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倭戰略
字數:4498 加入書籤
對於建文七年的大明來說,形勢並非大好。
正如戶部尚書鬱新所指出的那樣,平定朝鮮讓大明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朝鮮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自給自足,而這兩年,大明為了朝鮮而增加的額外支出,不少於兩百萬兩,或者說不少於糧食一百萬石,而這還是在不發生任何叛亂的情況下。
而對於軍方來說,也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平定朝鮮征調了山東、河北、遼東、吉林的精銳部隊,十餘萬軍隊從此在朝鮮紮根,設立衛所,雖然促進了朝鮮的穩定,但客觀上卻造成了山東、遼東、河北軍力的空虛,這也是聞聽瓦剌可能南下,軍機處立刻要求增兵的主要原因。
幸虧帖木兒確實死了,西北的威脅已經消失,所以朱允炆發布聖旨,令西北的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調兵北上支援山西,山西則調兵增援河北和東北,而從河南、京師出發去山東平叛的軍隊則大部留在山東,但這樣一來,京師的軍隊數量則出現了下降,不得不從附近省份征調一部分軍隊,以防不測。
凡此種種,錢糧如同水一般的花了出去,戶部、總監察部、總軍需部等部門紛紛叫苦。
所以無論是軍方,還是文官政府,都對進一步攻打倭國,有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
當然,沒有人敢公開反對征伐倭國,倭國確實犯下大罪,第一是刺殺皇帝,這是不可赦之罪;第二則是公開劫掠大明商船,有逼宮威脅之嫌,對於這種威脅,大明是不可能接受的。
當然,極力主張攻伐倭國的也不是沒有,那就是海軍。
洪武時期,海軍被稱為水師,是一隻依附於沿海衛所,主要職責為運輸糧食和打擊倭寇的防衛型力量。
在度過了最危險的燕王之亂後,朱允炆將水師改名為海軍,組建了遼東、山東、福建、浙江以及南洋等艦隊,明確各艦隊的職責,那就是保證大明百姓在海洋上的安全,消滅一些威脅大明百姓的力量,比如倭寇、海盜以及小國家的襲擾等等。
而新組建的皇家第一艦隊和皇家第二艦隊,更是海軍的驕傲,他們被冠以“皇家”之名,這讓新一代的海軍將領們激動不已,他們認為這是皇帝對他們忠心和戰力的褒獎。
在平定朝鮮的戰爭中,海軍確實沒有辜負皇帝朱允炆的期望。
在江華灣海戰中,海軍摧毀了漢江水師,讓漢城赤裸裸的暴露在海軍的艦炮之下,這一勝利迫使李芳遠放棄了平壤以北的土地,讓大明在朝鮮半島擁有了立足點。
在濟州島海戰中,皇家第一艦隊摧毀了朝鮮和倭國的聯合水師,朝鮮西海岸自此對大明不再設防,為明軍占領全羅道,逼迫李芳遠龜縮慶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奇襲慶州,海軍也立下殊勳,功不可沒。
但是,在節節勝利的輝煌之下,海軍卻一直受到詬病,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耗資巨大。
按照陸軍的說法,養活一個騎兵,相當於養活五個步兵,這是在大明軍中,騎兵數量一直上不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和海軍相比,這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即使不算船隻的建造成本,隻計算水兵的培養成本、維持費用,一個水兵就至少相當於七八個步兵。
另外,海軍的艦炮雖然威力巨大,但每次海戰後統計損失時,兵部、戶部、總裝備部的官員都要心痛不已,這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這些海軍的混蛋,怎麽一點都不知道節儉啊!
在統計平定朝鮮的報表中,海軍的消耗不僅不比陸軍少,甚至還要多上許多,所以在朝鮮平定後,出現裁減海軍,增加陸軍的火器比例的呼聲,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這種奇談怪論,朱允炆當然不會同意,但他還是下令給海軍部門,要求他們節省一下資源,這樣既能減少其他部門的埋怨,也能緩解一下皇帝這邊的壓力。這讓海軍都督府的宣信、朱信等人,深感無奈,他們覺得自己很冤枉,海軍打仗自有其特點,不能和陸軍等同好不好?
