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明兵役法
字數:7399 加入書籤
“父皇,如果長江上能架橋就好了!”
“為什麽這麽說?文奎?”
“父皇您看啊,如果架了橋,那麽火車就可以直連兩京,中途就不用換船了!”
正在眺望江景的朱允炆回過頭來,驚奇的望著兒子:“這是你自己想到的嗎?”
“是啊,昨天父皇下旨,今天要來浦口鋪枕木,兒子不懂什麽是鐵路,卓太傅就給兒臣講了一遍父皇的規劃,當時兒子就說,為什麽不能連到京師呢?卓太傅說,有長江阻隔,兒子又說,為什麽不架橋?結果他說,長江沒法架橋!父皇,您說,為什麽長江沒法架橋啊?”
“這個啊,”朱允炆把兒子抱了起來,斟酌了一下詞句,然後指著長江兩岸看:“你看啊,文奎,長江太寬、太深了,所以現在沒法架橋。”
“那以後呢?”
“文奎,”朱允炆歎了口氣,想起了後世的華夏:“以後可以的,父皇的夢想就是建成遍布全國的鐵路網,到那時候,我大明的百姓就可以通過鐵路跨越山川和河流,不需要再受奔波勞累之苦了!”
“嗯,如果父皇修的太累,兒子幫您修,好不好?”
“好!好孩子!”朱允炆抱緊了朱文奎,在這一瞬間,他忽然覺得踏實了許多。
......
“陛下,朝鮮軍報!”
剛回到乾清宮,在上書房輪值的劉璟跑了過來,匯報情況。
“哦,什麽情況?”朱允炆脫掉大氅,然後坐在書案前,拿起軍報。
“安平伯已於五月十六日攻克清州,清州叛軍骨幹韓東征一下二十七人,已經伏誅。”
“嗯,瞿能幹的不錯!還有呢?”
“李芳遠日前已經趕到尚州,麾下大約三萬人,目前仍然滯留在尚州,安平伯北上,恐怕是一場硬仗!”
“嗯,盛庸呢?盛庸在做什麽?”
“曆城侯已經趕往清州指揮,而其部下莊得正在進攻慶洛山口,但目前尚無進展;其部下楚智日前出發迂回東海岸,偷襲慶州,但目前還沒有消息傳來!”
“這樣啊,劉振,拿地圖來!”
地圖鋪上,朱允炆敲了敲地圖,道:“這是尚州,嗬嗬,仲景,你以為李芳遠北上想做什麽?”
“回陛下,”劉璟略作思考,笑道:“應該是想偷襲漢城,看來他看到了曆城侯故意留下的漏洞,隻可惜安平伯進展太快,把他嚇住了,如今他龜縮在東部山區,安平伯恐怕要頭疼了!”
“這倒不打緊,”朱允炆思考了一會兒,敲了敲地圖道:“不過為安全起見,漢城的力量還是要加強才好!”
“那陛下的意思是?”
“令熊海部進入漢城,震懾一些居心叵測之徒!”
“是,陛下!”
隨著朱允炆的敘述,旁邊的解縉筆走遊龍,將命令一一記下。
朱允炆站起身來,然後來回踱起了步子,見此情景,劉璟等人知道皇帝要下決心了,這是皇帝的習慣動作了,劉璟、解縉都非常熟悉了。
果然,朱允炆突然停住腳步,抬手道:“擬旨:”
“將樂浪府劃入朝鮮布政使司,布政使、都司、按察使人選不變,朝鮮布政使司內一切軍隊,統歸曆城侯指揮!”
“令張紞沒收叛亂分子的土地,同時廢除科田法,按照戶口數量重新分配土地給農民,若有反抗者,堅決鎮壓,絕不手軟!”
“對於尚在抵抗的叛軍,剝奪其所有土地,除非其幡然醒悟,並立功贖罪,才能保有土地。”
“戰後,清州、忠州、尚州、清州四州叛軍,除首惡誅除外,分為四部分,連同其家眷分別遷往往山東、遼東、綏遠和陝西甘肅一帶進行屯田。”
“朝鮮平定後,在朝鮮設立衛所,由盛庸、瞿能、楊榮統一規劃,需要注意一點,漢江平原和全羅平原都要分給我軍將士。”
“歸義軍許保所部,在水州設立衛所,分配土地,以嘉獎其忠心!”
說到這裏,朱允炆停了下來,略作思索,道:“大致就是這些,仲景有什麽要補充的嗎?”
“回陛下,臣記得前幾日您說過近衛軍複員的事情,不包含在這份聖旨裏麵嗎?”
“複員?”朱允炆仰頭看了看屋頂,擺了擺手:“解縉,你先擬旨吧,朕看過後,直接用印!”
