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的征程
字數:5651 加入書籤
建文七年八月,致遠侯府。
“芳果,你進來一下!”
“是,父親!”
李芳果答應一聲,然後朝下人揮了揮手,等他們都退出去,才關上門,然後轉過身,朝李成桂施禮:“父親,您老人家有何吩咐?”
李成桂輕輕拍了拍炕沿:“你到這邊來吧,這邊安靜一些!”
安靜?李芳果有些不解,但還是坐了過去,離父親隻有一尺之遙。
“他的後事處理的怎麽樣了?”
“已經再處理了,不過他是叛逆,所以......”
“這些你看著辦吧,”李成桂突然揮了揮手,阻止李芳果說下去,他輕輕偏頭,努力想讓眼眶中的淚珠待在原地,卻沒想到這個動作反而加速了眼淚的滑落,一滴、兩滴、三滴......淚水落在了衣服上。
“父親,你......”
“我沒事,我沒事,”李成桂輕輕擦拭了一下眼淚,然後搖了搖頭。
良久,等李成桂平靜下來,他抬頭看了看近在咫尺的兒子,道:“你覺得......皇帝是怎麽樣的人?”
“這個,”
李芳果愣了一下,不應該稱陛下嗎?但李芳果本身就是個忠厚人,不可能去指責父親,父親大半生的事業被一句話輕輕抹掉,從朝鮮的開國太祖成為忠心明皇,一心獻土的明臣,父親心裏的抵觸可想而知,但是父親偏偏又不敢澄清,隻能任事態發展。如今身處大明京師,這種私下裏的稱呼也許是父親僅存的驕傲了吧!
“陛下這個人,”李芳果猶豫了一會兒,低聲道:“陛下非常年輕,待人真誠和藹,是個有道明君!”
“嗯,”
李成桂轉臉望了望窗外,似乎腦海中在回想著什麽事情,過了好一會兒,李成桂才回頭道:“芳果,你想的太簡單了,皇帝確實大度,但那是一種姿態,如今我們李家的名聲在朝鮮肯定已經臭了,有的人會罵我狼子野心、出賣朝鮮;還有的人會罵芳遠不識時務,反抗明皇,百姓塗炭,死有餘辜。”
“但不管怎麽說,朝鮮完了,我們李家也完了!以後你要謹言慎行,一丁點別的心思都不要有,明白嗎?”
“兒子明白,在來的路上,父親已經說過了!”李芳果點點頭。
“當時為父還擔心皇帝兔死狗烹,但現在看來,隻要我們安分守己,還是可以求得平安的。”
“嗯,我明白!”
“嗬嗬,”李成桂低聲笑了笑,語氣驟然轉重:“芳果,為父有句話要告訴你,你要牢記於心,並且傳承下去。”
“是!”李芳果見父親說的鄭重,連忙起身,跪倒在地。
“我李成桂是大明的忠臣,驅除王氏,建國朝鮮都是為了一朝獻土,從無二心!”
“這個,”李芳果有些不解,這句話不是場麵話嗎?
看到兒子疑惑的眼神,李成桂眼中掠過一絲失望,但很快又隱藏起來,這樣的性格才能保住如今的李家啊,所以他沒有停頓,而是繼續說道:“這句話,不僅你要牢記,而且家裏所有人都要牢記,如果有人亂說話,立即杖斃,不得猶豫!”
“另外,我們這次來,隨身帶的文稿、書信、日記之類的全部燒掉,不要留下片紙片字!否則一旦流傳出去,我李家必然會有滅門之禍!”
“兒子明白,兒子一定做到!”李芳果見父親說的鄭重,連忙答應。
“孩子,你起來,”李成桂抬手,讓李芳果起來。
“你明白父親的用意了嗎?”
“不是很明白!”
“如今我們李家隻有在大明庇護下才能活下去,所以皇帝希望我們怎麽做,我們就一定要怎麽做,而且還要做的更多,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嗯......”
......
看李芳果確實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李成桂終於長出了一口氣。
但就在這個時候,窗外傳來了雷鳴般的歡呼聲:“怎麽回事?你出去看看!”
“是!”
時間不長,李芳果跑了回來:“父親,外麵是百姓在遊街,歡慶,歡慶......收複......朝......鮮!”
“哦,”李成桂臉上閃過一絲驚愕,但很快反應過來:“你派幾個人漢話比較流利的人去街上打聽一下,另外命令府裏人不許外出,明白嗎?”
“明白!父親還有什麽吩咐?”
“沒有了,你出去吧!”
......