為此海軍都督府的各個巨頭,如宣信、朱信、張榮等人專門開會研究,如何解決這個困局,為此他們考慮了各種方案,諸如降低火炮數量、減少海軍艦隻數量、降低火炮威力等等想法,剛被提出來就被否決,如果海軍打算這麽做,就沒有必要開會討論了。
最後,還是一個叫焦四維的海軍參謀的提議,讓眾人感覺眼前一亮:“陛下曾經說過,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所以我們海軍的發展應從這兩方麵著手,目前來說,海上的威脅是倭寇,他們眼中的威脅了我大明的海上商路;而財富的來源同樣是倭國,其白銀儲量甚至在我大明之上,這樣的國家,難道不是我們海軍最理想的目標嗎?”
“所以,下官以為,我海軍應該極力促成攻倭,隻要此事成功,那麽對我海軍的攻殲就會全部消失,甚至我海軍還會迎來一個大發展!”
焦四維的話,讓宣信等人眼前一亮,經過激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推動攻倭是海軍的唯一出路,這不僅可以解海軍的燃眉之急,還可以增強海軍在大明軍方的影響力,假以時日,與陸軍分庭抗辭,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次會議對大明海軍的影響極其深遠,而焦四維也因為這件事情進入海軍高層的視野,從此青雲直上。
為了這個目的,整個海軍都督府全部被宣信發動起來,都督府上層積極與陸軍、兵部、戶部交涉,希望得到對方的支持;海軍參謀部則派出專人收集倭國地理、駐軍甚至倭寇戰力等方麵的信息,在此基礎上製定攻倭戰略;另外還有人跑到工學院、龍江船廠等地,希望獲取技術上的支持,希望能夠最大規模的避免海風的影響,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對於海軍都督府的動靜,朱允炆是洞若觀火,但他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推波助瀾,而是命令調查司密切注意其動向,防止有串聯反叛的行為。
如今的朱允炆,和當初重生時已經完全不同,經曆過多次叛亂的他,越來越佩服自己的爺爺——洪武皇帝朱元璋,所以他最近看的最多的書,就是朱元璋撰寫的《皇明祖訓》,對其中的首章,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也感覺到做皇帝不易,洪武大帝尚且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何況自己這個中人之姿呢?
......
受製於權限和資源,海軍都督府的方案其實是存在許多問題的,對於這一點,無論是宣信,還是朱允炆都心知肚明,但朱允炆並沒有說出來,而是令其在禦前軍事會議上,進行討論。
宣信的方案分作兩部分,大致內容如下:
一、加強商船的護衛武力,目前的商船護衛,無論是能力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都不是倭寇的對手,針對這個問題,宣信建議了三個方案:加強海軍巡航,甚至有償護送商船;加強商船護衛的訓練,配備優良的武器;最後則是將海軍淘汰的戰艦賣給商人,增強其護衛力量。
二、攻倭時間預期在明年春天,同時攻擊倭國的九州、四國和本島,其中九州是主攻,而四國和本島是佯攻,海軍方麵出動皇家第一、第二和遼東、山東四個艦隊,足以保證海上行軍安全;而作戰兵力,據宣信估計,至少需要十萬人。
對於作戰時間,宣信是這麽解釋的,首先,建文七年攻倭不現實,冬季很快就會來臨;其次,春季攻倭,可以影響倭國的農耕,渙散其戰鬥力。
針對倭寇問題,眾人討論之後,傾向於增強商船護衛的做法,至於武裝護衛和賣退役軍艦,眾人拒絕考慮;不僅如此,眾人還對護衛持有的兵器,加有嚴格的限製,首先火器是不可以有的,可以配備弓箭、弩箭等等,但要嚴格監控,甚至有人建議派人到商船上監督武器的使用,但考慮到商船眾多,這一條不太現實,最後眾人決定,在商船入港時,嚴格檢查武器耗損情況,避免流入不法之徒手中。
第一個問題容易解決,但第二個問題就有些麻煩了,歸根結底,還是兵員、錢糧的問題,兵部、軍機處統一了口徑,在朝鮮大量駐軍、北疆瓦剌隨時可能南下的情況下,再調動大軍攻倭,有一定的困難;相對於軍方的委婉,戶部尚書鬱新則直截了當的說,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法打。
一時間大家麵麵相覷,會議陷入了僵局。
眾人不由得將目光轉向了皇帝,希望他能一錘子定音。
麵對眾人期待的目光,朱允炆微微一笑,道:“朕以為,這件事情容易解決。”
“調諸王護衛以補軍力不足,發行戰爭債券以補錢糧不足。”
“陛下,不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