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從修行的角度看西遊記》 【下】

字數:27651   加入書籤

A+A-


    作者:易小卉

    聲明一下:這是卓語全盤端過來的文章。

    這篇天涯熱帖,我真是覺得很好很棒,打算收藏在《道悟筆記》第一卷的讀書筆記中,希望網站不要吃掉!(因為是轉載的,先在標題上加個《》以區別)

    作者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其實修功底一定不錯。能看出他不是單說理論的學院派!可惜並無緣能與這位易小卉道友相識,甚是遺憾。

    正巧最近我正在寫這個題材,無意間一搜,這片文章就出現啦!真的比我寫的好。我才轉載的。

    好文章那麽多,我也不會隨便往我原創的書裏亂加的。之所以選摘這篇,是因為作者的思想和我跳到了一起,隔著重重距離,有種深深的同感。

    從名字和內容來看,作者用更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實修基礎把卓語想說的都說出來了!

    看來發現這個層麵的可不止我一個呀。真是高手在民間,大隱隱於市。

    來,大家好好學習先生的作品吧。

    ---

    作為四大名著的《西遊記》,小卉從小學時就看過了。跟大多數人一樣,以前都是當做神話來看,裏麵許多精彩故事雖然說不上倒背如流,但印象都挺深刻。

    直到這幾年跟師傅修煉,平時陸陸續續聽師傅講解《西遊記》,才慢慢明白了,這本書並非這麽簡單,也明白了書裏許多以前想不通的問題。

    師傅說,不管後世的人如何論證這本書是誰著的,有一點是無疑的,就是著書的這位前輩大德絕對是位唯識學大家,而且文學、道家的修為也都是頂尖的人物。

    對《西遊記》這本名著,曆來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最近網上甚至有人說倒過來看更精彩。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你不是修煉的人,其實怎麽看怎麽解讀都沒關係,喜歡就好。但如果是修煉之人,若僅是當做神話故事來讀,那就是理不明了。理不明即見地不到。見地不到,修證從何談起。

    曆來練家都有微言大義之說。這位前輩大德把道佛修煉的密碼隱在這些神話故事裏而不明示,其實跟道門“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譴”的戒律有關。

    師傅說,時代不同了,當今科學昌明,連造原子丨彈丨的原理都不是什麽秘密,所以像修煉這種有益於人類的生命科學研究,也不應該當道門“天機”死守。

    征得師傅同意,下麵我摘錄一些講解內容與同道們分享。

    日期:2015-07-2813:40:00

    首先我們講講《西遊記》裏麵取經團隊的各個主角的來曆。

    如果對唯識學有基礎的話,其實很容易就明白著者對這些角色的安排。

    大乘佛法身心修練的理論,以楞嚴經所說的五蘊皆空的原則為主,所以唐僧首徒叫悟空。楞伽經主要講唯識學理論,說的是空之後的悟能、悟淨。

    楞嚴經主要講是五陰區宇,楞伽經主要講八識心王。

    悟空悟的是般若性空,悟能是轉唯識相能,悟淨是得如來藏淨。

    悟空才能心定,悟能才得無相,悟淨才見本性。

    悟空是指去除身的感受,清理心的雜亂。

    在五蘊理論裏,色、受、想三個區宇屬於悟空階段。行是業力,屬悟能;識是自性,是悟淨。

    在唯識學裏前六識是悟空,定心猿拴意馬,第七識是悟能,第八識悟淨。

    所以,唐僧這三個徒弟可不是瞎編出來的。

    日期:2015-07-2814:29:58

    悟空悟的是般若性空,悟能是轉唯識相能,悟淨是得如來藏淨。

    那麽,唐僧這個師傅呢?

    佛法的核心實際就兩個字:身心。

    上麵幾個徒弟都屬於“心”,八識心王裏麵的骨幹。

    而“身”,指的就是唐僧這具凡夫肉身。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楞嚴經裏說修煉時會有五十種陰魔危害我們,妖魔鬼怪都想幹掉我們這具肉身。

    沒有這具肉身,我們什麽都沒有了,還修什麽。

    五陰區宇的“色陰”,指的就是我們這個肉身。所以佛法修煉必須從色身開始,身體就是我們的師傅,我們必須時刻用“心”來關照“身”這個師傅,才能達到身心圓融。

    日期:2015-07-2815:00:32

    師傅和師兄弟都到了,還缺一個角色,白龍馬。

    西遊記裏,白龍馬是一個最不被看好的角色。這馬本是一個海陸空三棲的狠角色,出身龍宮,貴為太子,加入取經團隊後卻淪落為腳力,且毫無戰鬥力。其實著者這樣的安排,卻是大有講究的。

