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石問路 冒頓一圍馬邑城

字數:6285   加入書籤

A+A-




    回到龍城以後,冒頓憂心忡忡,對是否打這一仗,舉棋不定。

    冒頓暗自感歎,要是奧爾格勒在該有多好呀,可以幫他製定出一整套萬無一失的作戰方案。

    可惜,奧爾格勒已經永遠不會再幫他了。

    然而,令冒頓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大軍集結的度非常迅,人們踴躍報名主動參軍,竟然在很短時間內,便集結到了四十萬人馬。

    冒頓的戰爭欲立即膨脹了。

    憑這四十萬大軍,我還怕他劉邦不成!

    他劉邦再懂《孫子兵法》,再擅擺陣法擅使詭計,還能將我這四十萬大軍一口吞掉?

    冒頓立即任命蘭傲木嘎為匈奴大將軍,自己親率大軍,浩浩蕩蕩揮師南進,輕易便越過了長城,以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馬邑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冒頓現,過了長城,到處都是桃李堡那樣的村莊,要不是自己了解了桃李堡,還以為是遍地兵營呢。

    冒頓來到馬邑城下,現馬邑城城牆高大,絕非他見過的城池可比。

    匈奴是騎兵,擅長在原野上運動作戰,還從來沒有攻打過城池。

    這樣堅固的城池,要將它攻下,需要付出多少兵士的生命呀。

    冒頓既不想在攻城時無端丟了兵士生命,又無法拔掉這顆安置在國境線上的釘子,一時一籌莫展。

    呼延吉樂提醒冒頓說:

    “我們攻打這座城池幹嗎?為了城中的財富,還是為了殺光守城的兵士?還是要占有這座城池?我匈奴的疆域還不夠遼闊嗎?用損兵折將來換得這座城池,值得嗎?”

    冒頓心中的鬱結頓時解開,心胸豁然開朗:

    對呀,我進軍的目的,是給劉邦一些顏色看看,讓他不敢無端打我匈奴的主意,我攻打他的城池幹嘛!

    冒頓立即想起父親當年鏟除大秦國設置在匈奴四十四座兵城的戰例,茅塞頓開。

    冒頓立即有了新的思路和戰法:對馬邑城圍而不戰,誘他劉邦來救援,到時候,再找機會狠狠揍他劉邦一拳頭。

    想到此,冒頓立即傳令給蘭傲木嘎,讓他派軍對馬邑城外的村莊進行瘋狂掠奪,並迅將掠到的財物運回匈奴。

    冒頓想,一旦自己真不是劉邦的對手,就快退軍。

    若劉邦真敢率軍突入匈奴,在廣闊的原野上作戰,劉邦絕不會討到任何便宜。

    當然,自己這一趟南地之行,也不能空手而歸,免得讓國人恥笑。

    昔日開國帝王,在搶奪天下時,惟才是用。一旦座北朝南成為天下之主,立即想到的便是變國家為家國。

    於是,立國前功勞越大的人,越會受到生命威脅。

    而庸者、阿諛者,必會得到重用,因為他們不具備與皇帝爭奪天下的才能。

    而開此例之先者,當數劉邦。

    話說劉邦當上皇帝後,表麵上大封功臣,實際卻暗藏齷齪之心,狠不能立即殺盡天下賢良。

    劉邦老婆多兒子也多,盡管個個草包,卻理所當然地個個成王。

    駐守馬邑的這為韓信,追隨劉邦多年,因軍功戰績,很早便被劉邦封為韓王。

    史學家們為了將這位韓信與比他的功勞更大的那位淮陰侯韓信區別,便稱這位韓信為韓王信。

    按理說,韓王本該駐守韓地才是。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因韓地是軍事要地,擔心韓王信圖謀不軌,便以防範匈奴入侵為借口,讓韓王信駐紮晉陽。

    韓王信自然知道劉邦的用意。

    韓王信轉念一想,既然劉邦以防範匈奴為借口,晉陽的北麵倘有馬邑,仍在劉邦的大軍包圍之中,若日後劉邦強行消他的王位,他無路可退。

    於是,韓王信思量了一番,覺得去鎮守馬邑對自己更加有利。

    馬邑背靠匈奴,一旦劉邦對自己下手,自己進可攻,退可守,實在不行,就北進匈奴,搶奪一塊生存地皮。

    於是,韓王信給劉邦上書,說晉陽距匈奴倘遠,要求進駐馬邑。

    劉邦本來以防範匈奴的名義調韓王信離開了韓地,此時見韓王信要求進駐馬邑,心中雖然明白韓王信的意圖,也沒有理由反駁,隻好允準。

    於是,以防備匈奴為借口,韓王信進駐了馬邑。

    劉邦當時在馬邑派駐大軍,是否像冒頓預料的那樣,是為了為進攻匈奴做準備,我們已經無法搞清楚了。

    韓王信原想,馬邑雖然距匈奴近,但即使匈奴人真的來犯,也不過“擾邊”而已,搶些財物便跑。

    自己兵多將廣,還怕他幾個匈奴人擾邊?

