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下 金宗望小舟渡天險

字數:5086   加入書籤

A+A-




    第四十八回下金宗望小舟渡天險

    宋徽宗以金師日迫為憂,食不甘味,夜難成寐,遂有禪位之意。這一天,他在一幅絹帛上麵,用他那獨具風格的瘦金書體書寫了“傳位東宮”四個字,授於李邦彥。李邦彥接了過來,審視許久,口中連連誇道:“果然是好筆力,好書法,字字如珠如玉,剛勁如鐵。”宋徽宗的心意已經非常明了,但李邦彥卻又瞻前顧後,隻怕誤解了宋徽宗的原意,並不敢承頭去辦。他思前想後,覺得還是以謹慎小心為好,便又帶了字幅,來見蔡攸。

    蔡攸見了,心中琢磨了半天,這才對李邦彥說道:“這件事乃是一件極為棘手的事情,你說不得,我也籌劃不得。但有一人,他卻能行。”李邦彥問是何人,蔡攸說是他的門客,即現任給事中,權直學士院兼侍講的吳敏。李邦彥聽了,大喜道:“吳侍講應能出麵,此事也就好辦的多了。”

    次日,蔡攸即引給事中關敏入宮應對。其時,宰執大臣俱都在旁,吳敏進前奏事,當下又問道:“金人逾盟,舉兵反叛,陛下以何來應敵?”宋徽宗聽了,淒然說道:“奈何,奈何。”這時,殊不知宋徽宗東走大計已定,即命戶部尚書李梲先出守金陵,以作籌備。吳敏默然而退,詣都堂而言道:“如今朝廷作好了東走的打算,如此輕而易舉地放棄了祖宗經營多年的京城,是何道理?此命果要執行,則須死不奉詔!”宰執以此言告知宋徽宗之後,遂令李梲罷行。又過幾日,宋徽宗又任金太子趙桓為開封尹,並決定東走。吳敏遂借奏對之機,向宋徽宗推薦了李綱。

    李綱字伯紀,本為邵武人,自其祖時遷居無錫。政和二年進士及第,後來官居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之職。曾因言事而得罪了朝中權貴,改任兵部員外郎。宣和七年,又被提升為太常少卿。宋徽宗頒詔起師勤王,並任金皇太子趙桓為開封尹,還令侍從各具所見而告之。

    李綱得知之後,遂上禦戎五策。李綱和給事中吳敏極為友善,他在私下曾經對他說道:“以皇太子為開封尹,這難道不是委皇太子以留守之任嗎?強寇入侵,猖獗如此,非傳皇太子以位號,不足以招徠天下豪傑。東宮恭儉之德聞於天下,以守宗社才能算得上是名正言順啊。公以獻納論思為職,何不為上言之?”

    吳敏說道:“如果讓皇太子監國,這樣可不可以呢?”李綱說道:“唐肅宗靈武之事,不建號不足以複邦,而建號之議不出於唐眀皇,後世深以為憾。主上聰明仁恕,公言萬一能行,我們將會看到金人悔禍,宗社安守,天下百姓受福不淺。這種局麵,也就是我們現在夢寐以求的呀。”

    次日,吳敏又入見宋徽宗,並以李綱所言相告,還說自己的看法跟李綱相同。宋徽宗聽了,當即傳旨召李綱入宮議事。李綱見了宋徽宗,刺臂血上書而道:“皇太子監國,實乃典禮之常。今大敵入攻,安危存亡在於呼吸之間,猶守常禮可乎?名分不正而當大權,何以號召天下,以期成功於萬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號,使為陛下守宗社,收將士之心,以死捍敵,天下可保。”宋徽宗看了這篇以鮮血寫成的奏疏,心中頗為震撼,內禪之議也就由次而確定下來了。

    又隔二日,宰臣奏事,宋徽宗將李邦彥留下,以吳敏,李綱之言相告,並令其將‘傳位東宮’四字書幅公開。因下詔禪位於皇太子趙桓,自稱曰道君皇帝。皇太子趙桓入於禁中,被服涕泣,固辭不許,遂即帝位,時年為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也就是金太宗天會三年。