    心猿意馬,一武一文,左丞右相,兩者都是心王的幹將。心猿是所向披靡的勇士,意馬是上傳下達的能臣。驅魔護法靠的是心猿之力,馱著唐僧這肉身跳出三界(以海、陸、空暗喻)還得靠意馬這龍王太子。所以色受想行階段意沒有出場,而到了識的階段,它就成為主角了。

    我們以前看西遊記時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孫悟空能騰雲駕霧,觀音的法力就更不用說了。帶著唐僧翻幾個跟鬥不就到西天了嗎,為什麽還要千辛萬苦騎著馬慢慢走?

    原來這可是大有講究的。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佛法修煉的過程,比喻為取經。我們的心可以海闊天空,心思飛到哪裏都可以;但我們的身體,從欲界、****、無sè jiè的變化必須一步一步的來。所以孫悟空再能飛,唐僧也不能像現代人坐飛機一樣,隻能在馬背上顛簸。

    日期:2015-07-2815:44:49

    前麵說了,著作《西遊記》的這位前輩大德絕對是位唯識學大家。不信你看看這四個角色的出場次序:

    兩界山悟空,眼耳鼻舌身,屬前五識;

    鷹愁澗白龍馬,意識,屬第六識;

    雲棧洞悟能,末那識,即俱生我執,屬第七識;

    流沙河悟淨,阿賴耶識,即如來藏淨,屬第八識。

    便是這地名都有講究。

    孫悟空被如來壓住的山也叫兩界SD邊大唐界,西邊韃靼界。以此山為界,前行者千辛萬苦。雖千辛萬苦,也比被壓在貪嗔癡慢疑之下不得解脫強。

    從兩界山開始,唐僧才摘下個體戶帽子,正式組建團隊取經旅程。

    白龍馬隱在鷹愁澗。鷹愁澗,深陡寬闊,水光徹底澄清,鴉鵲不敢飛過;因水清照見自己的形影便認做同群之鳥,往往身擲於水內。唯識學裏第六識意識有個獨影境的說法,這鷹愁澗裏照見自己的形影說的不就是“獨影境”嗎?

    豬八戒藏身雲棧洞。第七識為染淨依,汙染和清淨都必須經過的渠道。如雲中天梯,故稱雲棧洞。

    沙和尚在流沙河。那沙喻恒河沙,渡過流沙河才能到達彼岸。

    日期:2015-07-2818:54:36

    取經團隊的角色都出場了。

    下麵開始,我們來看看,這些角色跟修煉有什麽關係,其中隱藏著什麽秘密。

    《易經·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是中國傳統修煉的基本原則。

    《西遊記》全書也不例外,都是遵循這個原則鋪開的。

    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漂洋過海,曆盡千辛萬苦去求道,這是窮理階段。

    學成之後狂性難歇,當大王,號大聖,最終被壓五指山下,這是盡性階段。

    兩界山起,跟唐僧去西天取經,終成正果,這是了命階段。

    日期:2015-07-2916:05:15

    孫悟空這名字,是他求道時的師傅須菩提祖師給起的。

    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本領,也都是須菩提祖師所授。

    所以說孫悟空,自然得先說須菩提。

    須菩提教了孫悟空長生不老術,很多人就認為他是個道家人物。而且根據孫悟空前麵的求道經曆,把《西遊記》的主題說成是一部由道入佛,貶道揚佛的著作。

    其實整部《西遊記》裏,講的隻是“窮理、盡性、了命”的修煉過程,並沒有貶誰揚誰的問題。著作者本是佛道雙修的大家,對修行人來說,道也好,佛也好,都是方便法門,隻要對修道有益,不存在門派之見。隻有教派人物才會困於門派之爭。

    須菩提是佛的弟子,《楞嚴經》裏二十五位實地修持實驗者之一,排在十一位,講述意念空寂的修法,因觀空悟道。

    孫悟空初見須菩提時,有詩為證: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曆劫明心**師。

    這個“西方妙相”“**師”自然不會是道家人物。

    日期:2015-07-2916:48:57

    因觀空悟道須菩提祖師,雖然不是道家人物,卻是精通道家的。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鬆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係。子者兒男也,係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即是太陰,陰極轉陽;嬰兒者,初也。這些**是道家的說法。以陽氣初升之“孫”為姓,以“悟空”為名,所以這猢猻是道佛的合體。

