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萬裏歸客

字數:4892   加入書籤

A+A-




    禦前會議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軍方的重臣都已經表達了他們所有的意見,隻剩下最終的決策了,而軍方這兩天會完善北疆的防禦計劃,因為今年的計劃是北守東攻,這些方略三總部已經討論過了,結果已經送到了禦前,隻不過朱允炆還沒有做最後的批示。

    讓朱允炆感到欣慰的是,雖然三總部成立的時間不長,但其計劃的可行性、進攻性和細致性比以往都要強上許多,倒不是說這些人的能力要強於齊泰,而是因為齊泰是文官,他今天做兵部尚書,明天可能會調到吏部任職,所以他的心思不可能全部放到兵事上,但軍方則不同,他們不可能調職,所以隻能在本職工作上做的更好,所以其專業性、主動性和紮實程度都不是兵部可比的,當然這也得益於從這些年從軍校培養出來的優秀的參謀人才。

    徐輝祖返京之後,被任命為參謀部侍郎,朱允炆給他的任務是思考,思考大明的整體戰略。在朱允炆看來,整體戰略思想是大明軍方最缺乏的東西,這並不是說大明沒有人才,而是因為以前的體製不允許他們往這個方向努力。

    眾人走後,朱允炆屏退眾人,望著牆上的大明地圖發呆。

    該怎麽辦呢?

    朱允炆相信盛庸、瞿能的能力,再加上第一、第二近衛軍,征服朝鮮應該不難,而且不管是誰殺的李芳幹,也不管對方居心何在,但對方卻給朱允炆打開了一扇窗戶,要不要順勢控製朝鮮呢?

    可是朝鮮山多林密,土地貧瘠,一旦被某些別有居心的人挑撥,恐怕會搞成大亂子,昔日唐軍征高麗,不就無法立足,最終退回大同江以北嗎?

    想到這裏,朱允炆突然想起來,唐軍無法立足的原因是西北戰起,也就是吐蕃走下高原,與大唐爭奪河西,牽扯了唐廷大部分兵力,所以才導致唐軍無法在朝鮮半島立足。

    如今來說,蒙古的威脅並不大,他們連遭重創,需要休養生息,理論上不會大舉南下,年前瓦剌派來的使者本身就說明了,瓦剌人並不想大動幹戈,他們也需要時間接收黃金家族的政治和軍事遺產。

    這麽看來,大明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西北。

    想到這裏,朱允炆想起了平安,平安自年前被派往西北,防禦帖木兒東侵;不久之後,情報司司長鐵無塵親自趕赴西北,主持情報工作。

    平安和鐵無塵幾乎每天都會發來軍報,包括西北軍隊的組織和部署、嘉峪關的布防以及哈密、闊端等關西七衛的情況,除此之外,還有更西麵的東察合台汗國的情況,東察合台汗國也被稱為“別失八裏”,它是昔日察合台汗國的一部分,而西察合台汗國已經成為帖木兒汗國,所以東察合台汗國是大明與帖木兒汗國之間的緩衝地區。帖木兒如果東侵,必然先擊敗東察合台汗國,所以對於東察合台汗國的情況,朱允炆非常關注。

    朱允炆自知軍事能力有限,所以不喜歡打冒險的仗,對於可能來到的帖木兒東侵,他要求平安以防守為主,死守嘉峪關,同時對哈密等七衛、對察合台汗國進行武器和糧草上的支援,拖慢帖木兒東侵的步伐,最好把帖木兒拖死在半路上,那就是最完美的結局了。

    雖然平安不喜歡這種打仗方式,他更喜歡帶著騎兵縱橫馳騁,攻城略地,但是皇帝有命,他也隻能遵從,而且他也沒有消極怠工,而是兢兢業業,不敢出任何差錯。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公爵來的太容易,平燕之後論功行賞時,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因為很多人覺得按照皇帝的策略,誰都能打贏,皇帝使出了獅子搏兔的架勢,從糧食上對朱棣禁運,逼迫其倉促出擊,同時組織近五十萬軍隊四麵圍攻,讓其顧此失彼,最終迅速平叛。但即便如此,皇帝仍然力排眾議,封其為公爵,這讓他感激涕零,同時也讓許多人妒忌萬分。

    不過平安倒也不擔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隻要皇帝給自己機會,自己遲早能立下匹配公爵的功勞,但也有前提,那就是皇帝要有雄心壯誌,如今看來,皇帝的雄心還在自己的想象之上。

    和朝鮮一樣,西北的軍報六百裏加急到達京師,也需要十天左右,所以朱允炆知道的消息實際是十天之前的消息,而關於東察合台汗國、帖木兒汗國的消息,恐怕是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之前的消息了。

    ......