    皇太子即位稱帝,他就是宋欽宗。遂頌詔大赦天下,詔書道:“我國家創業守成,紹二百年之祚運,宅中圖大,奠三萬裏之幅員。施及渺躬,嗣鷹神器。永念纘稱之重,懼及春冰,載唯臨馭之艱,凜深朽索。矧今邊陲未靜,師旅方興,肆唯曠蕩之恩,用慰遐邇之望,可大赦天下。”並尊其父宋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退居龍德宮。皇後為太上皇後。並以李邦彥為龍德宮使,蔡攸,吳敏副之。又遣給事中李鄴為使者,出使金國,以內禪之事相告,且請修好。

    卻說宗望因太史夜觀天象,看到帝星暗而複旺,以為南朝有人,未必可圖。正在這時,恰好宋朝使臣李鄴來到軍前。宗望從使者口中得知宋徽宗已經禪讓於皇太子,他聽到這個消息,恰如掉進了冰窟之中,從腦門一下子涼到了腳心。送走宋朝使臣,宗望招來諸將,商議退軍之事。諸將聽了,皆默不做聲。郭藥師說道:“南朝未必有備,不如姑行。”隻因為降將郭藥師的這一句話,卻斷送了北宋的大好河山,致以數百年間戰火不斷。

    宗望聽了,搖頭不信,說道:“未必二字,豈能當得三軍將士的生命?”郭藥師說道:“太子若是不信,且聽我仔細言之。當初遼國未亡之時,燕京為遼國所屬。在宋遼兩國的邊境之上,南朝駐有重兵防宋,這也是事實,可是,當遼國滅亡,燕京歸屬於南朝之後,其邊境的位置起了變化,舊的邊境已經不複存在了。而駐於燕京的大軍,卻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此外,從燕京至汴京的途中,再就沒有什麽象樣的軍隊了。再者,童貫雖為兩路宣撫使,但他以為燕京已得,而雲中數州仍未到手。因此,他一直住在太原,以圖謀取雲中之地。

    童貫手握兵權,他走到那裏,宋軍的主力也就部署在那裏。那麽,太原也就是南朝的重兵屯駐之地了。由此觀之,汴京空虛,已是必然。望太子切莫失去良機,速作決斷!”宗望聽言,說道:“將軍之言,不為無理。但軍中之事,關係到千千萬萬的將士的生命,一點也馬虎不得。我雖然不是一個膽小如鼠的人,但也不能是一個無謀的莽夫。且待我思之,再思之!”

    又隔一日,宗望忽然得到了一個令他十分吃驚的消息。原來昨天下午,大皋率領所部人馬,拔寨而起,不知去向。宗望心中暗想:“大皋本為遼人,在遼陽之戰中,遼兵大敗。大皋脫身而至寧江州。寧江城破之際,大皋越城而逃,為金兵所獲。太祖皇帝問起他的家世,他如實相告。

    太祖皇帝看到大皋英勇矯健,且又忠實可靠,遂收為養子。後來,又被授於猛安,在軍中一直擔任要職。在曆年的激戰之中,他向來以敢打敢拚而聞名於軍。敵人聞之,無不喪膽。因此,他從來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立下了赫赫戰功。像這樣一個忠勇於國的人,他率領本部人馬,不辭而別,又能去幹什麽呢?

    突然之間,在宗望的腦海之內,湧出了一個奇異的想法:大皋會不會率領本部人馬,孤軍前往攻打信德府呢?是的,完全有這個可能。

    原來,在諸將之中,大皋是堅持要攻打信德府的態度最為堅決的將領,他曾經多次向宗望提出過這樣的建議。當看到宗望的態度猶豫不決的時候,他還提出過率領所部人馬前往攻取。宗望以為把握不大,甚至近似於冒險,所以也就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了。

    大皋聽後,雖然在口頭上沒有再說什麽,但看得出來,他的心中頗不以為然,臉上也露出了憤憤之色。當時,宗望也沒有直說什麽,隻是一笑了之。前兩天,宗望又召集商量撤軍之事,大皋的神情顯得極為激動。不過,他又很快地恢複了平靜,也許心中已經有了主意。由此看來,這應當算是大皋的一次最有預謀的舉動了。

    果然不出宗望所料,緊接著他便得到了一個確鑿的消息,大皋真的率領本部人馬,前往攻打信德府去了。宗望略思片刻,毅然做出了決定:金軍傾巢而出,前往聲援大皋。這實際上也算是一種預示,表示宗望也已經下定了攻克信德府的決心。至此,大皋的一次率意的行動,卻意想不到的催動了宗望南伐的步調。

