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罔議’國運 1、2、3

字數:5725   加入書籤

A+A-


    第五章‘罔議’國運

    (1)

    嫲嫲。”陶茵手上拿著一本書,走到嫲嫲跟前,問:“這本書很矜貴嗎?”

    我看看。”嫲嫲將書翻了一下,說:“不算什麽寶貝。”

    為什麽?它很有點曆史了嘛。”陶茵不解地問。

    嫲嫲慈祥地笑了笑:“傻女。。你以為古老就是‘寶’啊?”

    是啊。”陶茵俏皮地說:“嫲嫲就是‘寶’嘛。”

    ‘嗬嗬嗬。。’嫲嫲聽到十分開心。笑得滿眼淚花。她擦了擦眼,解釋說:“囡囡啊,古籍書呢,以宋版為貴,這本書嘛,應該是元初的。”說完,她又用珍惜的目光端詳了一下,說:“這本書很有點意思呢,它的後半部的內容,是‘東巴文’寫的,你自己去查一查吧。”

    陶茵問:“‘東巴文’?是那裏的?”

    是生活在川藏雲貴地區的納西族人的東巴圖畫象形文字。”嫲嫲答。

    嘩,那麽”陶茵一付為難的神情。

    怎麽了?怕麻煩?”嫲嫲問。

    那會啊”陶茵聳聳肩。

    晚上,陶茵在房間捧著書,入迷地看著。快到天亮時,陶茵終於把書前半部看完了,後麵‘東巴文’那部分隻好明天問嫲嫲了。

    書的前半部分所述說的內容大意是:

    在中國西北方,有一巍巍矗立的山脈,叫‘昆侖山’。

    傳說,昆侖山是中國‘龍’居住的地方,它的山脈自西北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地形上形成一條壯觀的巨龍。當龍在西北抖擻抬頭時,西北興。當龍轉身中國東南部吸水時,南方興。當龍運水北上,沿線興。

    千百年來,這條祥龍就是這樣從西北往東南,又從東南往西北不斷來回巡視華夏大地。之後的數百年間,祥龍將再一次從東南運水去西北,循觀東、湖南、上海、安徽、陝西等地北上最終抵達昆侖,又形成一個新的周期。到這時,中華民族又再次登臨到一個新的高度,屹立在世界之巔。

    為了佐證,書上還列舉了很多的曆史事件來予以說明。

    第二天,陶茵拿著書走到嫲嫲跟前說:“嫲嫲,書後麵的講什麽的啊?”

    嫲嫲望著陶茵笑笑說:“哎呀,我也是在幾十年前,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和你爺爺在重慶的地攤上收集到的,其中的‘東巴文’部分因為覺得它很好看,就像畫畫一樣的,所以當年你爺爺跟部隊裏一位來自雲南的戰友學過一些後教會了我,現在我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說起‘東巴文’啊,可是一種很古老的圖形文字呢,據考證,它的出現比甲骨文還要早。現在你猜猜,這兩個‘三角形’疊起來,下麵又連接著一個‘長方形’的是什麽字?是不是很像一棵樹啊?但它不是‘樹’字,是‘塔’字;這個呢,像一頂側放的‘皇冠’,卻是個‘電’字;而這個呢,像不像一條‘蠶’?可它是個‘脾’字有意思吧?”

    說完,嫲嫲一邊翻書,一邊喃喃自語,可能是這些美麗的東巴文勾起了她的回憶。

    陶茵見此,有點心急地說:“嫲嫲,不如你將書後麵的內容,當做故事講會我聽吧”

    (2)

    嫲嫲的目光從書上收回來,抬頭看著陶茵說:“又要講‘古仔’?”

    是啊,我最喜歡聽嫲嫲故事了。”陶茵知道嫲嫲同意了,非常高興,馬上替嫲嫲續好茶水,又把沙發靠枕給嫲嫲墊好,然後就坐了下來。

    嫲嫲慈愛地看著乖巧的孫女,笑了起來,說:“看來不講是不行的囉,那好吧,嫲嫲先給你講些‘開場白’吧

    曆史上,有一種說法: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一點,在書中的漢文部分可能已經講述了,也為中國的曆史進程所驗證。但是,當中國社會隨著世界的發展進入了工業社會,現在更進入到了信息時代,這個曆史進程就可能會大大縮短,大概也就隻需百把年吧。

    自明、清之後的數百年間,書上說的‘祥龍’將會再一次從東南運水去西北,循觀東、湖南、上海、安徽、陝西等地北上最終抵達昆侖,又形成一個新的周期。到這時,中華民族又再次登臨到一個新的高度,屹立在世界之巔。

    ‘王者’的出現及‘王者’帶領中華民族不斷走向輝煌,這是‘王者’的一種曆史使命和責任。

    ‘王者’是些什麽人?‘王者’應該是傑出人物。他們之所以‘傑出’,是他們代表著‘正義’、‘理想’和‘未來’。同時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傑出人物’有可能是‘個體’,也有可能是一個‘群體’,或者是一個‘集團’。而且,‘傑出人物’的領導力、執行力,應當是在傳承和總結了他們以前的曆代‘傑出人物’的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也是曆代‘傑出人物’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現代中國的‘王者’也是由一群‘傑出’人物所組成,他們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未來發展,爭取合理的空間,為此,他們將要付出自己畢生的精力,這既是‘傑出人物’的曆史責任,也是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必然。”

