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無奈的選擇

字數:3980   加入書籤

A+A-




    楚王案雖然已經審結,但對於知道內情的人來說,事情還遠遠沒有完結,因為這裏麵還有兩個涉案團夥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那就是瓦剌和倭國。

    隻是對於如何處理他們兩個,朱允炆乃至大明朝廷,都覺得很棘手。

    朱允炆成為儲君之後,就開始經營漠南和東北,通過建設綏遠城將西北部防線北移到陰山一線,再加上大同、開平和大寧三城,牢牢的控製了漠南草原;另外通過歸化女真和平叛朝鮮,又將鬆花江以南的領土收入囊中,然後為了堵住了漠南草原通往東北的通道,派老將郭英修建通遼城,最後加上在眺河上遊即朵顏三衛故地建立的據點,初步穩定了東北。

    但是大明對於漠南和東北的統治都是非常脆弱的,從表麵來看,女真已經歸化了大部,但從實際上來看,零星的反叛仍然層出不窮,離真正的歸心,還差的很遠;而漠南草原的牧民更是如此,他們仍然希望漠北的黃金家族能夠打回來,當聽說哈爾固楚克、額勒伯克被擒獲,送往京城後,漠南草原一片悲聲,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所以一旦大明在漠南和東北出現一絲頹勢,那麽形勢就會立刻翻轉。

    當然解決這種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徹底擊敗瓦剌,控製漠北乃至漠西,但目前來說,並不現實。

    朱允炆執政以來,對漠北出擊了兩次,一次是寧王和傅友德,一次是徐輝祖、徐增壽,前者如果不是耿璿在漠北的戰果以及綏遠城的築城成功,完全就是一場慘敗,穎國公傅友德戰死,兵將損失達六萬多人;後者雖然達到了目的,重創了黃金家族,擒獲了額勒伯克,但卻不敢在漠北立足,隻能倉皇逃回長城,這樣漠北便落入了烏格齊的手中,徐輝祖的兩萬大軍回到長城的隻有一萬二千多人,其餘的人都埋骨在蒼茫的大漠和草原。

    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不敢派兵出擊漠北,朱允炆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沒有洪武帝那種驚天的軍事才華,可以在京師遙控指揮徐達、李文忠、沐英這些將軍遠征漠北;自己也不是朱棣,可以親自率領數十萬大軍,在草原上追亡逐北。雖然朱允炆很注意鍛煉身體,也能縱馬奔馳,但是與朱棣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水平。

    雖然朱允炆憑借火炮和人數優勢堆死了朱棣,但是明軍戰力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裏麵有部分洪武帝殺戮功臣的緣故,但是即使他們活下來,如今也不能再上戰場了,而他們的子嗣中,能用的不過如徐輝祖、常升、瞿能等寥寥數人。而平安、盛庸、李遠、王忠等人都是火線提拔,越過長城到草原上征戰,朱允炆心裏完全沒有底。

    而且漠北征戰隻能依靠騎兵,但朱允炆能夠依靠的隻有四個騎兵軍,但是除了組建最早的第三、第五騎兵軍是滿員的兩萬人外,後組建的第八、第九兩個騎兵軍都隻有一萬多人,遠遠沒有補充完畢。這些騎兵可以說是朱允炆的寶貝疙瘩,如果他們全部葬送在草原,朱允炆隻能再等待至少五到十年,甚至有可能徹底放棄北上了。

    所以在朱允炆看來,最好的辦法是守住漠南,同時開拓東北,但這都需要時間,而這段時間裏,和瓦剌保持良好的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征戰漠北從經濟上是非常不合算的,投入大,產出小,甚至有可能是副產出。

    所以當得知瓦剌參與楚王之亂之後,朱允炆處理的非常謹慎,首先嚴刑拷問了楚王的部下,最後從楚王心腹程無極及其義子宋天源那裏得到了證實,確實有一個叫斯欽都日的使者拜見過楚王,而叛將洛海潮也證實,斯欽都日是他下令沉到江裏的,隻可惜當時現場的士兵都被洛海潮以各種理由處死,旁證還沒有找到。

    然後朱允炆派人去詢問額勒伯克和哈爾固楚克,哈爾固楚克由於被俘過早,所以並不知道這件事情,而額勒伯克則表示他根本不知道此事,認為很可能是烏格齊的自作主張,對於這個回答,朱允炆有些失望,也有些無奈。

