮壓國內大規模的叛亂;而衛所軍則屬於地方衛戍部隊,職責是綏靖地方以及鎮壓小規模的土匪和叛亂等。

    在朱允炆最初的設想中,是打算將衛所裁撤為縣,散兵歸農,但是在實際執行中,朱允炆卻發現了衛所製還是有其優點的,比如在明初,衛所軍的戰鬥力並不算弱,軍官貪腐尚不算嚴重,最關鍵的是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如平定朝鮮、開拓東北時,可以直接調集衛所軍進行軍屯,這大大降低了移民實邊的成本,加快了邊疆開發的速度,所以最終朱允炆決定衛所製保留,但近衛軍也要建立,兩者並行。

    但是這對原有的五軍都督府、兵部的指揮體製造成了挑戰,近衛軍規模過於龐大,滿編的話人數可以達到十五萬人,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他們都是職業兵,不需要屯田,理論上可以每日訓練。朝廷的文臣對近衛軍及其反感,一方麵是近衛軍耗資巨大,這些年增加的商稅大部分都用來供養近衛軍,而官員的俸祿還沒有完全補齊;另一方麵則是擔心如此精銳的軍隊,如果沒有作戰任務,很容易引起了動亂。

    對於武將來說,對近衛軍的感覺則很複雜,一方麵是近衛軍非常精銳,打仗有把握;另一方麵則是近衛軍太受重視,其中的軍長、旅長都是新晉升的年輕軍官,都是皇帝精心挑選的,可以想見,他們將來必然是大明軍界的新貴,那麽其他的軍官怎麽辦呢?那些都司、同知、僉事,甚至公侯伯爵呢?從朱允炆推出軍銜製,並逐步提倡在軍中以軍銜、職位稱呼時,大家也逐漸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那就是洪武朝的公侯伯領兵的時代要過去了,替代的是上將、中將、少將領兵。所以那些空有爵位,卻沒有軍銜的二代勳爵,會逐漸淡出大明的朝堂,為了避免家道中落,高級軍官們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武學,然後讓他們加入近衛軍,這樣才能延續家族的榮華富貴。

    對於這些怨言和擔心,朱允炆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王度在世的時候,兩人曾經討論過這件事情,王度的主張是裁撤部分近衛軍,剩餘的近衛軍編入皇帝親軍,在他看來,這些近衛軍是平燕亂、定朝鮮、開拓東北的臨時編製,當天下安定的時候,就不需要了,應該散兵歸農。

    對於朱允炆擔心衛所軍戰鬥力下降,將來沒有禦敵之兵的想法,王度以為朱允炆想的太多了,在他看來,和平年代軍隊戰鬥力下降是必然的,是無法改變的,隻要保持京軍的精銳就可以了,他主張擴大親軍的規模,嚴格其選拔機製,派朝臣定期點檢,這樣應該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這件事情,是朱允炆和王度分歧最大的一次,一直到王度死之前,兩人也沒有達成共識。

    所以在回京途中,朱允炆召集現有的幾位老將回京,有武定侯郭英、西寧侯宋晟和江陰侯吳高,這些人都是朱允炆的鐵杆擁泵,因為他們的兒子都是朱允炆的伴讀,如今都是都司級別的軍官,都是中將軍銜,其中郭英之子郭鑰任北平都司、吳高之子吳升任遼東都司、宋晟之子宋瑄任綏遠都司,綏遠都司其實就是以前的山西行都司,建文二年,根據朱允炆的詔令,山西行都司的駐地從大同轉移到綏遠,所以這三個人實際上控製了大明北疆的全部兵力,可謂位高權重,簡在帝心。

    建文元年正月十四,三位老將軍抵達京師,朱允炆依次召見了他們,和他們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三位老將軍都非常支持,這讓朱允炆龍顏大悅。

    從十四日開始,朱允炆召開了禦前軍事會議,參會人員有武定侯郭英、西平侯宋晟、江陰侯吳高、長興侯耿璿、兵部尚書齊泰、戶部尚書鬱新,劉璟、解縉、楊榮、楊士奇、王艮等軍機處官員列席,負責記錄和總結;另外五軍都督府同知宣信、朱信以及航海侯張赫之子張榮也列席參加,他們是朱允炆特旨列席的,因為會議中要討論水師獨立成軍,改名為海軍的事宜......