    信德府處於燕京和宋朝都城汴梁之間的衝要之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像是棋局之中的一個製高點,如果占據了它,就可以俯視四周,聲援八方。宗望的眼裏早就看中了這個戰略要地,欲圖取之。又怕難以速戰速決,反而猶如骨鯁在喉,更為所困,因此遲遲難下決心。大皋以為宗望打算撤軍,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信德府擋道,因此,他想孤軍攻取信德府,以打開南下的通道。

    大皋率軍進之信德府城下,圍攻一日,全然沒有一絲一毫的進展。次日淩晨,他又號令全軍從四周發動佯攻。這裏攻打,那裏就停止。那裏攻打,這裏就停止。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使得城中的守軍摸不清金軍的真正意圖。而大皋卻潛藏於一個製高之處,對城中守軍的防守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很快就發現,城樓乃是信德府的最高點,若能奪取城樓,則城中的防守就會土崩瓦解。

    於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調整了攻城部署,他在其他諸處作為佯攻而吸引宋軍的注意力。又集中了軍中所有的神射手,以箭猛射防守城樓的宋軍。隻要宋軍一露頭,便以箭斃之。不出片刻,城樓的宋軍便已經被殲滅大半,剩下的也都紛紛逃潰而去。大皋又挑選了幾十名善於攀崖登高的敢死之士,在神箭手的掩護之下,就像猿猴一樣,靈巧的爬上了城樓,潛身於樓角之間,以箭俯射城中,守軍頓時打亂。大皋趁著宋軍慌亂之際,攻破了城池。

    當宗望率領大軍來到信德府的時候,大皋已在城外等候多時。他對宗望說道:“太子,南下的這塊石頭已經被末將搬開了,現在就該輪到太子下最後的決心了。”宗望說道:“目無主帥,本該依軍法從事。姑念取城有功,將功補過。”大皋說道:“隻要太子能留下我這顆腦袋,再大的懲處,我也接受。”說罷,大笑而去。

    宗望率兵進至邯鄲,宋守將董才開門迎降。宗望自從得了郭藥師,對宋之虛實了如指掌。如今得了董才,對宋之地理更是了如指掌。於是,上表金太宗吳乞買,請任以軍事之職。金太宗吳乞買俱賜二人之姓為完顏氏,皆給以金牌。與此同時,宗望又派遣宗弼前往攻取湯陰,派遣大皋前往攻取濬州。

    過不數日,捷報相繼傳來,宗弼已經攻拔湯陰,宋兵三千多人投降。進主禦河,宋人已燒禦河之橋,軍不得渡。宗弼派遣部將合魯率領七十餘騎涉水渡之,斬殺宋焚橋之兵五百餘人。大皋也率軍攻下了濬州。宗望得此捷報,不由大喜。遂催軍進至濬州,打算渡河。

    原來,宋內侍梁方平奉命率領禁軍精銳渡過黃河,駐軍於北岸,打算進擊金軍。及其看到金軍鐵騎突至,驚慌失措,不戰而潰,急忙向南撤退。而南岸防守河橋的宋軍這時也望見了北岸飄揚著金軍旗幟,於慌亂之中,急忙放火燒斷了河橋和纜繩。宋軍大凡沒有撤至南岸的數千人,不是掉到河中淹死,就是被金人殺死,無一生還。其時,何灌率領的援軍剛剛到達濬州,正好看到了梁方平狼狽南竄,也望風而潰。黃河天塹的南岸,竟然沒有了宋朝的一兵一卒防守,這也算得上是一樁咄咄怪事。

    宗望在諸將的簇擁下,來到了黃河岸邊,望著濤濤的黃河,俯視許久,遂號令全軍中道:“軍中有誰能最先渡過黃河者,其功為上!”大皋奉命派軍卒搜索黃河沿岸上下幾十裏之內,僅得十餘隻小船。金人就靠著這十幾條小船,將數十萬大軍渡過了天險黃河。僅僅騎兵,就經曆了長達五天五夜的時間,步兵猶然還未渡過一人。宋朝君臣之無智無謀,至此昭然若見。宗望渡過黃河,立馬於南岸,望著滔天濁浪,不由謂然歎道:“真乃天造地設之險,假設南朝在此有三千人馬,守住河岸。我即使有百萬鐵騎。又能奈何!南朝上下,可謂無人。”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