    同樣道理,石卵化生暗合道家的“九宮真神”,天地為父母暗合佛法“十二因緣”的“無明”。

    但這隻是講明孫悟空的來曆而已,他的真實身份,在了命階段才揭示出來,其實是唯識學“八識心王”的“心猿”。

    看第七回,有詩為證:

    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

    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日期:2015-07-2917:11:05

    心是猿,喻心神靈動如猿,易動不易靜;意是馬,喻人之真意,動而不居。

    修煉內功,虛心實少腹,即“心氣下降”是為虛胸,是名“收心猿”;心氣降至少腹丹田,是為實少腹,心猿所收之處所,再以意守之,勿助勿忘,名為“拴意馬”。

    呂祖“百字銘”裏說:“動靜知宗祖,無事卻尋誰”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宗氣在胸,祖氣在腹。記住啊,是宗祖,不是祖宗。

    而在楞嚴經裏有一句話,“精真妙明,本覺圓淨”。精真指的便是這猴精,本覺就是那匹匹白馬。

    佛法修證,修身從“受”開始,修心從“想”開始。受陰和想陰盡之後,便會見到我們所說的“精真”。

    找到了它,才算“生滅根元,從此披露”,到此才算開始修行。

    唐僧在五行山下找出這個被壓住的猴精收之為徒,才能走千山過萬水,開始他的取經路。受、想之後為行陰,所以孫悟空也叫孫行者,真正修練到此的人才叫修行人。

    日期:2015-07-3010:05:32

    如果你不是修煉的人,其實怎麽看怎麽解讀都沒關係,喜歡就好。

    《西遊記》不同別的書。如果你想真正讀懂它,若沒有真正實修過,再淵博的知識也沒用。

    日期:2015-07-3010:21:27

    標題本來想寫成《從修煉角度看〈西遊記〉》,結果少了個“看”字。

    師傅說,空了就是玄機。可以是“看”,可以是“讀”,也可以是“悟”。

    無心者,進來看看,來者都是客,當感謝人家來捧場。

    有心者,能認真讀讀,給點看法,那是給小卉麵子,在此謝過。

    有緣者,能從中有所感悟,對修煉有所幫助,才是小卉碼這帖子的目的。

    日期:2015-07-3011:21:56

    孫悟空跟須菩提祖師學成得道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海裏找到了定海神針,成為他隨心所欲的wǔ qì。道家講陰極生陽,從海底輪發動的陽氣充沛了,才有能力做到說長就能長,想變粗就能粗。實修者對此應深有體會。

    這根金箍棒日後一直伴著他鬧天宮,驅妖魔,實際上喑喻修身成佛都離不開這股陽氣的作用。

    這股純陽之氣,前麵說過,《楞嚴經》裏叫精真。精真不受調控會胡走亂竄,首先竄到腦後,夢入閻王殿,勾掉生死薄,再上天宮受封弼馬溫。為何變成管馬的呢?拴意馬。

    在佛法來講,身心都必須修。身心的“心”包含“心王”的八個“識”,在《西遊記》裏主要指心猿。西遊記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定心猿拴意馬,關於這個心猿在修煉中的作用,我們後麵再細說。禪宗參話頭叫你“離心意識參”,可見“心”、“意”、“識”這三個方麵在修煉中的重要性。

    西遊記裏豬八戒是個消極的角色。好色、貪嘴、懶惰。而且經常挑唆唐僧悟空關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這樣一個角色偏偏叫悟能,是不是讓人很鬱悶?

    好女人、愛美食,還喜歡睡懶覺,這些都是臭男人的表現,是本能。這些本能都跟我們這條懶腰有關係。這條腰,主要指脊柱內裏,道家叫曹溪、黃河,《內經圖》裏把它形象地畫成三關,下為尾閭上為玉京。

    “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豬八戒原為天廷管天河的天蓬水神。所以,這老豬心意下墮,衝動尾閭,挑唆精真,悟空就bà gōng不幹了。心意上衝,衝動玉京,就會嘴饞。但這條脊柱可是我們人身的能量源泉啊!所以老豬這悟能雖說討厭,卻是修道不可缺少的角色。

    日期:2015-07-3017:26:34

    說完悟能再說悟淨。

    沙和尚這個角色在書裏能量不大,挑擔子的挑夫。

    但切莫小看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就是那個第八識,種識。肩挑腳走,每一步都離不開他。學過唯識學的都懂的。

