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反對

字數:4168   加入書籤

A+A-




    有人反對,朱允炆絲毫沒有感到意外。

    眾人聞聲看去,原來是兵部尚書齊泰和戶部尚書鬱新。

    齊泰和鬱新對望一眼,用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後鬱新退下,齊泰出列。

    “陛下,調動諸王護衛萬萬不可!”

    “齊愛卿,別著急,慢慢說!”

    對於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朱允炆一直都是非常優容的,雖然他們已經逐漸淡出決策圈子,方孝孺更是專心搞起了教育,但是,朱允炆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忠貞。

    已經知天命的齊泰,緩步走出隊列,輕輕扶了扶帽子,躬身施禮,道:“陛下,微臣以為絕對不可再讓諸王典兵,否則一旦有變,必然會禍起蕭牆,再起戰火,大明江山危矣。”

    “昔日先帝優待諸王,諸王遂得以擁強兵、幹涉文武吏事。先帝在時,他們尚算恭順,但先帝一去,諸王分居要害,各擁強兵,幾可與朝廷分庭抗辭,燕逆一反,二十萬北軍南下,天下震動,社稷江山幾乎不保。”

    “幸賴陛下英明神武,大明祖宗神靈庇佑,叛亂被迅速平定,但時至今日,戰爭創傷依然沒有平複,河北百姓依然深受昔日戰亂之苦。”

    “自年初的楚王之亂後,國內再無強藩,要害之地、精兵之所盡在朝廷掌控,微臣以為陛下持之,後世法之,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區區倭國,不過苔蘚之疾,不值得修改國策。”

    “倭寇雖然泛濫,但隻要海軍加緊巡邏,加強商船護衛,倭寇遲早會死絕;至於倭國,雖然其罪不可赦,但也不必急於一時,且等待兩年,待朝鮮、東北穩定,陛下再起大軍,征伐倭國,才是萬全之策。”

    “如今陛下春秋正盛,為何不能等待一兩年?微臣實在是不能理解。”

    “如果今日陛下,再次啟用藩王,那麽以先帝和陛下之英武,後世之君必不敢改弦易轍,藩王典兵恐將會成為永製,長此以往,必成尾大不掉之勢,微臣擔心,昔日八王之亂的慘劇將會在大明上演啊!”

    “陛下,陛下,請陛下一定要三思啊!”

    說到這裏,齊泰跪倒在地,語聲含泣,磕頭見血......

    隨著齊泰的跪下,鬱新立刻出列,高聲道:“請陛下三思!”

    “請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親王萬萬不可典兵啊!”

    ......

    眾人紛紛跪倒,最後竟無一人站立。

    這一切,讓朱允炆感到萬分震驚,他沒有想到眾人會這麽反對親王典兵,他自信還是可以控製得住這些藩王的,但是齊泰等人的看法則完全不同,他們懷有傳統的讀書人的想法,自覺是曆史的創造者,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希望被後世法之,他們不僅有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還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理想。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朱允炆受後世的影響頗深。在後世,家族傳承已經是一個笑話,大部分人隻考慮自己,少部分會考慮一下兒女,至於考慮到孫子一輩,那已經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所以朱允炆考慮問題更多的是從自身考慮,他要在曆史上留下美名,他要讓大明百姓對其感恩戴德,他要讓大明百姓縱橫七海、稱霸地球,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對這種政策的延續性和危害性,朱允炆考慮的很少,甚至有時候會完全忽略。

    朱允炆想了一會兒,抿了抿嘴唇,抬手道:“諸位愛卿請起!”

    “請陛下收回成命!”

    “請陛下收回成命!”

    聽著此起彼伏的請命聲,朱允炆心中湧上來一股怒火,不過他努力將其壓下去,沉聲道:“諸位愛卿,此事容後再議,朕會妥善考慮此事。”

    見皇帝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齊泰等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後齊聲道:“謝陛下!”然後站起身來,分列兩旁。

    “嗯,”朱允炆輕輕鬆了一口氣,自他登基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重臣集體反對這種事情。

    “鬱老卿家,你有何話說?”

    “陛下,”鬱新微微咳嗽一聲,出列道:“如今朝廷財政緊張,海關、稅部改革、攤丁入畝都在推行之中,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和上述相比,攻倭並非急務,就如齊尚書所言,倭寇襲擾大明商船,並非不可解,隻要海軍加強巡邏,為商船提供弓弩等武器,倭寇的危害必然會減小,倭寇也是人,他也會畏懼死亡,隻要我大明持之以恒,倭寇必然會逐漸減少,而最後受不了的一定是倭國,所以老臣以為發行戰爭債券,向商人借貸,完全沒有必要。”

    “我華夏治國,都是量入為出,為了戰爭而借貸,打勝了還好,一旦打敗了怎麽辦?朝廷無力償債,隻有對百姓加稅,那百姓再受不了怎麽辦?”

    “況且我大明立國才三十七年,就向商人借貸,傳揚出去,百姓會怎麽看?番邦屬國會怎麽看?一旦他們對朝廷失去敬畏,老臣擔心一旦生亂,將不可收拾!”

    “老臣以為,陛下當效法先帝,昔日倭國勾結胡惟庸,意圖刺駕,先帝雖然大怒,卻並沒有出兵征伐,反而將其列為不征之國,陛下繼承先帝祖業,不僅要繼承先帝的雄才大略,還應繼承先帝的謹慎、隱忍才是!”

    “當然老臣並不是認為倭國不可征伐,而是希望能夠延後一兩年,這樣豈不是更好?”

    說實話,鬱新說完之後,朱允炆竟然無言以對。

    雖然朱允炆可以說,鬱新你是老古董了,後世都是這麽幹的,沒什麽關係的,但是鬱新已經是這個時代頂尖的財政金融人才了,如果他都不能接受,其他人更可想而知了。

    當然借錢也並不是沒有後患的,後世的德川幕府,不就有“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諸侯皆驚!”的傳聞嗎?

    想了半天,朱允炆也沒有想到什麽好辦法來反駁鬱新和齊泰的言論。

    平心而論,如果今天沒有齊泰和鬱新到場,攻倭恐怕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齊泰的話,除了他之外,沒有人敢說;同樣,鬱新的話也是如此。

    齊泰,作為皇帝朱允炆的老牌心腹,才敢說出一些出格的話;而鬱新,已經位極人臣,加之年過花甲,體弱多病,是隨時都準備乞骸骨的人,更是無所顧忌。

    對於這兩個人,朱允炆都說不出太重的話,因為他知道,他們是沒什麽私心的。

    朱允炆掃視了一下在場眾人,他的目光在參謀尚書郭英、參謀侍郎徐輝祖、監察尚書宋晟、軍需尚書吳高、曆城侯盛庸、海軍都督宣信、吏部尚書侯泰、內務府總管大臣郭任等人的臉上一一掠過,眾人有的低頭,有的對視,但沒有人說話。

    良久,朱允炆歎了口氣,無奈的揮了揮手:“今天議事就到這裏吧!朕要好好想一下,你們都退下吧!”

    “是,陛下!”

    ......

    眾人心情沉重的起身離開,都沒有心思說話。

    當眾人到了午門,互相寒暄告別時,從後麵跑過來一個太監,高聲道:“陛下有旨,曆城侯盛庸、海軍都督宣信、兵部尚書齊泰、戶部尚書鬱新立刻到乾清宮見駕,不得延誤!”

    “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