    待到馬邑城陷入匈奴大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看到匈奴大軍全都是來去如飛的騎兵,韓王信傻了眼:

    匈奴大軍哪裏是來擾邊,分明是要將他一口吃掉。

    韓王信站在敵樓上觀望,匈奴人的穹廬一眼望不到邊。

    此時若是出城應敵,還不被匈奴人的戰馬踏成肉泥才怪。

    韓王信急忙派人向劉邦告急求援。

    為防止匈奴人立即攻城,韓王信又派出使者到匈奴大營請求和解。

    冒頓知道,請求和解不過是韓王信的緩兵之計,既不置可否,也不對韓王信派往長安的信使進行封鎖,任由他們自由出入,好將消息盡快報告給劉邦。

    劉邦已經得到了匈奴犯界的消息。

    當然,劉邦派在韓王信身邊的眼線也回報,說韓王信頻繁與匈奴大軍接觸。

    劉邦非常氣憤,你韓王信為何要緊關城門,不與匈奴人作戰?

    你韓王信啥意思呀,為了保存實力為日後反叛做準備,還是乘機敲我竹杠,向我討要糧晌?

    你不出戰應敵,我偏偏什麽都不讓你得到。

    劉邦正要派監軍到馬邑城去督戰,韓王信的信使恰好又到了。

    劉邦對信使大雷霆,讓信使轉告韓王信,若再不出兵,將取他項上人頭。

    信使將劉邦的訓斥轉達給韓王信,韓王信認為是劉邦不了解馬邑的真實情況,隻得繼續派信使到長安,再次講明馬邑的危機,請求劉邦趕快派兵解馬邑之圍。

    韓王信寢食難安,度日如年,一邊不停地向匈奴大營派出使者,請求和解,以穩住匈奴不要攻城,一邊等待劉邦的救兵。

    若劉邦再不派大軍為他解圍,這樣被圍下去,困也得將他困死。

    終於,派往長安的信使回來了,還帶來了劉邦的親筆信。

    信中,劉邦仍在責問韓王信為什麽不出城迎戰,既不出戰又頻繁向匈奴大營派使者,是不是要投降匈奴?

    劉邦強令韓王信立即與匈奴作戰,隻字不提援軍的事。

    韓王信知道,劉邦在自己身邊安有眼線,自己的一舉一動,全在劉邦的掌握之中。

    單自己往匈奴大營派使者這件事,就無法向劉邦解釋。

    韓王信更加清楚,劉邦不派援兵,是有意削弱他的實力。

    匈奴圍城,正好幫了劉邦的忙。

    韓王信知道,現在,即使劉邦派大軍打敗了匈奴,也必取自己的項上人頭了。

    自己是劉邦建立政權的功臣,劉邦在天下穩定之後,他們這些功臣,立即成了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正想法鋤掉他呢,自然不會派兵來增援他。

    因為在此之前,燕王臧荼被殺,楚王韓信被奪去了王爵,眼下,分明是劉邦要借匈奴人的刀來殺掉自己呀。

    韓王信仰天長歎,沒想到我韓信英雄一世,卻落得如此下場。

    韓王信明白,無論出戰與否,都躲不過被劉邦殺頭的下場。

    權衡再三,韓王信決定,出城向冒頓投降。

    冒頓圍而不打是為了引來劉邦,還沒有聽說過,戰場上竟然還有這樣的將軍,不但不出戰,還率領所部在陣前投降。

    自己沒費吹灰之力,不但得到了馬邑,還收獲了韓王信率領的軍隊。

    冒頓非常看不起韓王信這個沒有骨氣的將軍,真想一刀削去韓王信的腦袋。

    冒頓知道,韓王信不過是勢利小人,他既然能投降自己,也一定會再次投降劉邦。

    可冒頓又覺得此人可利用,正好讓他與劉邦打個你死我活,自己從中漁利。

    於是,冒頓置酒為韓王信接風,慷慨地對韓王信說:

    “我們匈奴人是遊牧民族,一點都不知道怎樣統治農耕民族。我們與大漢朝作戰,不過是想獲得一些糧食布帛之類的物品而已,並不想要他們的土地。

    “將軍今天來降,讓我產生了別的想法。

    “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幫你與劉邦打仗,打敗了劉邦,你就來做長城南的皇帝,你每年給我們匈奴些糧食布匹,漢地的事情,就由你全權做主了。

    “我們已是一家人,以後兩國間也就少了糾紛,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韓王信正擔心匈奴人在掠奪了足夠的財富以後,會撤軍回國,他在失去了匈奴的支持,與劉邦對陣,自然不是劉邦的對手,一定會一敗塗地。

    現在聽冒頓說,要幫他打江山,立即大喜過望。

    韓王信投降匈奴,完全是權宜之計,既不想做劉邦的替罪羊,又保存了自己的實力。

    韓王信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往後,隻能苟且偷生,打剩下來的時光了。

    現在,冒頓的話讓韓王信又看到了更加燦爛的未來,前途光明。

    隻要自己死心塌地為匈奴人賣命,一定會有好結果的。

    韓王信立即精神抖擻,在冒頓麵前誇下海口,說:

    “以晉陽為中心的這些兵鎮,都是我的部隊,隻要我一聲令下,這些兵鎮包括兵士,就都屬於咱匈奴啦。”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