    過流沙河界時,悟淨把掛在脖子上的九個骷髏頭,按九宮排列成筏,“得脫洪波,又不拖泥帶水,幸喜腳幹手燥,清淨無為”,唐僧這個肉身便能渡過流沙河到達彼岸了。

    日期:2015-07-3117:15:35

    取經團隊雖然是以唐僧的名義組成,但老板卻是在後台的。

    我們看看第二十二回收悟淨時,悟空所發牢騷。

    行者道:“這取經的勾當,原是觀音菩薩;及脫解我等,也是觀音菩薩。今日路阻流沙河,不能前進,不得他,怎生處治?等我去請他,還強如和這妖精相鬥。”

    取經任務,是觀音菩薩從如來那裏領下來的;團隊組建,也是觀音菩薩一手操辦的。而且在取經過程中悟空搞不定的事大多得往南海跑。

    西遊裏為什麽觀音菩薩的能量這麽大呢?

    這個來自南海普陀落伽山潮音洞,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民間都是當神來拜的。其實他也是佛的弟子,楞嚴經裏二十五位實地修持實驗者之一。

    佛在二十五位證果的阿羅漢、大菩薩自述各自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後說:“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

    “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菩薩奉佛慈旨答:“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楞嚴經》裏專門有一段講修煉耳根圓通的法門。大家都在觀音菩薩的加持中而不知道而已,這是佛法的第一妙法。中醫講耳根通腎。腎主情誌。所以我們的身心調順時都離不開腎氣的作用。

    所以,對修行人來說,如果隻是把觀音菩薩當神來膜拜而不知觀音法門,那就不僅僅是理不明,而且有點迷信了。

    日期:2015-08-0111:28:51

    跟取經團隊有直接關聯的角色基本介紹完了。

    說基本,是因為還有一個真正的主,如來。

    取經,是如來左手交右手的“買賣”。在取經過程中,也有需要如來親自出馬的時候,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他那個親戚抓孫悟空像抓隻小雞,也隻有他才能降服。

    下麵,我們開始進入正題,看看《西遊記》是如何講實修的。

    日期:2015-08-0112:31:50

    “由道入佛”並不是《西遊記》取經的主題。兩界山後許多章回的題目都是道家修煉的專有術語,如“金公”、“木母”、“嬰兒”、“姹女”之類。

    由“小乘”到“大乘”也不是取經的主題。雖然觀音菩薩在大唐國有過叫唐僧去西天取“大乘”經書的說法,但孫悟空取經前的師傅須菩提祖師教的本身就是大乘的功夫,我們看第二回: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除了“妙演三乘教”,還“說一會道,講一會禪”。如果說“禪”是小乘的,恐怕禪宗教派的口水都能人淹死。

    那麽,著作《西遊記》的這位前輩大德,到底想通過這部書向世人演繹什麽呢?

    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中國傳統文化。在以前,有“文化”可不是隨便說的。

    易經賁卦曰: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從前的文人著書,自然脫不了“化成天下”之心。

    這位前輩大德,現在考證叫“吳承恩”。

    吾,承佛之恩。

    一看就是個托。不過那年代也沒版權,真不真名無所謂。

    我承佛的恩德,自然有義務傳播佛的智慧。

    日期:2015-08-0113:53:27

    英國作家憑著一本《哈利?波特》就能賺得盤滿砵滿,如果承恩前輩活在我們這個時代,那是怎麽樣的一種風光啊。

    沒有物質上的回報,但有滿滿的精神糧食:化成天下。

    所以,肩負重任的承恩前輩,自然沒心思隻是編些妖魔鬼怪的故事逗我們開心。

    那麽,佛法智慧的核心是什麽呢?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這才是《西遊記》所要演繹的主題。

    學佛之人,若能悟到這句話的真義,對佛法也就有真正的領會了。

    悟空、悟能、悟淨屬於“唯識”,是修行進程的階段劃分,屬於橫向的。

    欲界、****、無sè jiè這三界的說法出自《楞嚴經》,是修行境界的層次劃分,是豎向的。

    所以,兩界山之前孫悟空功夫再高,天上天下再怎麽折騰,仍然還是在欲界裏,跳不出如來的掌心。

    日期:2015-08-0:27:31

    我們不妨來看看《楞嚴經》原文對欲界是怎麽定義的。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忉利天,亦雲三十三,居人間頂,乃帝釋所居。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雲深處有神仙。”

    所以《西遊記》裏,孫悟空雖然也有資格到天上進到玉帝、神仙們的圈子,但在三界理論的劃分裏,仍然還是屬於欲界。

    欲界的十種神仙,《楞嚴經》也有說法:

    “阿難!複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堅固***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回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神仙歸神仙,孫悟空跟須菩提祖師學成長生不老法,可以做“齊天大聖”,“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最終還是“斯亦輪回妄想流轉”,“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日期:2015-08-0115:20:26

    換句話說,做人做到神仙這境界,那是極大的成功了。若在天庭能遵規守距,自然逍遙自在,名利雙收。

    但這也不等於是穩坐釣魚台,一點風險也沒有啊。

    像悟空、悟能、悟淨之流,以及取經路上的許多妖怪,都曾經有過很瀟灑的神仙日子。

    君不見,時下那些呼風喚雨,萬人景仰的國師級人物,不也瞬間變成國妖了?