    嘉峪關長城如同一條巨龍,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它如同一道鐵閘,擋住了塞外的漫漫黃沙,給關內和西北的百姓帶來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嘉峪關修建於洪武五年,由大將軍馮勝督建,馮勝取西北後,當地已經完全胡化,作為生活在長江邊上的地道華夏人,馮勝對當地的胡音很不適應,覺得如同到了異國,所以隻是劫掠一番就回師了,後來依山修建了嘉峪關,將漢代的西北方向玉門關、陽關東移了千餘裏。

    也許馮勝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漢家邊關的每一次退縮,關外都會成為蠻夷的樂園,而隻要漢關界內,遲早都會漢化,馮勝的不經意之舉,卻影響了後世數百年西北的局勢。

    平安最近有些憂心忡忡,因為自兩個月前,帖木兒汗國的消息突然斷了,據東察合台汗國的探子匯報,帖木兒汗國封鎖了邊境,全境戒嚴,所以沒有人知道那邊的具體情況。

    平安的第一反應就是帖木兒已經啟程東征了,但他又不是很確定,隻能將自己的揣測通報朝廷,他所能做的隻能是繼續派出探子,同時積極備戰,好在對於帖木兒東侵皇帝早有準備,西北這些年來儲備了大量的兵甲、糧食以及火器、彈藥,這讓平安有信心讓帖木兒铩羽而歸。

    為了獲得第一手消息,平安將西北軍指揮部移到了嘉峪關關城裏。

    這天,正當平安在研究軍情的時候,門外的衛士進來稟報:“總指揮,外麵來了一個奇怪的商隊,說是大明的使節,出使回來,要求進關!”

    “使節?最近嘉峪關有使節出關嗎?”

    平安皺了皺眉,轉頭看了看張輔,張輔是二月初剛到西北的,同時他也是新任的陝西行都司指揮使。

    張輔愣了一下,立刻站起來答道:“沒有,屬下記得沒有,不過,”

    “不過什麽?”

    平安有些不耐煩,皺眉問道。

    張輔知道平安不喜歡他,其實很正常,他曾經是燕王的部下,最後反正,卻得到了皇帝朱允炆的信任,如今成為心腹統領近衛軍,這讓以平安為首的平叛眾將很不理解,所以他們也很不待見張輔,當然也包括永平投降的郭亮、密雲反正的蔣玉,如今郭亮在廣西任指揮僉事,蔣玉在朝鮮,在盛庸手下做個指揮使。

    張輔不緊不慢的道:“末將離京時,曾經聽陛下提起過,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十年前,先帝曾經向帖木兒派過使節,領頭的是鴻臚寺少卿傅安,還有給事中郭驥、禦史姚臣、中官劉惟等人,也許是他們回來了!”

    “傅安?”

    經張輔提醒,平安也想了起來,皇帝曾經專門提過這個傅安,說他遠赴萬裏,必然深通夷情,是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雖然平安對此不以為然,但既然是皇帝看重的,那麽自然自己也要看重。

    “嗯,那隨本將軍去看看吧!”

    “是!”

    ......

    陽春三月,江南已經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了,但西北塞外卻還是一片蕭瑟。

    在落日的照耀下,數十個騎著駱駝的旅人,正興奮的歡呼,朝著嘉峪關城頭招手。

    “將軍,就是他們!”

    平安拿著望遠鏡仔細注視著這群人,這些人看起來和商人無異,比較特別的是領頭的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他頭戴一頂破舊的烏紗帽,身著一件打著補丁的破爛五品青袍官服,站在駱駝旁邊,望著嘉峪關的城樓方向,不停的用袍袖擦拭眼淚。

    至於其他人,隻有幾個人穿著明朝官員服飾,大部分都是一副行腳商人的樣子,不過在最後麵,有二十多個人,非常精悍,他們都身著一身天方教的服飾,腰裏挎著鋼刀,盯著嘉峪關的官牆,若有所思......

    平安想了一下,揮手道:“放吊橋,開城門,嚴加戒備,如有異常,格殺勿論!”

    “是!”

    ......

    在城頭士兵的指引下,這一隊客商緩緩的走進嘉峪關城門,至於他們為什麽不跑兩步,那是因為他們不敢,因為城頭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弓箭,一有異動,必然萬箭穿心。

    看到一身戎裝的平安,領頭的老人躬身施禮:“下官鴻臚寺少卿傅安,奉命出使帖木兒汗國歸來,不知將軍如何稱呼?”

    “你是傅安?”

    “是的!”

    “很好,”平安喝道:“來人,全部都抓起來,嚴加審問,不得放跑任何一個奸細!”

    “是!”

    “大人,大人,你們這是何故?”

    “憑什麽抓我們?我們不是奸細!”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