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罔議’國運 4、5、6

字數:5668   加入書籤

A+A-


    第五章‘罔議’國運

    (4)

    嫲嫲接著說:“徒弟待大師回房休息後,他細細思量大師的話,不得要領,但覺得一定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再認真地看大師寫在素絹上的內容,從“跋”的自述中隱隱體會到為何大師的神情變幻不定了,因為今天大師是不惜以自己的‘陽壽’化作‘留言’啊。他伺奉大師十多年,與大師情同父子,看到此,不禁為大師擔心。但他也十分清楚,大師一直以蒼生為已任,別人勸止他是不會聽的,唯有祈望大師自己吉人天相了。

    徒弟看接下來的“引”“讖”“頌”,知道其內容出自唐初術數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圖》。

    《推背圖》共有六十幅圖像,每幅圖下附有讖語和律詩,預言了唐朝以後中國曆朝曆代將會發生的大事。因為它飽含天機,預言準確,令曆朝曆代帝皇家既心神向往,又膽憻心驚,所以一直被列為禁書。徒弟因為跟隨大師有很多年頭了,對大師研究《推背圖》的點評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徒弟認為大師直接將這第三十五象筆錄下來,一定是有重大緣故的,是什麽呢?他一時也還想不透。

    接下來,徒弟對的“鑒”的部分指的是什麽就更不明白了。因為這是大師本人的推斷。

    徒弟深知,大師學究天人,他本人不點破,別人是無從揣測的。比如說,大師在各地有不少‘題留’,在觀東著墨處不知凡幾,但能從中得察先機的,真是少之又少。

    而大師對每一處的‘題留’,基本都欣然為之的,絕無半點憂戚。而這次,但徒弟從大師凝重的神態中已感覺到此事非同小可,一定是涉及重大天機、萬世國運和天下蒼生的。因此,徒弟當即用心背誦,待墨跡幹後,再小心翼翼地將它地收入木箱中。

    當晚,徒弟做好晚飯,到大師臥室叩門請大師進膳,敲門良久不見大師回應。

    徒弟遂打開房門入到室內,才發現大師早已離去,案前留有一柬,徒弟打開閱讀,隻見柬中寫道:

    吾徒如麵:為師自此浮槎乘風,逐浪而去,毋須罡念。爾生性敦厚,可享天年。唯而立之年得染沉屙,經一紀之數得複。半百之年兒孫滿堂,耳順之年因子及第遷址皇城。耄耋之年為帝師。

    又及:素絹萬不可示人,爾乘鶴當日,方可將為師留言上達天聽。

    徒弟閱後,大慟欲裂,傷心不已。

    未幾,徒弟隻好收拾大師留下的物品,起身返回雲南麗江老家了。”

    (5)

    嫲嫲接著說:“數十年後,徒弟的人生果然如大師所料,基本無差。隻是那份供在宗祠的‘素絹’因一次大火被焚十之八九,徒弟聞訊覺得對不起大師所托,竟然乘家人不備引頸投圜,幸好仆人及時發覺,方未成仁。

    自此,徒弟日夜背誦大師素絹所載及當年口傳之秘,不敢有忘。又恐年老失憶,將素絹內容用‘東巴文’以藏頭詩的方式默錄下來,之後分開幾部分密封起,再交與幾個兒子分別保管。

    到了八十五歲生辰剛過,徒弟記得大師當年對自己的‘命批’,預感自己時日無多,就囑各兒將各自保管的物事交回,他檢驗後再交付各兒,並當眾宣布:這幾件物事,待其百年歸老之日,各兒統一在其靈前化為青煙,奉還先師。

    之後,他又囑家人在坊間放言:其先師有一遺言可興世,受命於天者方可受授。

    由於他是賴布衣大師的關門弟子,為人也非常友善,因而當時的人愛屋及烏,對他也就十分敬仰。因此,坊間的傳言很快引起朝廷重視。朝廷傳旨進殿。徒弟彼時已風燭殘年,是被抬著進京麵聖的。

    相傳,徒弟按大師的囑咐將所有情況稟告皇上後,當晚就在殿上‘乘鶴歸去’,皇上感其誠,尊為“帝師”,對其後事親自督辦,極之隆重。

    據說。大師素絹的內容和口傳秘言,事後被皇上禦筆記錄下來,成為帝王之家最為核心的機密。後人可以從宋朝第九個皇帝,也就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衛王趙昺的避難路線可以得悉其中奧妙。

    當時,南宋朝廷在元軍的步步進逼下,是戰是和,何去何從,眾大臣議論紛紛。最後,在是小皇帝金口下旨往南到海邊去,才結束了討論。

    到了海邊,下一步應該怎樣安排,小皇帝沒有具體的計劃,被大臣問急,才說出先帝曾對他口述過的一些情況,說他隻知道要南來,才可再興。

    此言一出,眾大臣這時才知悉,原來先皇早就洞悉‘天機’,雖然不是很清楚,但眾人還是十分高興,認為是‘天佑大宋’,因此,南宋的官民在最後時刻,還是比較團結一致的,他們在海邊準備了不少船隻,準備出海繼續南下,待避過元軍鋒芒,再圖日後的複興。