    欲界欲界,都是一個“欲”字,害人,害仙。

    除了這些做仙失敗的神仙,取經路上其他的妖魔鬼怪,在《楞嚴經》裏也都有說法,這裏暫且按下不表。

    日期:2015-08-0213:27:45

    說到三界,自然不能不說六道。佛教認為六道是眾生輪回之道途。

    兩界山之前孫悟空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擺脫**,跳出欲界。隻因嗔恨心重,好勇鬥狠,最終墮落阿修羅道,功虧一簣。

    欲界包括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和無sè jiè都在天道。前麵說的欲界中的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是天道中的一部分。

    “忉利天”,亦雲三十三,居人間頂,乃帝釋所居。在《西遊記》裏,天宮和玉帝就是根據這個虛擬的。

    “兜率天”則喻指孫悟空醉酒後誤入的“兜率宮”,也在三十三天之上,乃離恨天太上老君之處。

    “四大天王權總製,五方揭諦調多兵”。這四大天王,自然指的是“四天王天”的主。

    ****天若梵行有虧損或欲界天****稍增都是降德。

    若於天道中,德性降落,這些天人神仙則會墜落於阿修羅道中。像悟空、悟能、悟淨之流,以及取經路上的許多妖怪,都屬於這類墮落者。

    阿修羅是六道眾生之一,譯為“非天”,此道眾生有天福報但無天之德性。

    在天人鬼畜四道之中皆有阿修羅存在。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為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為三惡道。阿修羅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帶有嗔恨之心,執著爭鬥之意誌,終非真正的善類。

    男阿修羅於各道中,常常興風做浪,好勇鬥狠,於諸天中,不時攻打天王,以謀奪位。女阿修羅貌美,時常迷惑眾生,使難修行。

    所以孫悟空大鬧天宮,喊“皇帝輪流當”,跟阿修羅的性格特點有很大關係。

    孫悟空從一個猢猻修成齊天大聖,完成了從畜生到神仙的六道解脫。這段精彩的“**絲的逆襲”,讓我們慢慢回放。

    日期:2015-08-0314:15:57

    一個連親生父母都不知道是誰的小猴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裏。

    “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為了贏得小夥伴們的擁載,他曾舍命衝進一股瀑布飛泉,成為部落的首領——美猴王。

    但是小山溝實現不了美猴王的遠大誌向。

    “世界這麽大,我想去看看”。

    於是,美猴王飄過東洋大海,徑至南贍部洲,學chéng rén像。

    雲遊了**年餘,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賀洲地界,訪問多時,遇一老祖,成為有名有姓的孫悟空,並傳給他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不死長生的**門。

    至此,猴子完成了從畜生到凡人,從凡人到仙的進化,隻待榮遷仙籙名。

    其後,老孫徑入東洋海底,尋得天河鎮底神珍“如意金箍棒”。再在鐵板橋邊鬆陰之下,夢入地府,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九幽十類盡除名”,永遠脫出地獄餓鬼道。

    隨著花果山孫悟空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在天上的貴仙太白長庚星力薦之下,玉帝分別授與他“弼馬溫”和“齊天大聖”官職,與他籍名在籙,成為天界的在冊神仙。

    雖然後來發生了與天宮的衝突事變,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從天道貶到阿修羅道,但“齊天大聖”的威名,早已響徹江湖。

    這樣的一個勵誌故事,起碼告訴了我們幾點:

    第一,猴子不但可以進化到人,而且可以進化到神仙。從而證明了有誌者事竟成,**絲是完全可以逆襲的真理。

    第二,吳承恩前輩投胎時投錯了地方。《西遊記》是1550至1582年之間創作的。而達爾文在1859年的《物種起源》中才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中國曆來隻有玄學的土壤,如果承恩前輩投胎在歐洲,怎麽說也是個偉大的科學家,而不僅僅是個隱名埋姓的文人。