“遵命,陛下!”
朱允炆回到座位上,轉頭道:“劉振,你派人去召集軍機處眾將,兵部尚書齊泰、吏部尚書侯泰一起來乾清宮議事!”
“是,陛下。”劉振領命,轉身出去傳令去了。
......
“陛下,這萬萬不可!”
與會人員聽完劉璟的描述後,老將郭英首先站出來反對:“近衛軍乃我大明精銳,自成立以來,久經沙場,屢建功勳,為我大明軍隊之中流砥柱,陛下為何要將其複員?須知兵難聚而易散,即使再行補充,但要形成如今的戰力,談何容易啊?”
“是啊,陛下,萬萬不可解散近衛軍啊!”
“萬萬不可啊!”
眾多軍方將領一聽說要將近衛第一軍、近衛第二軍複員,立刻就炸了窩,在他們看來,這無異於自斷羽翼,而在老將郭英、宋晟等人看來,近衛軍實屬難得的精銳。對於一生戎馬的老將軍而言,他們認為軍隊戰力衰退是自然規律,不可阻擋,所以對他們而言,精銳部隊最好要用到不能用為止,讓正當打之年的軍隊解散(在他們看來,複員就是解散。),他們實在無法接受。
而齊泰和侯泰也是麵麵相覷,齊泰不明白皇帝為什麽會這麽做?而侯泰則有點莫名其妙,這種事情和他有什麽關係?
見場麵越發混亂,朱允炆不由得皺了皺眉,然後劉振立刻高呼:“肅靜!”,乾清宮立刻安靜了下來。
“諸位,”朱允炆先笑了笑,看向郭英等人:“朕作為大明皇帝,絕對不會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蠢事,近衛軍複員,在朕看來,是天大的好事,隻有這樣,才能讓近衛軍戰力長盛不衰!”
“近衛第一軍組建已經有七年了,其間雖有補充,但是普遍年齡有些偏大,朕不忍心這些戰功卓著的將士們最終老死戰場,埋骨他鄉。他們都是大明最優秀的軍人,他們都為大明流過血,但是朕不能讓他們再流淚。他們還年輕,朕希望他們能夠回到家鄉,和父母妻兒在一起,能夠孝順父母、照顧妻兒,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
朱允炆說到這裏,語氣有些哽咽,他確實在動真感情,大明的軍人太苦了,一旦從軍,就是生生世世,父死子替,老死方歸,長此下去,不會再有人願意從軍,最後必然會出現無人從軍,外族入侵的慘劇。
而郭英、宋晟等人也低下頭去,他們的感觸最深,他們的眼前浮現了許多塵封的往事,昔日那些可愛的戰友、上司、下屬,大多已經不在人世,他們的父母、妻兒該如何生活?難道他們征戰一生,就是為了這個結果嗎?
但是,沒有兵也不行吧?
宋晟抹了抹眼淚,站起來道:“陛下仁慈之心,臣等感激涕零,但是曆朝曆代皆是如此,國家沒有強兵,江山必然動搖,所以臣等願意為陛下戰死沙場,死而後已,絕無二心,但是請陛下不要因為一時仁慈,涼了將士們的熱血啊!”
宋晟說的很委婉,但大家都聽出來他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啊,你仁慈,我們感激,但是作為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兵啊,如果都不當兵,你還能當皇帝嗎?
“宋老將軍,你先坐下,朕還沒有說完!”朱允炆抬了抬手,繼續道:“複員並不是解散,是有一定的規則的,不同級別的官兵有不同的服役年限,士兵複員,軍官不複員,而士兵的補充,也不僅僅在衛所中,普通百姓也可以從軍。”
這個?普通百姓也可以從軍?眾人麵麵相覷。
“具體的方式,朕有一個設想,兵部負責在全國建立三到五個新兵訓練基地,所有的新兵都需要經過訓練之後才能補充到近衛軍中,任何人不得擅自擴充軍隊,否則以謀反論處。”
“這幾年,朝廷在各地建立不少陸軍學校,盡量從陸軍學校裏麵招收新兵,軍官需要補充的話,盡量從陸軍大學和各地的陸軍學院補充。”
“這樣以來,新兵補充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兵員的質量也有一定的保證。”
“諸位卿家,朕的想法,是否可行啊?”
聽了朱允炆的描述,大家忽然發現,陛下原來早有準備,對這些事情都想過對策,一時間,他們也提不出什麽問題來。
隻有兵部尚書齊泰站起來,拱手道:“陛下,按照您的辦法,補充兵員並不難,但是這些兵員複員之後,該如何安置呢?這些士兵身體強壯,擅長各種殺人技巧,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很容易嘯聚山林,成為一方禍患啊!”