除了致遠侯府,整個京師,乃至大明,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朱允炆下令大赦天下,並重賞有功之臣,在賞賜中,比較特殊的是內務府剛剛打造的金幣和銀幣,這些金幣、銀幣純度都為九成,製作精美,重量為一兩(一斤十六兩),銀幣的單位是“圓”,是用作流通貨幣的;而金幣則不同,屬於紀念幣性質,當然也可以兌換成銀幣,或者進行大宗交易。
鑄造銀幣,是朱允炆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的,在銀票的推廣過程中,朱允炆發現自己一步到位的金融思想過於超前了。經過幾年的發展,交通銀行的銀票發行已經停滯不前,大的商戶采用支票結算,不再使用大額銀票;而小的商戶則慢慢發現,用白銀直接結算也沒什麽,雖然不如紙幣方便,但是白銀比紙幣更加防磨損、防水、防火,可以減少許多損失;最後的原因則是對於偏遠地區,銀票的接收程度極差,當地人寧願使用碎銀子交易,也不願使用銀票。基於這些考慮,又參考了譚波和趙宇飛的意見,朱允炆決定走走回頭路,鑄造銀幣。
曆城侯盛庸俸祿增加五百石,伯爵世襲升為侯爵世襲,另賜金幣五千枚、銀幣五萬枚、山東良田五百畝、朝鮮良田五千畝。
安平伯瞿能俸祿增加三百石,子爵世襲升為伯爵世襲,另賜金幣兩千枚、銀幣一萬枚、朝鮮良田兩千畝。
楚智、莊得、張倫、曹玉書敕封子爵,世襲罔替,另賜金幣五百枚、銀幣兩千枚,朝鮮良田五百畝。
不僅將官有賞賜,每個士兵都得到了五個銀幣的賞賜,如果立有戰功,賞賜會酌情增加。
這些賞賜,總計耗去了金幣一萬兩千枚,銀幣一百二十餘萬枚。
經過太廟獻俘、祭拜孝陵、大赦天下、封賞功臣這些流程之後,朱允炆立刻召集軍機處、文淵閣官員到乾清宮議事,因為遇到了新的問題。
朝鮮剛剛平定,北平的郭躍、東北的常升、綏遠的宋瑄幾乎同時送來消息,瓦剌騎兵在北疆出現,其中開平、大寧、綏遠、大同、通遼等地附近瓦剌騎兵出現比較頻繁。
消息傳到京師,朱允炆立刻召集軍機處議事,綜合各方麵的情報,軍機處認為有三種可能:
一、額勒伯克出家的消息,激怒了蒙古人,他們想要報複,或者說想要將其迎回。
二、帖木兒已死,瓦剌人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一改之前與大明合作的態度,變得有些咄咄逼人。
三、據未經確實的消息,北元末代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地保奴回到了草原,而且已經被立為大汗,這大大激發了蒙古人的士氣,讓他們有些忘乎所以,想要鬧些事情。
當然,軍機處認為瓦剌短期內不會南下,最有可能是八月以後秋高馬肥的時節,這也是蒙古人最喜歡的作戰時間,所以軍機處建議向北疆增兵,防禦瓦剌襲擊。
雖然朱允炆不太認同軍機處的判斷,但為謹慎起見,還是同意增援。
另外,為防止平定朝鮮期間,倭人出來搗亂,朱允炆將最精銳的兩支艦隊——皇家海軍第一、第二艦隊分別派到了九州和四國島附近,意圖封鎖倭國,但事實證明,純屬想象。
第一艦隊指揮使譚耀武、第二艦隊指揮官童海龍已經拚盡全力,每日都出海巡航,甚至炮擊沿海海港、漁村、船廠,雖有成效,但並不能阻止倭人出海。
比如,倭國對朝鮮的支援一直沒有中斷,雖然後期第一艦隊抓住了倭國指揮官大島正二,勸降大島後,令其偷襲慶州,立下大功,但是大島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路線、目標是確定的,所以總有失手的時候,但是其他以劫掠為目標的倭寇,就沒那麽容易對付了。
茫茫大海上,靠風帆為動力的兩隻艦隊,雖然火力強大,速度也比較快,但對於零散的倭寇,隻不過是高射炮打蚊子,白費力氣,所以在朝鮮平定後,倭寇的滋擾反而變得愈演愈烈起來,由於海上遍布來往的商船,所以倭寇不再冒險攻擊內地,而是轉向了劫掠商船,這讓大明海商遭受了慘重損失,朱允炆雖然下令海軍出海巡航,但是仍然不斷有船隻被劫掠、船員商人被殺害的消息傳來。
如今的倭寇和以前大不一樣,以前是殺人、劫財、強奸,或者擄掠海商為奴隸,但現在他們喜歡將財物燒掉、將人斷手斷腳、挖眼削鼻,然後將殘廢的明人扔到海裏,讓其自生自滅。不僅如此,他們還喜歡將人拋入海中,吸引海商來救援,然後趁機劫掠,這樣一來,海商就不敢解救自己的同胞,隻能看著他們無助的死去......
這樣一來,敢於出海的都是大型海商,他們人多勢眾,不怕倭寇;而小型海商則根本不敢出海,這不僅造成了沿海百姓的恐慌和生活困難,還造成了海關收入銳減。
因為海關的收入不是小數目,所以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極大關注,討論之後,朝臣迅速形成兩派,一派主張立即攻倭,徹底絕滅倭寇;另一派則主張與倭國議和,令其剿滅倭寇。當然不敢那一派,都要求海軍出海護航,保障上路安全。
但是這兩條路,朱允炆都無法接受,議和是不可能的,但立即攻倭也不可能,朝鮮剛剛平定,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百姓遷徙問題、衛所圈地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落實,攻倭不現實。
那該怎麽辦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