    第三,缺陷是完美的動力。正因為是猴子,所以才會努力去做人。曆代修煉仙佛有成就者,大多少年時期身體病弱;能一輩子堅持悟道入道,皆因他們深知身心無常之苦。

    第四,如果想知道如何練就孫悟空跳出輪回的的功夫,對不起,我不能告訴你。

    因為,我也不知道。

    日期:2015-08-0317:07:04

    我不是孫悟空,自然不知道他是怎麽練功夫的。但有一點,他修的是佛道兩家的功夫,這一點是無疑的。

    在《西遊記》裏,承恩前輩對孫悟空所練的功夫,花了不少篇幅來做介紹,我們還是回到書裏去看看。

    “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

    上麵這些,都是門派中入門弟子通用的基礎功課。

    直到第七年之後,祖師才開始問他要學什麽功夫。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

    第一、術字門

    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

    第二、流字門

    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第三、靜字門

    祖師道:“此是休糧守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第四、動字門

    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這四樣,在問過都不得長生後,悟空都說:“不學,不學!”

    結果,祖師生氣了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

    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裏麵,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hòu mén進入,秘處傳他道也。

    我們看六祖壇經時,也有這麽個情節。

    我們來看看,祖師秘處傳他什麽道: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裏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日期:2015-08-0412:35:11

    這口首訣講的是道佛兩家的修煉要旨。

    顯也好密也好,都講性命雙修,身心圓融。道家講精氣神,佛法講無漏修煉。

    “月藏玉兔日藏烏”,不要想成是月宮裏有玉兔,太陽裏有黑點啊。

    丹道理論很多是暗喻,月指坎宮,日指離宮。坎宮為水主腎,離宮為火主心。

    丹書雲:“腎中主氣,氣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謂鉛中銀者此也;所謂汞者,心液之中,正陽之氣,名曰真龍。心氣太極而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所謂朱砂者心液也。”

    “自有龜蛇相盤結”,腎主水,其神獸者“龜”也,玄武也。蛇者是心中嘉氣。曆來內功修煉法中的“心腎陰陽水火相濟”之象,名為“龜蛇相盤結”。

    “五行顛倒”之法,講的是龍升虎降,相遇中宮,須臾作吟嘯之聲,頃刻有**之象,龍吞虎髓,虎啖龍精,故能於恍惚窈冥之中,產生元珠之寶。

    這些解釋,在內功、丹道的有關書籍裏都不難找到。

    誠然,有道佛理論基礎者,如果僅僅要從文字上來理解並不難。但要悟到其真義,並能在實修中行之,卻是不易。

    那麽,這首口訣中所提的修煉功法,與須菩提祖師前麵所講的靜字門“休糧守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有什麽區別呢?

    日期:2015-08-0417:19:20

    師傅說,我寫出來這個問題惹大了,弄不好會有許多口舌是非,涉及實修的問題還是少公開談。

    既然提出了,還是簡單說說。

    靜字門的功夫,以靜心無為為主,修煉的內容更多注重於心理、精神層麵。

    須菩提所教孫悟空練的功夫,則是以練氣修身為主,修煉時多從身體入手。

    由精神入手的靜修與由練氣入手的修身還是有區別。

    我們不妨通過欲界的六欲天中的“樂變化天”的變化來分析一下。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假如把一個梅子放在你的麵前,即使你不想吃它,牙齒也會自然的有發酸、流口水的感覺,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把一塊蠟放在你的麵前,你肯定沒有吃它的**。

    所以,雖然你可以通過靜心修煉,用精神力抑製自己不去想這梅子,但梅子現前,生理上的本能反應還是會在,你還是會忍不住流口水。

    若是先通過對身體的修煉,達到“精滿不思欲”的境界,去除了你的生理本能,那麽,即便梅子現前,měi nǚ如花,你也可以“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因為此時“我無欲心應汝行事”。

    練氣修身,是道家傳承了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所以須菩提傳給孫悟空的功夫,還是以道家的功夫為根基。

    但並非隻是道家才強調練身。佛法修煉也是以“四大皆空”為基礎的,同樣強調修煉必須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開始。

    通過調順四大,孫悟空“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但祖師還是叫他防備著三災利害,並傳了他“見性明心”的化解功夫。

    日期:2015-08-0510:58:05

    “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舉世無人肯立誌,立誌修玄玄自明”。

    孫悟空學成回到花果山後,從鐵板橋下,直下東海龍宮,找到了定海神針,成為他隨心所欲的wǔ qì。

    這鐵板橋也是有講究的,修道人不可不知。人身上的這個橋,解剖學上叫“恥骨聯合”。橋下的龍宮,就是俗稱的“海底輪”。

    而這根定海神針,書中也有說法:

