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分花

字數:3450   加入書籤

A+A-




    葉宸帶的茶具是兩個大瓷碗,到了青山鎮府,李誌卻給葉宸準備好了黑陶瓷碗、茶筅、茶壺和木炭爐子。

    “葉師傅,聽說你還原了曆史名茶龍團勝雪,我們特意來觀摩,不介意吧。”王建明,福榮茶業的廠長,葉宸之前在他賣過青茶。除了王建明,還有另外十幾人,有製茶師傅,茶業老板和不認識的人。

    “不介意。”葉宸拿出研茶的工具,現場研製茶粉:“宋時鬥茶,一看茶色,二看茶花。茶以純白至上,青白、灰白、黃白次之。茶色是茶團和研磨成粉的茶葉顏色……”

    葉宸拿出來的茶團,表麵雙百,內裏碧綠。研磨出的茶粉卻是青白顏色,很細微的茶粉,非常之神奇。

    研磨時,已經能嗅到茶葉的自然清香。

    葉宸切下來四五克茶塊,研磨了足足三分鍾時間。

    現代稍微高檔點的茶藝館都有點茶。

    茶筅打抹茶,入門級操作,體驗宋時茶風……

    第一步洗淨茶具,茶碗、茶筅,用熱水清洗兩次。

    茶藝館,趙吉陽昨晚給葉宸看的資料,用的茶多是袋裝茶粉。工藝沒那麽多講究……

    葉宸自己也不是多講究的人,研磨好的茶粉倒入黑瓷茶碗,黑瓷更能凸顯茶色。倒入熱水,先打濕茶粉,用茶筅攪拌,使茶粉和水融合,再注入沸水,用茶筅不斷點打茶湯……

    碧青色茶湯,青白色茶花(泡沫)。

    茶末研磨的及其細膩,點湯、擊拂,隻用了很少茶葉,茶盞中卻出現一層粘糕狀白色,像是冷了的麵湯,俗稱冷粥麵。這是極小的茶沫,緊緊粘稠在一起,貼著茶盞內壁邊緣,久聚不散。

    “咋樣?”葉宸完成了操作,看向李誌。

    “不是現代的玩意,似乎……”李誌的臉上稍微鬱悶。

    葉宸看著茶盞中一層細膩至極的的茶沫,淡青白的顏色,掩蓋住了茶湯本身的碧青。如果使用早春茶葉製作的龍團勝雪,說不定真能達到‘純白至上’的境界:“古代人玩的就是這個。”

    李誌對這個不太懂,但給李誌提供茶具的老人卻是滿心歡喜:“曠世極品。小友製作的龍團勝雪,工藝方麵應該是不差了,隻是選材和季節上麵的問題。”

    這位老人之前一直沒有說話,人群中站著,葉宸沒怎麽注意,笑著點了點頭。

    “這位是常季春,常老先生。”李誌笑著介紹道:“葉宸,我侄子。做出的頂級茶葉賣到了三萬多一斤,出口國外。常老在尋找好茶,要不然過去看看?”

    “這類好茶我可買不起,買不起。”常季春連連搖頭,並非買不起,而是認為不值。青山鎮這個地方,產出三萬多一斤的茶葉?

    影響茶葉價格最主要原因絕不是茶葉的好與壞。

    茶葉好壞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標準,一般來說,一千塊一斤的茶葉就頂天了,茶葉、製作工藝,都可以堪稱完美。

    能賣出天價的茶葉,多是名茶和有意義的茶品。如武夷山峭壁上的大紅袍,這裏隻有三顆茶樹,名氣夠大,品質絕佳,年產量不足一千克。這幾顆茶樹早已經停止采摘,也不是市麵流通的茶品。

    市麵上流通的奢侈茶,禦牌西湖龍井明前特級禦十八,市場流通價一萬二,120克裝。產量也及其稀少。然後有老普洱茶,八十年代普洱茶,357克一餅,現在售價已經高達13萬,但這東西用來收藏,世上存量也極少了……

    綠茶品類中價格最貴的,應該是竹葉青旗下的論道係列,其中最貴的應該是‘大漢春秋’,207克裝,售價接近三萬。

    這些天價茶葉,無一例外都是名氣極大的茶品。

    青山鎮在蒙山,不是蒙頂山。雖然這兩個地方相距不遠,卻是完完全全兩個概念。蒙頂山名氣很大了,最貴的茶葉也就幾萬塊錢一斤。而名不見經傳的蒙山,竟然也弄出了幾萬一斤的茶葉,還是綠茶。

    常季春盯著葉宸,他在青山鎮待了有兩三天了,品茶尋茶,已經聽聞了葉宸的事情,一公斤一萬美元,賣給兩個老外,估摸著是欺負老外不懂行。

    葉宸看了眼常老頭,沒怎麽在意他,拿出另外三款茶末:“我昨晚現磨了家裏的茶葉。宸山小種特級,宸山小種一級和宸山甘露,茶末子……有句話怎麽說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先用特級茶葉的茶粉做給大家看看……”

    三款茶葉的茶粉,調膏、打湯,出來的茶泡沫比較明顯,也‘咬’不住茶盞,很快就散了。反觀龍團勝雪,茶盞中的‘冷粥麵’依舊,並沒有太大變化。如此一來才引起大家注意。

    “小友會不會分茶?”常季春問道。

    “這個……我天生藝術細胞不好。”

    常季春笑道:“如果不介意,我給各位露一手怎樣?”

    “當然……”

    宋朝鬥茶發展到巔峰時期,鬥茶的第三項比拚就是‘分茶’。

    分茶,類似現在的拉花,但又大不一樣。

    分茶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攪’,因能與湯麵直接接觸,較易掌握。另一種是直接“注“出湯花來……其法是以單手提壺,將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盞中,使盞內立即形成變化多端的景象。此法被陶穀稱為“茶匠通神之藝也“。

    常季春用‘攪’,隻用茶筅,在茶盞中三兩下勾勒出竹的圖形,技藝熟練,看起來以前是經常玩的。

    勾勒出竹子,露出湯底,卻不和現代的茶粉一樣,湯色竟然半透明。讓人驚訝,震驚……

    常季春是玩茶的老手,經營著幾家高檔次茶舍。對古茶,特別是宋茶研究很深。幾年前建州,幾位製茶師傅聯合起來想要複原龍團勝雪這一曠世珍品。當時在茶藝圈子裏引起很大轟動,製作出來的茶品像模像樣,但是和古書中記載差遠了,甚至比不過來宋朝富人用來鬥茶的茶品。

    首先的茶花,茶花要和茶末顏色一致,純白至上。別說沒有製作出純白的茶團,衝泡的茶湯,茶末浮在表麵和漿糊一樣,漿糊上一層茶沫,顏色隻比漿糊淡了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