“齊卿家慮事周全啊,”朱允炆笑著讓其坐下:“對於這個問題,朕也思考過,這個分兩方麵考慮,對於普通士兵,他們本是衛所的軍士,朕會豁免其軍戶身份,改為民戶,按照其戰功,為其分配土地,至於具體地點,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可以在當地,也可以在異地。比如如今的山東,就可以安置一部分戰功卓著的士兵。”
“至於軍官,”說到這裏,朱允炆的神色突然變得嚴厲:“朕要改變高皇帝所定的皇權不下縣的局麵,這些軍官將按照不同級別擔任當地的村長、鄉長,甚至在縣衙、府衙任職,當然如果他們不願意的話,也可以給與補償款,讓其自謀生路。”
“這個,”這次輪到吏部尚書侯泰不幹了,他立刻站了起來,高聲道:“陛下,微臣以為此舉萬萬不可!”
“哦?是皇權不下縣,還是授予軍人官職?”
“兩者皆是,首先,皇權不下縣,並非始於本朝,高皇帝隻不過是將其強化而已,讓百姓可以扭送下鄉官員到京,由陛下處置,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開國以來,這種事情不過寥寥數起,根本遏製不住官員偷偷下鄉的問題,如今公然令官員下鄉,微臣以為不可;其次,微臣反對將軍官分配官府任職,將軍任職地方的現象,隻有國朝初期存在過一段時間,自洪武十五年高皇帝重開科舉之後,官員出身無外乎進士、監生,還有少部分舉人,而將軍大多粗鄙無文,如何能夠統領地方?加之其性格暴虐,一旦激起民亂,朝廷還得出兵平叛,耗費大批錢糧,豈不是得不償失?”
侯泰的話擲地有聲,毫不留情,但是讓朱允炆奇怪的是郭英等人並沒有反駁,其實他忘記了一個問題,在座的諸位將軍都是洪武屠刀下的幸存者,都是謹小慎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典型,這讓朱允炆有些惱火,難道這種事情還要朕去為你們爭取嗎?
不過事已至此,朱允炆也隻能負責到底:“侯尚書,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子。皇權不下縣,雖有優點,但也有弊端,縣官們坐在縣城裏安享太平,官員們對鄉下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直到亂民圍攻縣城才如夢方醒,這難道是好事情嗎?所以朕要改變這種情況,如果百姓能夠下情上達,官員及時處理,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當然,朕對複員軍人的任用,並不是讓他們主政一方,朕打算在各地設置一個專門的捕盜部門,叫警察部門,地方上隸屬於按察使,中央隸屬刑部,這個部門相對危險性高,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複員軍人做這個比較合適!除此之外,比如稅務、海關、各地的征稅關口,都可以任用複員軍人。”
“這樣應該沒什麽問題了吧!”
侯泰想了想,拱手道:“陛下聖明!”就退了下去,原因很簡單,隻要沒有擠占讀書人的份額就好,至於這些危險的事情,武人願意幹,豈不是更好?
“其他人呢?”
......
朱允炆采用的是後世的製度,所以可以指摘的地方並不多,經過簡單的討論後,就確定了主體思路,之後爭論的就是一些細節了,但這些細節往往非常重要,比如服役年限、補償標準、入職考核、獎懲製度等等,還包括新兵選拔、新兵培訓等等,最後因為補償標準的問題,還叫來戶部尚書鬱新、內務府總管大臣郭任一起討論,最後因為警察隸屬於刑部,又叫來刑部侍郎周新、胡子昭進行討論......
這些事情要搞清楚並非一日之功,所以朱允炆將相關人員變成一個小組,取名為《大明兵役法》起草小組,組長為武定侯郭英,考慮到武定侯年老體衰,特指定長興侯耿璿、魏國公徐輝祖、穎國公傅忠擔任其副手,協助其梳理文案,形成定稿。
後來根據討論結果,確定了大明軍人入役、服役和退役的製度,最後經朱允炆批準後,於建文七年年底公布天下,這樣標誌著大明的軍事製度進入了新的階段,當然這是這是後話了。
針對這次討論,朱允炆命令監察尚書宋晟、陸軍大學常務副校長傅忠製定相關條例,提高軍人的文化水平和業務素質,方便其順利退役,具體措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提高陸軍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水平,進而提高軍人的文化素質;另一部分則是入役之後的日常學習提升,這部分是監察使的工作,同時創造條件,讓優秀軍人進入軍校學習。
這些舉措,是朱允炆推進軍事改革的部分舉措,按照規劃,衛所製度會逐漸取消,但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另外讓退役軍人進入鄉村,也是朱允炆政治改革構想中的一部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