    “一點靈光徹太虛,那條拄杖亦如之。或長或短隨人用,橫豎橫排任卷舒”。

    它特指什麽東西,不言自明。

    道家講陰極生陽,從海底輪發動的陽氣充沛了,才有能力做到說長就能長,想變粗就能粗。

    在《楞嚴經》裏,海底輪衝動的這股陽氣叫“精真”,若能“謹固牢藏休漏泄”,再向全身擴而行之,便是修煉到了四加行的“暖法”。

    佛法的四加行,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他弄到歡喜處,跳上橋,走出洞外,將寶貝擅在手中,使一個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聲:“長!”他就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嶺,眼如閃電,口似血盆,牙如劍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

    法天象地,這是“頂法”。

    “玉帝即命工幹官張、魯二班,在蟠桃園右首起一座齊天大聖府,府內設個二司:一名安靜司,一名寧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鬥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賜禦酒二瓶,金花十朵,著他安心定誌,再勿胡為。”

    安靜寧神,這是“忍法”。

    “齊天大聖被眾天兵押去斬妖台下,綁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槍刺劍刳,莫想傷及其身。南鬥星奮令火部眾神,放火煨燒,亦不能燒著。又著雷部眾神,以雷屑釘打,越發不能傷損一毫。”

    金剛不壞,這是“世第一法”。

    日期:2015-08-0512:47:57

    孫悟空通過修煉“四大皆空”,“見性明心”和“四加行”,經過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從石猴到齊天大聖的飛躍。

    欲界的特征是“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孫悟空這個散仙,在花果山自在慣了,仙道雖成,卻未能收心養性,對安靜寧神的“忍法”修煉不足,於天道中,德性降落,最終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打入阿修羅道,未能完成欲界的六道解脫,功虧一簣。

    五百年的漫長等待之後,直到觀音菩薩接引,才能脫出五行山困壓,跳出欲界。

    兩界山,舊名五行山。欲界與****的分水嶺。

    兩界山後的西遊取經故事裏,承恩前輩又將為我們講述什麽樣的修練秘密呢?

    日期:2015-08-0610:51:53

    心猿歸正,孫悟空出兩界山,鷹愁澗意馬收韁,唐僧取經三人團,開始踏上了西天的旅程。

    西天路上的第一仗,發生在黑風山。

    這是一場慘烈的袈裟保衛戰。

    說慘烈,是因為“觀音禪院”師祖,二百七十歲的老院主,老壽星,因袈裟起貪念,火燒禪堂,撞牆自盡,落得個“腦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氣斷染紅沙!”的下場。

    修道的人不會不記得,禪宗曆史上也有過一出袈裟爭奪的故事。

    “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這是《六祖壇經》裏祖師對惠能說的話。

    禪宗衣缽,止於六祖惠能,從此不再相傳。

    承恩前輩在取經路上的第一仗裏選擇袈裟為主題,是有深意的。

    《楞嚴經》裏說,欲界是“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是“不假禪那,無有智慧”;無sè jiè是“定性現前,無業果色”。

    簡單地說,欲界是“散”,欲界之後是“禪定”。

    所以,兩界山之後的取經故事,實際上講的都是修煉“禪定“的秘密。

    日期:2015-08-0613:32:16

    雖然由袈裟爭奪而引出禪定,但承恩前輩在書中似乎對禪宗的好感不多。

    在第二回裏,把“休糧守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直接歸入三百六十旁門的“靜字門”中。

    在第九十八回裏,編了個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的故事,並笑:“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是禪宗的主要特色。不取無字之經,意思是不是說,中土禪宗未得真傳?

    禪是什麽?

    禪是活潑,是快樂。從禪定的概念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

    初禪叫離生喜樂,二禪叫定生喜樂,三禪叫離喜妙樂,三個都是樂,四禪才叫舍念清淨。

    在欲界我們的身心處於“散”的狀態,無組織無紀律。

    經過嚴格訓練後上升到****,進入“禪”,也即“樂”的狀態。

    繼續修再上升到無sè jiè,便進入了“定”的狀態。

    定也有四種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種禪與四種定合稱四禪八定,簡稱禪定。

    所以說真正的禪,說白點,就是如何讓你的身心進入快樂狀態。當然,這種快樂跟凡間所認為的快樂是有區別的,是修練才有的特殊愉悅。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能承擔多少責任和經受多少痛苦,而在於擁有多少真正的快樂。