    嫲嫲說到這,笑了笑後問陶茵:“嫲嫲是不是扯遠了,我們還是就這本書所敘述的從頭說起吧

    在宋朝徽宗(公元1101-1126)年間,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出了一位風水大師,名叫賴布衣,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這本書‘東巴文’部分,就是講述賴布衣流傳在納西族人中有關賴布衣逸世前的重大發現的。

    話說賴布衣這個風水大師,在宋朝年間曾攜徒遊曆全國的名山大川,一路從西域的昆侖山起,經雲貴川,一直據山形地貌的格局和走勢‘尋龍’南下,輾轉到了觀東的東樵‘羅浮山’。

    羅浮山你小時候我帶你去過,它可是觀東省的大名鼎鼎的形勝之地,在道家的‘十大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中,分別排在第七位和第三十四位。

    當年賴布衣師徒倆登臨羅浮山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他們師徒倆在山巔‘飛雲頂’倚著古鬆麵南眺望,不一會兒,大師的神情由歡愉變為冷峻,久久不語,徒弟見此就驚問何故?大師心情沉重地歎了口氣,說:氣數如此,如之奈何?”

    說完,大師就神色黯然地和徒弟下山了。

    回到在半山腰的龍泉道觀精舍,心情鬱悶的大師茶飯不思。他囑徒弟不要打擾,就早早掩門休憩,卻又輾轉難眠。

    到了子夜時分,心情焦灼的大師再也無法待在床上,他索性披衣下床,收拾了一下,就悄悄地一個人出門。寅時初,大師又重臨日間停留的地方。

    此時,天際微白,大師雖然大汗淋漓,但山風習習,卻是令他覺得神清氣爽。

    過了一會,晨曦初現,大師抹去額上汗水,拿出布袋中的羅盤,凝視著東方天際。隻見一團團的五色朝霞在相互擁簇,十分華麗。當旭日從那一抹絪紅中躍起時,那些炫目的朝霞化為幾縷雲彩,縈繞著朝陽,非常壯觀。

    啊大師不禁驚歎連連,立即將手中的羅盤對準方向,仔細推敲,又眯起眼睛認真地注視著,心裏在默默地數著:東、南,震、巽1、2、3

    大約兩刻鍾左右,雲霞漸散,大師滿意地地點點頭,深深地籲了口氣,來時的鬱悶神情一掃而空。

    他拾起地上的披風,一步一回頭、依依不舍地向山下而行。”

    (3)

    嫲嬤說:“大師下山後,見到徒弟正惴惴不安地在精舍門口張望,就悠悠然地走了過去。徒弟趕快迎上來,扶著大師走進屋裏。

    徒弟見到大師一身露水,心知大師一定整夜未眠,而昨日的滿麵憂戚卻被現在的一臉祥和淡定所代替。

    徒弟接過大師的羅盤放好,又為大師沏上他最喜歡的觀東饒平單樅茶,就靜靜地垂首站在一邊。

    不一會,大師放下茶杯,沉聲吩咐:備素絹筆硯。

    徒弟應聲而動,很快就準備妥當了。

    隻見大師走到桌子旁,拿起筆,凝神望著門外的青山,微微一笑,又深深地吸了口氣,然後就在素絹上奮筆疾書:

    跋:餘賴氏,字文俊,號布衣。幼承家學,束冠業成。當立之年致士,不惑之年辭官,自此浪跡天下,詳觀天道,細閱芥微,累積有年,似有小得,浪得名號曰:先知山人。

    餘平生往來均係‘積善’之家,相聚亦為‘有德’之人。閑時論盡沉浮,興起點指當戟。辟邪退魔,點化迷茫,不意間化劫無數。惟餘屢破天機,拙荊恐有損餘之陽壽,屢屢勸阻。然拯生靈於水火,餘應當仁不讓,損益自有天數,餘從無悲喜之念。唯去春今夏,登昆侖觀天象,入目星斜地傾,瘴氣直衝紫薇,蘊分崩離析,生靈塗炭之像。餘惶然難安,遂不恤殘軀,披荊千裏,攜徒循跡自北南來,尋至百越之地,登臨東樵寶頂,卯辰間自靈霄窺得千載不遇之機,又獲扶傾之策,實乃天恤神薦,餘當凜奉鈞旨,素絹朱筆敬錄,祈造福萬世蒼生,夙願得償。

    引:

    第三十五象戊戌震下兌上隨戊戌年即1898年讖曰: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還三台扶傾

    頌曰:

    黑雲黯黯自西來,

    帝子臨河築金台。

    南有兵戎北有火,

    中興曾見有奇才。

    鑒:

    南洋刮西風,

    避難北河中。

    明園遇焚劫,

    祥雲伴九龍。”

    寫完,大師囑徒弟過來讓他收拾好,並鄭重囑咐:此絹背誦後密封,然後供奉爾家宗祠,若薦吾宗祠,恐防累世。

    末了,又沉吟再三,叮囑徒弟謹記:此南行五百裏,臨海之處,應有一脈逶迤百裏、形似‘九龍奪珠’之形勝,脈蘊中華‘中興’隆穴,萬不能由凡夫俗子破土,違者定遭天遣,更不能揖予外人,失之家國河山萬劫不複。

    說完大師就轉身入房更衣休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