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廷議(一)

字數:3519   加入書籤

A+A-




    朝鮮的消息傳到京師,為安全起見,會同時走水路和陸路,其中陸路需要十五天,水路需要八天,所以當朱允炆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三月十六日的事情了。

    而此時,朱允炆剛處理完山東的事情,周新去山東賑災,成績斐然,災情逐漸平息,隻可惜匪首仍然沒有拿獲,胡濙仍在繼續追查。

    教匪起事的原因調查也已經送到了禦前,按照鐵鉉、周新、景清的說法,隻要是山東吏治敗壞,山東左參政林遠齊、濟南知府趙寶漢、青州知府齊翰知等人上下起手,貪汙救災糧十五萬石,克扣修河補助七萬石,而當災民告到按察使衙門時,按察使梁尚寬不是拒接狀紙,就是肆意偏袒,讓災民求告無門;同時山東布政使李語遲對下麵的報告置若罔聞,整日忙著吟詩作對,以體察民情為由遊山玩水,有怠政之過。

    這些觸目驚心、觸目驚心的事實,給了朱允炆當頭一棒,他本以為自己得天獨厚,繼承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又有後世的見識,做起事來應該得心應手,百姓應該安居樂業才是,在後世的曆史上,自己文韜武略,萬古難及,但現實,顯然不是如此。

    所以朱允炆祭起了最後的武器,殺人!

    山東左參政林元奇、濟南知府趙寶漢、青州知府齊翰知、按察使梁尚寬就地處決,以平民憤,布政使李語遲罷職還鄉,永不敘用;而被教匪攻陷的城池中,官員殉職者褒獎,逃脫者處死,禍及三族,從這裏開始,朱允炆確立了一條規矩,失地殉國者褒獎,失地逃脫者族誅,朱允炆想用這種方法,保證官員會小心治理地方,否則民變一起,他隻有死路一條,這樣為了他們和家人的腦袋,他們應該會上心一些吧,朱允炆如是想。

    剛收到朝鮮變亂的消息時,朱允炆非常惱火,朝鮮是整個北方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朝鮮不穩,則不僅倭國攻略不可行,東北更是會麵臨兩麵夾擊,如此一來,則東北不可守,到了這一刻,朱允炆深刻明白,在另外一個時空裏,大明為什麽對朝鮮那麽好,如果想控製東北,那麽朝鮮的穩定則不可或缺,要麽送給其土地,讓其怕失去,與自己交好;要麽奪去其所有,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條路。

    平定朝鮮起源於建文三年,進展一直比較順利,就在要畢其功於一役的情況下,出了這種意外,不由的讓躊躇滿誌的朱允炆有一種挫敗之感。

    不過他很快就恢複了過來,就召集郭英、宋晟、吳高、徐輝祖、宣信、朱信、張榮、齊泰等人到乾清宮議事,而楊榮尚在山東巡視海防,未曾返回。

    眾人到達後,解縉先將齊王朱榑、張紞、瞿能等人的聯名奏折念了一遍,奏折是李芳幹死的第二天發出的,所以內容並不多,主要是現場勘查的結果和隨後的應對。

    據現場勘查的情況看,大火應該是從李芳幹的屋裏燒起來的,起火迅速應該是屋裏澆了烈酒,這一點從內院中的二十三個酒壇可以推斷出來;屍骸數量共四十二具,與內院人數相同;死者的死因都是被利刃所殺,據推測應該是有人在他們的酒食中下了藥,然後將其一一殺死,凶手可能隻有一兩人,而凶手最後應該是自盡了,據推測,凶手很可能是李芳幹的內侍和護衛,其中內侍的可能性更大,內侍有四人,分別叫全永、金憲、權副、李渡,但具體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了。

    至於凶手,無外乎倭國、李芳遠、蒙古,其中倭國最有可能,因為其受益是最大的,但從現場的狀況來看,李芳遠的可能性最大;至於蒙古,也有可能,但是和倭國一樣,很難將此案做的無聲無息。

    當然這都是揣測,最後張紞自嘲的道,如果是局外人,會認為是大明下的手。

    而應對策略其實很簡單,首先齊王不能繼續南下了,安全無法保證,其次快馬稟報征東總指揮盛庸,讓其小心防範或者返回漢京主持大局,最後向平壤、遼東、北平發出警報,警惕蒙古人突襲。

    解縉念完之後,朱允炆將奏折放在桌子上,笑了笑道:“諸位,朝鮮的奏折大家已經看了,該如何應對啊?”

    讓朱允炆沒有想到的是,最先發言的竟然是齊泰,他躬身施禮道:“陛下,臣以為追究李芳幹是誰殺的並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是應對李芳幹死後朝鮮的變故。”

    “你覺得會起什麽變故?”

    “如今李芳幹已死,同時也沒有留下子嗣,那麽朝鮮候爵位就斷絕了,如此一來,朝鮮無主,各地官吏很可能會轉向慶州的李芳遠,甚至會出現叛亂,而叛亂一起,某些野心之輩就會渾水摸魚,事情將不可收拾。”

    “而李成桂在朝鮮,聲名甚著,威望甚高,他起兵以來,擊敗紅巾軍、倭寇,平定內亂,實行科田法,分土地給貧苦百姓,再加上李芳遠,已接近二十年,李氏已經深得朝鮮民心。李芳遠叛後遠竄,我大明靠李芳幹才迅速穩定了朝鮮,除慶尚道外,我軍傳檄而定。”

    “但是如今,臣擔心江原道、忠清道都有可能出現變故,一旦他們與李芳遠聯手,那麽漢京的瞿能和全羅道的盛庸就會被分成兩段,相當危險。”

    “所以臣建議立刻調兵入朝鮮增援,同時派海軍對盛庸部進行補給,遲則不及。”

    “嗯,”朱允炆點了點頭:“很好,其他人呢?”

    郭英看了一眼宋晟,拱手道:“陛下,齊大人所言甚是,增援朝鮮勢在必行,但末將以為朝鮮不過是苔蘚之疾,平定並不難,真正麻煩的是蒙古。”

    “自二月底以來,開平、大寧、通遼一帶出現了少量的蒙古騎兵,河北都司、河北行都司都發來奏報,要求增援,具體的方略已經呈送禦前,陛下已經批準了,但如今朝鮮出事了,末將擔心之前對蒙古的預估是否存在偏差,蒙古人南下的可能性可能比預估的更大。”

    郭英的話一出口,立刻引起了眾人的強烈反響,其實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朝鮮應該不會出太大的問題,但是蒙古無小事。

    朱允炆想了一下,道:“兵部、軍需部的意見呢?”

    “臣附議!”

    “末將附議!”

    “好,那就盡快拿出一個防範蒙古的方略,盡快實行,軍情似火,一天也不能耽擱!”

    “是!”

    “徐輝祖,你呢?怎麽不說話?”

    “回陛下,末將以為,以我們大明的國力,抵禦蒙古和平定朝鮮都不難,但末將憂慮者有三,第一、蒙古人是否會進攻東北,東北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防禦,是否會打斷東北建設的節奏;第二、參謀部、海軍都督府已經開始做攻略倭國的計劃了,是否要停下來,或者是否要修正;第三、李芳幹已死,朝鮮的體製需要陛下做決斷,是尋找李氏或者以前的高麗王氏繼位,還是幹脆設為郡縣?”

    “這......”(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