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網摘問答一篇。

字數:32218   加入書籤

A+A-


    本文接上篇

    作者:易小卉

    ---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楞嚴經》認為修道解脫的關鍵,還是要從“色除”,也就是從色陰區宇著手,轉化色陰。

    欲界的身心與****的身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欲界的身體我們稱為“身”,而到了****則稱為“色身”;欲界的心是“心”,到了****稱為“心王”。

    這些概念如果不明確,在後麵涉及“五陰區宇”、“八識心王”這些理論時就會含混不清。

    事實上,由於年代久遠,以及局限於當時的文字表達和傳承等因素,佛法的許多概念,無論是佛祖還是之後的許多大德,都未能夠作出係統和易懂的準確解釋。佛法的沒落,跟教義裏許多概念上的模糊有著很大的關係。

    前麵講了,欲界的“身心”我們主要通過道家的練氣修身和佛法的“四大皆空”、“見性明心”等方法來調節。那麽,****之後的“身心”又是如何調節的呢?

    我們繼續往下看,後麵的取經故事裏,有沒有隱藏****的實修方法。

    日期:2015-08-0819:47:18

    我們先看第二十回開頭的偈子。

    偈曰: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

    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隻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

    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

    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

    現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

    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師悟徹了《多心經》,打開了門戶,那長老常念常存,一點靈光自透。

    從這篇偈子看,雖然承恩前輩對那些聰明禪不感冒,但對禪宗的《十牛圖》還是肯定的。

    日期:2015-08-0911:44:26

    十牛圖的思想基礎,源自《六祖壇經》的見性法門。

    禪宗的傳承和教育方法,有其特殊的味道。

    《六祖壇經》裏,表麵上來看,神秀各個方麵都要比惠能優秀得多,但五祖為什麽認為惠能才是禪宗的衣缽繼承人呢?

    我們先看五祖的傳法情節:

    祖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這情節,我們在須菩提傳孫悟空功夫時也見過。

    這種打啞語式的問答教育,考驗的是考生的機靈,也即“悟性”。

    如果是練武功,隻要老師教會了,或者有一本訓練手冊,學生下苦功練習就能出成績。

    禪定修煉不是形體訓練,很多時候隻能點到為止,更多的是要求修煉者自己覺悟。

    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身心的變化每時每刻的感受都會因人而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承恩前輩能把許多禪理寓於《西遊記》的故事中,其禪修的成就可想而知。

    這樣的人物,除了世間的高超學問,還需要極高的出世功夫。

    這樣的修為,隻能是宗師級的人物才會有。

    所以,江湖上也才會有《西遊記》是全真教丘祖所撰的傳說。

    日期:2015-08-0917:45:46

    唐僧得授《多心經》後,取經團隊行至黃鳳嶺,孫悟空大戰黃風洞黃風大王。

    “那怪害怕,也使一般本事:急回頭,望著巽地上把口張了三張,呼的一口氣,吹將出去,忽然間,一陣黃風,從空刮起。”

    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他是躲在八卦爐中的巽位。

    巽生風,有風則無火,所以孫悟空才得以不死,也從此煉成了能夠辨妖識魔的“火眼金睛”。但這回的風太厲害,真的害了眼病。

    黃風大王是個黃毛貂鼠,“本是靈山腳下的得道老鼠,因為偷了琉璃盞內的清油,燈火昏暗,恐怕金剛拿他,故此走了,卻在此處成精作怪”。

    能克製這個黃風大王的,隻有靈吉菩薩。

    佛經中查無靈吉菩薩這個名號。

    但在靈吉菩薩講經處,眾門人齊誦《法華經》。

    《法華經》裏提到藥師佛,藥師佛的名號是“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我們通常說的《藥師經》,是指玄奘的譯本而言的。

    在佛法裏,藥師佛的修法,是包括了一切佛最高深的秘密的修行法門,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

    在《楞嚴經》裏,我們也可以找到這位“靈吉菩薩”的蹤跡。二十五位實地修證者中,有一位“琉璃光菩薩”,排在二十一位,講述依風大種性悟明自性無礙的修法。

    “水”“火”“風”三劫,修行者不可不明。

    《黃帝內經》裏說,“巽宮”位置上的風為“弱風”: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弱風是東南巽木宮之風,氣暖而風柔,故稱弱風,東南濕盛,濕氣侮土,故其在人內傷於胃腑,外主肌肉身重。

    日期:2015-08-1011:21:23

    在缺醫少藥的古代,修煉身心是防病延年的主要手段。但現代社會醫學發達,有病有痛自然先找醫院解決。

    所以,不說藥師佛的修法,便是一般的道佛修煉,肯下工夫的人都不多了。除了讀經念咒,曆史上真修藥師法的人本來就不多,更別說能有成就了。

    因為其他法門可以忽悠人,反正你說見到什麽佛,誰也沒法證明你沒有見。藥師法得拿出真功夫治病救人,忽悠不了的。

    所以許多教派,都願意去教人行善,勸人吃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輩子不用輪回到三界六道。

    因為誰也沒法證明有沒有下輩子,而誰都怕受到下輩子的輪回詛咒。

    藥師佛是東方佛,阿彌陀佛是西方佛。修東方佛的是了生,更偏重於身體健康;而修西方佛的是了死,往往更偏重於解脫精神上的苦難。

    中國人的信仰大多出於功利需求。精神受創傷者,更容易接受信奉西方佛的教派誘導,萬念俱灰者最需要一個精神家園。

    而身體有問題者最迫切的願望是用最快的速度消除病痛,東方佛的修煉顯然無法迅速滿足這個要求。所以,曆代偏重修身的門派幾乎都是門可羅雀。

    正法凋零,其實佛祖早有先見。

    所以,佛經中經常有這樣的叮囑: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日期:2015-08-1111:49:35