    我們現在都知道,衛王趙昺當時是在現在的觀東省崖門出海口墮海赴難的,歸葬之地竟然卻是與罹難地相去甚遠的、觀東寶安縣南山赤灣村天後廟的西山腳下。

    在此地叢山之中,本有一處不起眼的地方是被賴大師喻為“九龍奪珠”的福地之一。可惜的是,趙昺那時年幼,他不清楚具體的位置,隻知道南下到海邊。

    當宋帝墮海罹難後,其龍體在海中並沒就此沉沒,而是在冥冥之中隨波逐浪,從崖門向東南一直漂至寶安縣的南山赤灣村。當地的民眾在海邊發現了他的遺體,並從其身著的龍袍上得知他就是宋帝,就恭敬地‘跪迎’登岸,準備擇日隆重安葬。

    但此時,村民又得悉元軍已覓得風聲,追尋已近,也就未能從容擇穴,草草就將衛王下葬,致使趙氏皇朝從此湮滅。

    在故老相傳中,還另有一說認為,正是村民覺得衛王當時隻是一個十來歲的孩童,雖然其生在帝皇家,但自小“漂泊”,還不及尋常百姓,末了還差點要與魚鱉為伍,令人唏噓,故讓他在天後廟‘西側’擇吉地入土為安,如若當時擇地於‘東側’,趙氏後人會有機會東山再起,曆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元朝之後,再有明朝、清朝。至1840年,清朝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迫下,不得不將當時屬於觀東省寶安縣管轄的香港租借給英國政府使用,但清政府始終不同意出借其中的‘九龍’地塊。

    雖然後來英國在當地的租用地域有所擴大,但‘九龍’一處卻沒完全為英國占用,清政府在其中有相當的‘話語權’,以至在之後的百多年間,‘九龍’一地變身為‘九龍寨城’,成了‘三不管’的地方。

    清政府為何堅持‘九龍’不予外人,相信後人可以體會到其中的深意的。”

    (6)

    講到這,嫲嫲已經有些累了,她喝口水,想對陶茵說要休息一會的,但看到孫女渴望的眼神,她就笑了笑,繼續往下講:

    關於《推背圖》第三十五像‘讖’、‘頌’兩部分,古人對此早有解釋,但賴大師的解釋卻最為明瞭。

    ‘讖’的部分有四句:

    第一、二句“西方有人,足踏神京”,是指西方列強,入侵京都;

    第三、四句“帝出不還,三台扶傾”,是指鹹豐皇帝在熱河駕崩,由顧命大臣等扶靈柩返京。

    1860年10月,鹹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到熱河避暑山莊,還美其名曰‘巡狩’。

    對此,清初文學大家金聖歎也曾在此像批: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亂兆也。其推斷十分準確,令人折服。

    1861年8月20,由於鹹豐皇帝在避暑山莊裏貪女色、貪絲竹、貪美酒、貪鴉片,鹹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8月21日,病入膏肓的鹹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做了三件事:一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命禦前大臣載垣等八人為讚襄政務大臣。三是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禦賞’和‘同道堂’印章。1861年8月22日清晨,鹹豐帝病逝。這就應了第四句‘三台扶傾’的讖言了。

    ‘頌’的部分也是四句:黑雲黯黯自西來,帝子臨河築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興曾見有奇才。

    這四句是對‘讖’的進一步解釋:

    第一句是指從西方來的列強乘中國國力下滑,對我們實施搶掠。

    第二句是指清室避難‘熱河’,並臨時在這裏‘發號施令’。

    第三句是指清政府這種無能的表現引起民眾不滿,各地紛紛起兵,既抗‘英’又反‘清’。

    第四句是指出中華民族可以複興,並出現曠世‘偉人’。

    也有人說,最後一句的‘中興’一詞是暗喻‘孫中山’和‘黃興’,而‘中興’一詞就是從這兩位偉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的。

    隻可惜這兩位偉人在‘革命尚未成功’時,即先後撒手人寰,其情形就如‘流星’一閃而過,所以頌中以‘曾見’一詞概括表述,也是非常精確的。

    ‘鑒’的部分側是大師的個人推斷,也是大師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之所在。

    這部分的第一、二、三句與前麵的讖、頌所描述的內容是吻合的,第四句‘祥雲伴九龍’卻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在大師身後數百年間,帝皇宗室的更迭雖然還在不斷交替,但民間的民族融合及建立共和體製的基本趨勢,卻係人心所向。有鑒於此,大師推斷:‘九龍’有‘祥雲’擁簇,中華民族定會重新奮起,因而‘九龍’此地、此處斷不能失,實乃事關國家之盛衰、民族之興旺啊。

    說到此,我們回顧18世紀的中國,積弱不堪,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後來在那個號稱‘日不落’的國家炮艦政策的威逼下,清朝政府被逼將香港‘租借’出去,但傳說當時的朝廷尚記得宋朝大師的‘遺訓’,堅持保留‘九龍’一地為清朝管轄,所以才有了近代社會的‘九龍寨城’。因而自此以後的中華民族複興,不能不說當時的清室堅持將此地保留下來是有極大關係的。”

    嫲嫲說完書上的部分內容及以上一大段軼聞後,已覺得有明顯的倦意,隻好對陶茵說,若想再聽下一回,隻能日後再說了。

    嫲嫲,你老人家怎麽記得那麽清楚啊,我像你這樣就好啦。。”陶茵既為故事入迷,又驚奇於嫲嫲的記憶力怎麽會這樣好。

    嫲嫲聽到哈哈大笑,說:“人老了,反而會對幾十年前的東西記得一清二楚,但若你問我:嫲嫲今天吃過的早餐有些什麽啊?我可就不一定能想得起來呢,你啊,想有嫲嫲這樣的記性?還早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