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幕府的由來與困境(一)

字數:4883   加入書籤

A+A-




    “閣下,真是太好了!”

    澀川滿賴跪在足利義滿麵前,神情激動的說道。

    “這件事情還處於保密階段,你心裏有數就可以了,明白了嗎?”

    “明白,閣下!”

    “好,你去吧!”足利義滿揮了揮手。

    澀川滿賴站起身來,轉身出門去了。

    ......

    “閣下,澀川離開這裏後,直接回家去了!”

    “哦,”足利義滿眯了眯眼睛,思索了一會兒道:“他在家裏做什麽?”

    “吃午飯,喝了點酒,下午一直待在書房裏,晚飯也是在書房吃的,應該是在處理公務吧。”

    “嗯,那他見過什麽人嗎?”

    “沒有!”

    “那麽他的情緒是否有異常?”

    “異常?”

    伏在地上的黑衣人思考了一會兒道:“從閣下這裏出來的時候,他看起來挺興奮的,不過很快就平和下來了。”

    “哦,你下去吧,最近一段時間派人盯著澀川,有異常情況立刻來報!”

    “是!”

    望著黑衣人的背影,足利義滿輕輕歎了一口氣,心中的不安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嚴重了。

    黑衣人是義滿組建的密諜組織——“櫻花”的一員,這個組織雖由來已久,但因為細川賴之、斯波義將等人的強烈反對,所以很少啟用,隻不過如今的義滿,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

    不同於年少輕狂的足利義持,足利義滿深深知道室町幕府的弱點,他本想在有生之年擬補這個弱點,但是現在看來,希望不大了。

    即使能夠擊退明國,室町幕府也必將瀕臨崩潰,這是幕府製度的先天缺陷,無法改變。

    在另一個時空,幕府統治在倭國持續了接近七百年,前後經曆三個幕府,分別是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

    其中鐮倉幕府持續了148年,室町幕府持續了237年,德川幕府持續了264年,但是鐮倉幕府是因為抵抗元軍入侵而造成的經濟崩潰,才逐漸瓦解的;德川幕府是西方列強入侵東亞的大變局下,不得不還政天皇,否則它應該還能持續更長的時間。

    隻有室町幕府,弱小而不穩定。

    幕府建立後,經曆了六十多年的戰爭,到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才統一倭國;四代將軍足利義持掌權期間,幕府尚算穩定,足利義持掌權十五年後,讓位於其子足利義量,但義量身體欠佳,早於義持死去,之後將軍之位空懸;義持死後,其弟六代將軍足利義教繼位將軍,足利義教意圖恢複將軍獨裁統治,樹立將軍權威,卻被赤鬆滿佑刺殺,這一天,距離足利義滿統一日本,隻有四十九年,而足利義教,是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兒子,四代將軍足利義持的弟弟。

    又過了大約五十年,細川政元發動了“明應之變”,廢黜了十代將軍足利義材,擁立足利義澄為第十一代將軍,至此,室町幕府的將軍完全成為傀儡。

    又過了一百多年,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驅逐,室町幕府正式結束。

    室町幕府的最後百餘年,再加上德川幕府成立前的一段時間,被成為倭國的“戰國時代”。

    在曆史上,幕府被稱為“武家政權”,以區別於之前的公家政權,即貴族公卿政權。

    而所有的變化,都來源於昔日與大唐王朝的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後,倭軍慘敗,因為懼怕唐軍入侵,倭國在九州北部修建海堤,防止唐軍登陸。

    但令倭人沒有想到的是,唐軍並沒有在朝鮮占住腳跟,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征服倭國,兩國的關係立刻轉暖,繼而,倭國向大唐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大化改新”。

    從曆史上看,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與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無論是改革背景,還是對倭國的影響,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化改新”之前,天皇同樣是傀儡,朝政被權臣蘇我氏控製,蘇我氏被消滅後,孝德天皇繼位,開始推行改新。

    “大化改新”的目的是廢除權臣豪族對政權的壟斷控製,實行華夏模式的皇帝獨裁體製。

    在具體製度上,“大化改新”參考了隋唐的均田製,推行“班田授田法”,實行土地公有製;稅賦上參考租庸調製;兵製上采取府兵製,實行兵農合一的製度。

    總體上來看,“大化改新”和唐朝初期的製度基本類似。

    唐朝的這些製度持續了不到一百年就崩潰了,但倭國的這一套製度卻延續了五百多年。這就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唐朝已經滅亡了,但是唐朝的這一套製度,卻在倭國繼續頑強的生存著。

