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安南風起(二)

字數:4681   加入書籤

A+A-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禦前會議形成了文官先說,武將後言的模式,今天也是如此,所以在黃子澄、齊泰發言時,徐輝祖、宋晟等人都隻是靜靜聽著,思索著,互相用目光示意著。

    當然,這也是朱允炆有意為之:該不該打不是武將該考慮的事情,怎麽打贏才是武將的本職工作。

    練子寧對軍略不熟悉,他所能說的都讓黃子澄說了,所以此刻隻能閉口不言。

    最後,還是卓敬站了起來,拱手道:“陛下,臣以為黃大人和齊大人所言甚是,對於安南的挑釁,我朝必須作出回應,將陳天平送回安南即位。”

    “對於這一點,臣以為不存在問題。”

    “但是,陳天平入安南必然會引發與安南的戰爭,原因很簡單,胡氏與陳氏已經不可並立,不是陳天平滅亡胡氏,就是胡氏剿滅陳天平,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可能。”

    “所以微臣以為我大明必須做好與安南開戰,徹底剿滅胡氏叛軍的準備,但需要的糧草、兵員都不在少數,因為安南並不容易對付。”

    “安南本是華夏故土,昔日秦始皇平定嶺南,置桂林、象郡,象郡轄區為兩廣西部及安南全境,之後的兩漢至唐,均為華夏領土,無可爭議。”

    “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天福二年,安南本地貴族吳權發動叛亂,自立為節度使,當時的南漢國發兵征討,在白藤江慘敗,之後南漢國無力再次征討,吳權遂於兩年之後自立於華夏之外。”

    “之後的兩宋、蒙元均無力收複安南,安南自立迄今已有四百餘年。”

    “兩宋並沒有征伐南漢的能力,蒙元前後共征伐了三次,隻有第一次成功,但隻獲得了安南表麵上的臣服,其餘兩次都失敗了。”

    “蒙元第一次征伐安南,發生在蒙元憲宗七年,當時蒙元采取對南宋采取大迂回策略,攻滅雲南大理,從南方威脅南宋。”

    “雲南與安南近在咫尺,統兵大將兀良哈台遂勒令安南臣服。”

    “當時安南正處於李氏衰弱,陳氏興起之時,國王陳日煚拒絕臣服,兀良哈台遂引兵沿紅河南下,大破安南軍,安南恐懼,遂臣服蒙元。”

    “但是安南隻是表麵的臣服,陳氏對蒙元要求其入朝、遣子為質、設立達魯花赤、征調軍糧等等要求全部采取婉拒,采取拖延戰略,導致元世祖震怒。”

    “在至元二十一年,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兩次派遣其子脫歡征服安南,均遭慘敗。”

    “根據蒙元兩次征討安南的過程來看,安南擁兵不下於三十萬,蒙元後兩次征伐,每次兵力都在十萬以上,卻均遭慘敗。”

    “如今我大明國力雖強於蒙元,但也不可小覷安南,另外安南天氣炎熱潮濕,瘧病叢生,昔日蒙元的大軍因此而產生大量傷亡減員,所以不可不慎。”

    隨著卓敬的話,眾人陷入了沉思,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由得將目光轉向了皇帝朱允炆。

    聽到卓敬的分析,朱允炆心中讚歎,這個卓敬對軍略確實比較擅長,雖然有紙上談兵之嫌,但對於一個文官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朱允炆想了一下,抬手對練子寧道:“練愛卿,你有何高見啊?”

    “回陛下,臣很讚同諸位大人的意見,護送陳天平勢在必行,但必須謹慎行之。”

    “嗯,如此甚好,”朱允炆滿意的點點頭,轉頭看向軍機處的幾位重臣,道:“朕也認為必須護送陳天平進入安南,但此事非同小可,軍機處的諸位將軍,對此有何看法啊?”