    佛祖拈花微笑,迦葉創立禪宗,正是基於此意,“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跳出傳統教宗裏整日介念死的森嚴氣氛,回複生命的活潑靈動。

    六祖之後禪宗的影響日益擴大,正式進入佛教主流。在教規律法森嚴死板的環境中,便再難有禪的生存土壤,所以後世有“禪宗之後再無禪”的說法。

    欲界的樂與****的樂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禪的基礎是輕安,一個修行者如果連輕安的體驗都還沒有過卻成天說禪,騙騙別人是可以的,騙自己就免修了,白辛苦。

    但喜歡投機取巧是聰明人的天性。兩界山前孫悟空求道的千辛萬苦,都被聰明人故意忽略了。

    修禪的,大多也就變成了玩話頭,講空話的聰明禪了。

    日期:2015-08-0614:40:37

    雖然是觀音院僧謀寶貝,但真正竊袈裟的,卻是黑風山怪,一隻成精的黑熊。

    錦蝠袈裟和九環錫杖是唐僧的裝備。

    觀音菩薩在領取取經任務時,如來一共給了五件寶貝。袈裟、錫杖,與取經人親用。另有三個箍兒,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是用各不同,分為金、緊、禁的咒語三篇。

    觀音菩薩用緊箍咒來製悟空,而禁箍咒,則是拿來收這個黑熊怪。另有金箍咒,用來收紅孩兒,這是後話。

    收服黑熊怪,菩薩道:“我那落伽山後,無人看管,我要帶他去做個守山大神。”

    我們常說“虎背熊腰”,觀音後山,自然是指後腰。

    所以,禪定修煉時,承恩前輩提醒我們,應收緊腰腎。

    日期:2015-08-0712:10:55

    如來給菩薩的五件寶貝,如非修道者,當是神仙的道具,好奇一下也就是了。

    但修行人卻別走眼了啊,佛祖給的東西,怎麽會沒點說法呢?

    如來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

    前麵提過五組傳六祖袈裟,傳的是衣缽。佛祖傳取經人袈裟,傳的是智慧。

    詩曰: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盡評論。明心解養人天法,見性能傳智慧燈。

    錫杖是佛門法器,行腳時所攜帶的道具,意指修行次第。

    九連環喻禪定的九次第定:四禪八定加滅盡定。

    三個緊箍兒和三篇咒語則更有講究。“禁”者,戒也;“緊”者,定也;“金”者,金剛般若也。三者合起,喻“戒、定、慧”是也。

    三個箍兒依人、依部位各有不同的功用,修行者自悟。

    日期:2015-08-0715:28:28

    如來給觀音的三個箍兒,還有另外一個強大的功用:

    “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這種強製性的收徒行為,觀音菩薩學會了,後世的許多大師們自然也跟著學會了。

    不但學會了,而且青出於藍勝於藍。威脅、利誘,各式各樣的收徒法子比如來要強大得多了。

    不過與如來不同的是,他們強迫別人入門,並非都是勸人學好。

    日期:2015-08-0812:11:22

    雲棧洞收八戒,取經團隊自此多了個大活寶。

    八戒的舊識浮屠山烏巢禪師,傳了聖僧《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

    承恩前輩言,“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

    蓋自唐僧西遊取回真經,此經皆以《心經》之名,至今chuán shì。承恩前輩以《多心經》名之,自是對後世各家解說此經時眾說紛紜的幽默一笑。

    其實,這二百七十字的《心經》,各家解說大同小異;差別較大的在於對“色”與“空”的解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色受想行識”是五陰區宇的概念,我們“以經解經”,看看《楞嚴經》裏對“色”與“空”的解釋。

    先上圖,圖示比較直觀。

    日期:2015-08-0812:13:26

    《楞嚴經》卷十: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五陰區宇就像五個重疊的小房子,“因界淺深”說的是這小房子的範圍,如色陰區宇的邊界:“色”是地板,“空”是天花板。受想行識與之類似。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說,“色”邊界不同於“空”邊界,“空”邊界也不同於“色”邊界。

    “**,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陰”就是要到達“空”邊界,到達“空”了,“色陰”也就盡了。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受”的邊界是“觸”及“離”,套心經的路子,就是:

    “觸不異離,離不異觸;受即是離,離即是受”。

    想行識,以此類推。

    由於“色陰區宇”的簡稱“色”與其邊界名“色”重疊,導致這幾句話比讀繞口令還繞口,唐三藏的這首《心經》,困殺曆代多少聰明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