    而瓦剌使者阿爾斯楞則堅決否認了瓦剌曾經派出過使者挑撥楚王謀逆,稱這是小人的汙蔑,堅稱瓦剌與大明並無冤仇,有冤仇是黃金家族,所以瓦剌斷不會做出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麵對激動異常的阿爾斯楞,手頭沒有證據的禮部官員也隻能表示是個誤會,所以朱允炆對瓦剌還是以安撫為主,答應了他們互市的要求,感謝他們對帖木兒可能東侵的預警,也沒有提要烏格齊臣服的事情,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根本不可能。

    此事過後不久,額勒伯克上書要出家為僧,潛修佛法,朱允炆聞聽後自然應允,親自出麵請高僧道成收其為徒,道成猶豫再三才終於應允,為額勒伯克取法號“覺空”,侍衛胡其圖為照顧額勒伯克,也隨之出家,法號“覺遠”。

    三月初二,道成北上遊曆,覺空隨行,哈爾固楚克得知後追到江邊,與兄長灑淚而別......

    同一天,瓦剌使者阿爾斯楞向朱允炆請辭北上,返回草原,朱允炆派翰林學士王艮一路陪同,將其送出邊關。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使如今朱允炆下令出征漠北,其手下的將軍們也會奮勇爭先,平安、瞿能、瞿陶、耿璿、宋瑄等人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因為出征漠北在曆朝曆代發生過多次,漢之衛青、霍去病、竇憲,唐之李靖、李績、蘇定方,本朝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等人都是其中翹楚,所以武將們也摩拳擦掌,希望自己也能名列其中。

    至於倭國,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倭國還沒有被外來者征服的曆史,這一點讓倭國人甚為自豪。

    華夏和倭國總共發生過兩次戰爭,第一次是唐朝平定高麗時雙方在白江口發生的海戰,這一戰以倭國慘敗告終,為抵禦唐朝入侵,倭國在整合國力的同時,在西北海岸建立是工事防禦唐軍登陸,不過好在唐軍沒有入侵日本的意思;第二次則是元世祖時期的攻倭,這次攻倭分為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白江口慘敗,讓倭國向唐朝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學習唐朝的文化和政治體製;擊敗元軍的進攻,則讓倭國意識到了自己的強大,其精良的武士刀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近身格鬥中,蒙古族的武士都不是倭國武士的對手,更不用說當時的漢軍了。

    基於種種考慮,即使倭國卷入了胡惟庸謀逆案中,洪武帝朱元璋仍然將其設為不征之國,隻可惜這除了助長倭國的氣焰之外,沒有什麽用處。

    雖然朱元璋建立了龐大的水師和沿海衛所,但倭寇的襲擾卻一直無法根除,派使者曉瑜倭國,也沒有太大的用處。

    朱允炆開海之後,排除水師大力清剿倭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自濟州島海戰,倭國和朝鮮聯軍慘敗之後,倭寇又開始猖獗起來。

    為懲罰倭國,朱允炆提出了倭國賠償白銀五百萬兩,割讓石見銀山的條件,也許是這個條件激怒了倭國人,倭國人選擇了支持楚王謀亂,在六合山與李景隆襲擊聖駕,這一點讓大明朝廷憤怒不已,要求足利義滿到京師來領罪,同時賠償白銀一千萬兩、割讓九州的條件,但倭國使者回國後,則消息全無,有的隻是倭寇襲擾變得更加頻繁。

    在如何處理倭國的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一派以為應該遵循洪武舊製,清剿倭寇,同時拒絕倭國前來朝貢,這本質上相當於禁止與倭國的貿易;另一派則以為,倭國罪無可恕,從問題嚴重程度上說,倭國所犯的罪行比朝鮮要嚴重的多,不能不進行懲戒,否則天朝的威嚴何在?

    之所以分為兩派,還是因為大家心裏沒底,當初與朝鮮開戰時,反對的人並不多,因為大家都知道,贏麵非常大,輸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征伐倭國,就另當別論了,跨海遠征,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如果在關鍵時刻再來一次“神風”,增援和補給送不上去,恐怕就要重蹈忽必烈的覆轍啊!

    不過在朱允炆看來,完全征服倭國有些困難,但如果隻占領九州島,應該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而朱允炆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石見銀山。

    朱允炆需要白銀,需要大量的白銀,因為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同等或者更多規模的貨幣支撐,否則就會陷入通貨緊縮,而這一點,在建文六年之後,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