    會議討論的非常激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不相讓。

    對於文官來說,遏製武將勢力的膨脹、維持王朝的長治久安是自宋朝以來士大夫們天然的夢想,所以他們極力支持朱允炆提出的監察使製度,但他們反對監察使由武將擔任,主張由都察院派員擔任,而且還要成為永製;同時他們還主張糧秣、裝備的補給以及兵員補充和將領晉升,都交由兵部負責。

    對於武將來說,根據山東剿匪大軍的官員配備,以及近衛軍的軍製,設置監察使已經是定局,所以他們隻能支持,但極力反對文官擔任監察使,主張按照近衛軍的編製,由武將擔任監察使;同時他們也不敢支持糧秣、裝備補給由五軍都督府負責的建議,因為當初的大都督府就是因為權力過大才被分拆的,所以他們建議成立單獨的部門負責糧秣、裝備補給,這樣既可以達到分權的目的,又避免文官插手;至於兵員補充和將領晉升,他們堅持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共同負責,這也是原來的做法。

    對於海軍單獨成軍,老將們沒什麽感覺,他們對水戰也不懂,而宣信、朱信、張榮等人倒是非常興奮。

    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劉璟提出了另一種意見,他指出京師濱江臨海,江海雖然是天然的屏障,但是如果水師出現問題,就如這次的洛海潮一般,那麽京師就危險了,所以建議將水師采取類似近衛軍的方式,將精銳艦隊改編為皇家近衛艦隊,其他內河以及岸防水師,則歸屬獨立出來的海軍都督府。

    對於近衛軍的指揮問題,劉璟主張仿造軍機處參謀司的方式,設立總參謀部,直接指揮近衛軍,當然皇家近衛艦隊也歸總參謀部指揮;另外設立總監察部,負責軍紀監察、士兵素質教育以及餉銀發放,同時為了避免總監察部權力過大,劉璟建議成立總軍需部,負責糧秣補給、裝備更新等工作;至於爭論最厲害的兵員補充和將領晉升問題,劉璟主張按照兵員選拔由兵部負責,即兵部隻負責選拔合格的兵員,但兵員的分配、成軍由五軍都督府負責;軍官的晉升由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提出名單,兵部負責篩選,最終將級軍官由皇帝頒布聖旨晉升,低級軍官的晉升則可以由兵部決定。

    聽完劉璟的建議後,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下來。在座的人都不是傻子,劉璟的建議其實就是皇帝的建議,所以每個人都在心中盤算,皇帝的真實想法是什麽?如果對自己不利,應該從哪個方向反駁?如何反駁才能讓皇帝認為自己是出於公心?而不是出於小團體的小算盤呢?

    高坐於帝座上的朱允炆居高臨下,將眾人的神色盡收眼底,知道自己的目的達到了,群臣知道了自己的想法,那麽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所有的討論都會以此為基礎,這個是自己結合後世的製度和大明的現狀思考出來的製度,自己雖然認為比較適合,但還是要經過群臣的討論,畢竟在座的官員的智力水平和見識都是大明比較高的,如果他們認可了,那麽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

    經過公開討論和私下溝通,大家認為皇帝的真實想法是要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同時通過分權弱化任一官員對軍隊的控製,這一點其實在座的官員都不反對,畢竟皇帝無論如何集中權力,最終還是需要一批官員來負責管理,而自己這些人,就是皇帝的第一人選。

    另外軍方的代表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權力欲望不濃,郭英年近七十,早已看淡富貴榮華;宋晟也六十出頭,久曆宦海沉浮;吳高,二代勳貴,開國功臣吳良之子,為人細致周密,但軍事才能隻能說平平。另外三人的兒子都已經成才,家族後繼有人,對他們來說,這輩子已經沒太大的追求了,所以對於分權的建議,三位老將全部通過,沒有異議。

    他們三人改變話風後,其他武將自然也沒有異議,而文臣們自然更沒有異議。

    ......