    均田製起源於北魏,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最後於唐玄宗天寶中葉崩壞。

    華夏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接受漢人李安世之建議,將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這就是均田製的開始。

    但是均田製本身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無主荒地”,隨著時間發展,“無主”荒地逐年減少,一部分原因是豪族地主的侵占——土地兼並,一部分是土地分配後無法回收(按照規定死後土地將收歸國有,再次分配,但實際中卻很難執行,久而久之就廢棄了)。

    在華夏,“無主荒地”的消失,造成了均田製的解體,依附其上的租庸調製和府兵製隨著崩壞,代之而起的是兩稅法和募兵製。

    同樣,均田製的這種弊端在倭國也逐漸顯現出來,但與華夏不同,倭國四麵環海,隻有內亂,外來威脅少之又少,國家不需要強兵,所以均田製雖然崩壞,但影響不大,隨之而來的兵製崩壞,影響似乎也不大,倭國皇室就這麽醉生夢死的生活了五百多年。

    但是,隨著百姓負擔的加重,一種新的避稅方式出現了,那就是“投充”,一些倭國人居安思危,將自己的土地“投充”的京都的貴族權臣門下,用較輕的田租取代了繁重的稅收。

    這樣做的結果是,倭國皇室愈發的衰弱,因為它既沒有土地,也沒有士兵;而貴族則空前腐朽墮落起來,因為他們什麽都不用做,就有一批莊園主自動“投充”過來,送上大筆大筆的田租。

    這種現象和另一個時空華夏明朝後期的情況比較類似,隻不過華夏那邊,迎來了滿族的入侵;而倭國這裏,隨之而來的是武士階層的崛起。

    武士,本質上是地方莊園的壯丁,因為國家武備崩壞,強盜橫行,所以莊園主們挑選精壯,組成小型的護衛軍隊,防止強盜劫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叫“武士”的階層。

    為了更好的控製武士,莊園主們為武士灌輸忠誠、名譽、仁、義、勇、禮等觀念,鼓勵其忠於主家,可以為了主家“毫不留念的死、毫不猶豫的死、毫不顧忌的死”。

    為了獲得貴族的庇護,為了獲得自己土地的所有權,武士們舍生忘死,奮不顧身。但是時間長了,武士們逐漸不滿起來。對貴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武士們也逐漸從羨慕、向往轉向鄙視、厭棄。

    但是也許是深受華夏傳統道德影響的緣故,武士們並沒有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而是產生了“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樸素思想,他們希望在朝廷中有自己的代表,為了自己的代表能夠掌權,他們同樣可以奮不顧身,舍生忘死。

    第一個在朝廷中掌權的武士家族,是平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平清盛,他在世的時候,平氏達到了全盛,平清盛本人做到太政大臣,位極人臣,然後他與皇室結親,廢立天皇,誅殺反對大臣,其家族壟斷了朝廷所有重要職位,鼎盛時期,處於其直接控製之下的封國占全國一半以上。

    當然平氏能做到這一步,也與其血統有關,他們本是皇族後裔,後被賜姓“平”而降為臣子。同樣,與其相爭的源氏,血統一般無二,同樣是從皇族雲端降下來的高貴血脈。

    平家雖然是武士出身,掌權後卻迅速貴族化,這讓支持他們的武士大失所望,這些武士很快匯集到源賴朝的身邊來反抗平氏。

    很快,源賴朝在其嶽家北條氏、兄弟源義經、源範朝的幫助下,建立了鐮倉幕府。

    此刻的源賴朝,並沒有推翻天皇的想法,當然也沒有推翻天皇的實力,其麾下的武士並不想成為京都的貴族,他們隻想擁有自己土地的所有權,隻要不再讓貴族奪走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他們沒有更高的要求。

    為此,鐮倉幕府從皇室獲得了任命所有封國守護以及在各地莊園、公領任命“地頭”的權力,這樣鐮倉幕府實際上控製了全國,而武士們的要求也達到了,那就是不再受貴族的盤剝,成為了自己土地的主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