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能仁寺’的前世今生 1、2

字數:3281   加入書籤

A+A-


    第四章‘能仁寺’的前世今生(1)、(2)

    (1)

    觀州市是我國南方的一個濱海城市,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

    在觀州市的中心,有一座不高的山,叫‘碧雲山’,山半腰有一個洞,聲名遐邇。

    傳說這個洞原是一位道長修煉的地方,後來這位道長像彩虹一樣羽化登仙了,這個洞因而就出名了,被人稱為“玉虹洞”。在這個洞的周圍,岩壑幽邃,泉石離奇,龍騰象躍,南宋時期就有不少文人騷客在此盤桓。此外,又因這個洞經常雲煙飄緲,靈氣十足,附近有很多老百姓去焚香膜拜,傳說它很靈驗,所以香火很旺。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有一位貴胄之後,人稱劉四和尚的武舉人遊俠至此,見到此處纖塵不染,讓他頓生出世之念。因此,這位劉舉人當即拜在此修行的吟堅上人為師,並發大願要將此處開拓成宏偉寺觀。經數十年努力,原址的幾間茆屋得到大規模擴建,大雄寶殿、羅漢堂,以及亭台樓閣樣樣齊全,十分壯觀。劉和尚這一功德在當時備受稱頌,實屬‘大仁大義’之舉,所以,“玉虹洞”又被稱作‘能仁洞’。再後來,更有禪宗的一位大師在此結廬,‘能仁洞’就進一步聲名遠播,這個寺從此僧道合一,被稱為‘能仁寺’。

    到了十八世中葉,當時戰火紛飛,兵災連連,‘能仁寺’也不能幸免。寺中的僧眾多次遇到刀槍架脖,烈火臨身等險象環生的情況。無奈之下,寺中主持為安全計,隻好讓眾僧各自離去。這樣一來,眾僧一夜間星散天涯。

    臨行前,寺中的首座明鏡大師將一本從不見經傳的、但記載了一位大師對世界發展的預測,據說是一位遊僧從中原南下時帶來的、比唐朝郭淳風的《推背圖》更具體詳盡的書從寺中隨身攜帶,卻又擔心世事難測,搞不好就弄丟了。他思前想後,覺得還是找個地方把它埋起來,待日後世間太平了再‘迎’回來更穩妥。

    明鏡大師離開‘能仁寺’後,首先在竟太坑的‘竟太寺’作短暫停留,之後,又轉到碧雲山南麓結廬。

    在此地,大師因意外身染沉屙,竟一病不起,辭世前十分鄭重地叮囑身邊的小沙彌,切記去‘迎回’那部書。

    可惜的是,日後人們在明鏡大師所說的碧雲山南麓的藏書地點竟然找不到此書。從此,這本書的去向就成了謎,同時,也成了‘能仁寺’已星散於世的僧人口口相傳的秘密。

    之後的幾十年,‘能仁寺’一直香火凋零,再也沒有僧人或道長在此結廬駐錫,但民間卻一直在傳說著這部書,並慢慢將它渲染得神乎其神。

    直到清末民初,不少人還一直在苦苦尋覓這本書,他們想了解世界的未來是什麽樣的。白天是官府的人到處查緝尋覓,晚上是民間的各路‘神仙’到處亂掘亂挖,搞到這個地方千瘡百孔,但最終也沒找到。

    (2)

    當時,碧雲山所處的位在觀州市北郊,是一個人跡稀少的去處,遠不及如今這麽熱鬧。所以那時候,在此找書的人可以幾乎將碧雲山南麓挖了個底朝天,也不會惹什麽麻煩,幾十年過去,就隻有南麓山腳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水塘沒人下手。

    到了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國政府認為這個傳說是迷信,對不時到此發掘的群眾進行勸阻,但老百姓聽不進去,政府幹脆就將這裏列為‘軍事禁區’,並將小水塘擴建成了一座小水庫,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叫‘大金鍾’,這個水庫的名字自然也就叫‘大金鍾水庫’了。

    有人說:這個水庫的名字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以金鍾‘罩’著某個東西。在觀州當地的‘白話’中,‘罩’字的含意有‘保護’或者是‘鎮’著、‘壓’著的意思。

    然後,政府又在水庫的正南方修建了一座機場,又有人說:政府在這建機場,目的就是要隨時壓著那些時不時想抬頭的妖孽。

    後來,因城市建設需要,水庫縮小了,機場也遷移走了,當地就選擇在關鍵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會議中心’。

    說這個會議中心很有意思的原因,是因為從高處俯瞰,這個會議中的外形就像一個個禇紅色的‘箱子’,和埃及法老的棺槨如出一轍,也有人戲稱之為‘紅棺材’。其中的4號樓,風格又稍有不同,有點像‘航空母艦’。

    一般人可能以為‘棺材’不好聽,但在觀州市本地的‘白話’發音裏中,‘棺材’的發音和‘官’和‘財’是諧音,所以有些人就認為這外形奇特的‘棺材’是寓意當地人個個都可以升‘官’和發‘財’。

    還有人稱,‘四號樓’預示著中國開始建造‘航空母艦’了,而且起碼會建造‘4艘’,這一點,倒是被後來的事實所驗證,信不信就是閣下的事了。

    正因為如此,在建築方案公開選擇時,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案,或者是能體現地方風情兼具現代氣息的方案,都一一被否決,反而是這個外形並不怎麽‘雅氣’的建築方案入選了。

    現在,這個象征著可以升‘官’發‘財’的會議中心,理所當然也就成為當地的一個重要的會議中心。每年觀東省和觀州市的省、市兩級地方人大會議均在此舉行,觀東、觀州兩地的各項重大事項,及未來的發展計劃等,均在此由人大代表進行審議和表決,因而此處又可以說是一個地方事務的決策中心。

    而事實上,這些年來,觀東省這個地方也確實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排頭兵,而觀州市又恰恰被稱為‘羊城’,而且作為觀東省的省會市,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更是一日千裏。當地的人民由此獲益良多,近幾十年來豐衣足食。

    由於觀州市這幾十年來經濟建設搞得有聲有色,社會穩定和諧,因而在觀州市主政的官員雖然擔子不輕,但總體上看還是比較順利的,最小都可以官至部級或副部級,這在過去,就是‘三品’或從‘三品’的高官大吏了,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觀州市的老百姓會過上更好的日子。因此,這個外形特異的、被一些人腹誹不已的‘會議中心’也就巍然屹立了。

    話說回來,在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宗教政策也同時得到比較好的落實,‘能仁寺’因此而得以複建。

    複建後的‘能仁寺’雖然沒有像樣的殿堂,但牌坊和外觀還是說得上是巍峨壯觀,較之過去勝出不少,有雲泥之別,可惜的是寺內卻沒設禪房,更沒有高僧駐錫,成了純粹是供遊人觀賞休憩的旅遊景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