    經過十天的討論,在正月二十四這天,朱允炆根據討論的結果頒布了詔書,正式修改軍製,這也是建文七年大改製的開端,這一年是農曆癸未年,後世稱這一事件為“癸未革新”。

    根據詔書,大明的軍製修改如下:

    一、設立海軍都督府,第一任都督為宣信,指揮所有的海軍艦隊和內河艦隊,五軍都督府改稱陸軍都督府,但五軍編製不變。

    二、將海軍分為內河艦隊、近海艦隊和遠洋艦隊,內河艦隊分為洞庭湖水師、鄱陽湖水師和長江水師;近海艦隊負責近海防禦,包括近海的島嶼防衛;遠洋艦隊稱為皇家海軍艦隊,負責遠洋海域的作戰,朱允炆的想法是在三年內擴張倭國、琉球和南洋一線,確保大明海商在這一區域的行商安全。

    三、設立總參謀部,第一任尚書為郭英,職責是為皇帝提供戰爭谘詢,並在戰時受皇帝指派指揮作戰,在平時負責近衛軍和皇家海軍的選拔、訓練、戰鬥和退役;同時在各級軍隊中增設參謀長一職。

    四、設立總監察部,第一任尚書為宋晟,職責是向各級軍中派遣監察使,監察使除了不能幹涉戰略部署外,可以幹涉一切事務,包括軍餉、糧草、裝備等等的發放,還負責核查軍紀、戰果上報以及將領晉升申請等。

    五、設立總軍需部,第一任尚書為吳高,職責是為各級軍隊采購各種裝備,並裝備到軍中;同時負責軍隊的後勤保障,如糧草、馬匹、馬車,甚至還要包括某些關鍵路段的保養等等。

    六、明確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總參謀部、總監察部、總軍需部之間的職責劃分,兵部主要負責士兵的選拔、將領的晉升以及退役士兵的安置等問題,另外軍隊調動仍然要以兵部的勘合為主。

    七、明確近衛軍和皇家海軍的選拔、訓練和退役製度,按照不同的軍階確定其服役年限,到達年限後,這些兵員將會退役,他們可以選擇在衛所中繼續任職,也可以申請轉為文職,到各州縣鄉村去任職,明確有缺的話優先錄用退役軍人。

    八、重新確立軍機處的地位,軍機處為皇帝處理軍務的機構,其中陸軍都督府、海軍都督府、總參謀部、總監察部、總軍需部以及兵部的主官入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軍務,除上述人員外,皇帝還可以指定若幹人員入軍機處聽值,這次朱允炆指定入軍機處的是毅國公平安、魏國公徐輝祖、開國公常升、曆城候盛庸,但這四個人暫時都無法到任。另外軍機處的主官實行輪換製,陸軍都督府的中都督、三總部和兵部的主官每月輪任一次。

    九、將武學分拆,分為皇家陸軍軍官大學和皇家海軍軍官大學,分別培養陸軍和海軍軍官,並設立製度,所有的將級軍官以近衛軍中校以上軍官都要到軍官大學學習,考試合格後才能晉升軍銜。

    十、在各都司和海軍駐地,在原有武學基礎上,設立陸軍軍官學校和海軍軍官學校,培養低級軍官,如果考試不合格,不予晉升。

    十一、擴大皇帝親軍的規模,增加長江水師,衛護京師的安全。

    ......

    聖旨昭告天下後,各個部門主官立刻投入忙碌的工作中,由於朱允炆提出的概念太新,所以各個主官對自己的職責都是逐漸領會的,另外各個部門之間職責交叉的也有不少,這些都需要朱允炆一一裁決和指導,所以這段時間,朱允炆可以說忙的廢寢忘食,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人都瘦了一圈,不過心裏還算是愉悅的。

    隻不過快樂的時光往往是短暫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