    徐輝祖、宋晟、吳高等人對視一眼,最後由本月輪值的宋晟站起來發言:“陛下,自陳天平身份確認後,軍機處就下令軍情局收集各種情報,繼而進行兵棋推演,對未來的戰爭進行了預估。”

    “剛才卓大人說過,蒙元兩次攻伐安南,出動兵力都在十五萬以上,所以軍機處預估,要打敗胡漢蒼,送回陳天平,我軍的兵力至少在二十萬以上。”

    “自陛下登基以來,我大明在北方大肆拓展,戰果輝煌,我大明先後組建了綏遠都司、熱河都司、吉林都司、黑龍江都司、朝鮮都司和海東都司,而海東都司轄地,即倭島,仍在處於激戰之中。”

    “這些地區的兵力總計在五十萬上下,且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調動,否則這些地區很可能得而複失,未來恢複將非常困難。”

    “另外即使征倭軍盛總指揮能夠按照預期,本年底結束戰爭,征倭軍大部短期內也無法調動。”

    “再者,考慮到安南的氣候,我軍可以調動的兵力隻能是內地都司以及京師駐紮的親軍和近衛軍,但從這些地方抽調二十萬人征伐安南,並非易事,且也沒有必勝把握。”

    “另外,西北的瓦剌並沒有按照預期進攻帖木兒汗國,導致先期進攻的察合台汗國損失很大,已經向甘肅都司張輔求援,張輔聞訊後飛報軍機處,同時派使者打探瓦剌情況,但目前尚無結果。”

    “所以末將有一個擔心,瓦剌很可能與黃金家族合流,再次東進,那麽首當其衝的就是熱河的承德和吉林的通遼兩城,尤其是通遼城。”

    “通遼城孤處塞外,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但給養補充極其困難,而連接四平和通遼的鐵路尚未完全貫通,所以通遼城駐軍隻有八千人,其中騎軍五千,步軍三千,城中糧草也隻夠堅持三月。”

    “通遼城乃我必守之地,也是蒙古必爭之地,而東北、熱河、河北等地軍力有餘,而糧秣不足,一旦開戰,朝廷勢必向東北、河北調運糧草。”

    “如果屆時我軍在安南陷入苦戰,那麽加上征倭軍以及北方的給養補充,我朝需要同時滿足六十萬大軍征戰,負擔有些重。”

    “綜上所述,末將以為,大規模出兵安南困難重重,很容易陷入進退兩難之地,甚至損兵折將!”

    “末將言盡於此,墾請陛下聖裁!”

    如果說卓敬的話,讓大家意識到征討安南並不容易,那麽宋晟的話,就相當於說明大規模征討安南根本不可能,而這,顯然與陛下一直以來的作風相違背,所以大家不約而同的屏住呼吸,心驚膽戰的偷眼看向朱允炆的臉色。

    朱允炆臉色有些陰沉,他幾次想打斷宋晟的話,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他知道宋晟的忠心,而且他說的確實有道理。

    安南再重要,也沒有倭國和蒙古重要。

    前者是讓大明獲得直麵大洋的機會,避免陷入後世的島鏈封鎖局麵;而後者則是大明的生死大敵,無論怎麽重視都不過分。

    換句話說,在安南戰敗,認輸退出就可以了,安南是不敢反攻的;而蒙古則不然,一旦戰敗,大明將不得不退守長城,北疆形勢將驟然惡化,東北、朝鮮必然出現反複,搞不好,建文朝以來新拓土地將不得不放棄大半,這種風險,朱允炆冒不起。

    良久,朱允炆才問道:“宋晟,瓦剌東進之事,是否有準確情報?”

    “目前還沒有!”

    “那你憑什麽這麽判斷?”

    宋晟沉思了一會兒,拱手道:“陛下,自瓦剌西歸後,為孤立黃金家族,我朝派使者與之接觸,誘其西進,與察合台汗國共滅帖木兒汗國,平分其疆土,為此我朝答應為這兩家各補充盔甲兩萬副、戰刀兩萬把,另外還答應為其提供一定數量的火器。”

    “察合台汗國接收了第一期的五千副鎧甲和戰刀後,按約出兵;瓦剌部接收了同樣數量的武器後,卻沒有在按約出兵,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其用心。”

    “另外據軍情局的情報,瓦剌繼任首領額色庫非常寵愛其新納的妃子——薩木爾,薩木爾是蒙古前大汗額勒伯克的女兒,所以額色庫實際上是黃金家族的女婿,所以不排除額色庫東進支持黃金家族的可能。”

    “難道僅僅因為這個薩木爾,額色庫不惜與我大明為敵?”

    朱允炆搖了搖頭,有些不願相信。

    宋晟猶豫了一下,道:“或許額色庫仍在觀望之中,不願意放棄草原西進,希望看我大明與黃金家族的成敗決定;或許額色庫仍然有稱霸草原的野心,所以我大明不可不防。”

    這次輪到朱允炆沉默了...

    怎麽辦?宋晟所言有一定的道理,大明不可能在三個方向上同時開戰,但是胡漢蒼已經開出盤口,難道我大明反而不敢接招不成?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