    “戰不數合,那怪吊回頭,望巽地上才待要張口呼風,隻見那半空裏,靈吉菩薩將飛龍寶杖丟將下來,不知念了些什麽咒語,卻是一條八爪金龍,撥喇的輪開兩爪,一把抓住妖精,提著頭,兩三螟,螟在山石崖邊,現了本相”。

    靈吉菩薩的寶貝是“飛龍寶杖”和“定風珠”。

    “飛龍寶杖”降妖時化為“八爪金龍”。

    我們找了一下度娘,這“八爪金龍”也叫百兩金,原來是《本草圖經》裏的一味中藥,屬紫金牛科,根、葉有清熱利咽、舒筋活血等功效,可治風唌。

    從琉璃盞、法華經、八爪金龍,我們可以斷定,承恩前輩所創造的“靈吉菩薩”這個角色,無疑應該是“藥師佛”,也即“琉璃光菩薩”。

    問題是,承恩前輩為什麽要隱掉“藥師佛”的真名而用“靈吉菩薩”代替呢?

    日期:2015-08-1117:12:49

    首先,是尊重。

    藥師佛的名號是“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佛,是如來,是東方淨土的教主。

    而靈吉菩薩隻是他的弟子。

    其次,承恩前輩用這種方式來引出藥師佛,其實是帶有密傳的意思。

    就像前麵所說的,藥師佛是東方佛,修身“了生”的;而當時的社會潮流卻是講“了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法的根本是“了生死”。佛法之內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除此以外,無別佛法。

    佛祖講經四十九年,按判教的**,是從權教到實教,最後到圓教。《法華經》就是最後講的三部經之一,講的是“了生”,講的是明心見性後的境界、修行。

    佛祖開講《法華經》時,“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東方是藥師佛的淨土,結果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為什麽呢?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因為阿彌陀佛在西方,而《法華經》則專放東方光明,講藥師佛的東方淨土,所以這五千修“了死”的比丘,先退席了。

    “世尊默然而不製止”。

    或許,這就是承恩前輩不願意公開講明自己的修行偏好的原因。

    日期:2015-08-1315:38:34

    師徒幾人行過了黃風嶺,光陰迅速,曆夏經秋,又到了八百流沙界。

    豬八戒雖說外戰不行,但麵對即將加入團隊的最後一名成員、小師弟沙和尚,卻是勇猛無比。

    這老豬怎麽說也是個天蓬元帥,論變化也有個三十六變,在取經團隊裏算是二號戰將;而沙僧隻是個卷簾大將,所以其後的取經路上多是扮演牽馬挑擔的角色。

    他們有個共同的地方,成仙前修煉的都是道家功夫,然後又都因為降德被貶到下界。

    先看老豬的功夫來路: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

    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

    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湧泉穴。

    周流腎水入華池,丹田補得溫溫熱。

    嬰兒姹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

    離龍坎虎用調和,靈龜吸盡金烏血。

    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功圓行滿卻飛升,天仙對對來迎接。”

    再看沙僧的功夫來路:

    “先將嬰兒姹女收,後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髒。”

    丹道的功法,大多用專門的名詞來表述;如非內行人,基本會是雲裏霧裏。

    “金公”是心,“黃婆”是脾,但皆非指髒器而言,實指髒象之說,即“心之神,脾之意”。

    而“木母”的說法,雖說五行中水生木,水乃木之母,丹道書中極少這樣提的,應該算是承恩前輩所創。

    “嬰兒”者,乃肝絕腎陰的純陽之氣;“姹女”者,乃肺絕心陽的純陰之液。

    這些道家的功夫,之所以成為《西遊記》裏修煉佛法時練身的主要手段,其中固然有入鄉隨俗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傳入中土的佛法皆以理論為主,實修的秘密法門,如藥師佛法之類,並未得到真傳。

    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悟空、悟能、悟淨這三個徒弟都是通過道家的法門練成一身本領,但他們都不算是佛法身心修煉理論中嚴格意義上的“修身”。

    因為,唐僧才是我們要修煉、要轉變的“肉身”。

    兩界山之前的孫悟空不過是個“孫堅強”而已,因為他在《西遊記》裏的真實身份是“心猿”。

    我們不妨看看這一回裏悟空與八戒關於唐僧這具“骨肉凡胎”的對話。

    八戒道:“哥啊,既是這般容易,你把師父背著,隻消點點頭,躬躬腰,跳過去罷了,何必苦苦的與他廝戰?”

    行者道:“你不會駕雲?你把師父馱過去不是?”

    八戒道:“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這駕雲的,怎稱得起?須是你的筋鬥方可。”

    行者道:“我的筋鬥,好道也是駕雲,隻是去的有遠近些兒。你是馱不動,我卻如何馱得動?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象這潑魔毒怪,使攝法,弄風頭,卻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帶得空中而去。象那樣法兒,老孫也會使會弄。還有那隱身法、縮地法,老孫件件皆知。但隻是師父要窮曆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隻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孫悟空的筋鬥雲再厲害,也隻是“心”到,而不能把師父這個“身”馱過去。

    日期:2015-08-1412:56:28

    在冷兵器時代,人類通過內功修煉提升生命能,是提高戰鬥力的重要途徑。

    所以不論是江湖門派,還是國家軍事機構,都會把修煉的密碼當成最大機密來嚴守。就像現在的國防高科技一樣。

    承恩前輩在這一回裏所說的九個骷髏,明白人當然知道其中的實修密碼,不明白的就隻能當是故事裏的道具了。

    會七十二變化的孫悟空和會三十六變化的豬悟能,盡管自己可以騰雲駕霧,但還是無法將唐僧馱過流沙河。

    最後,還是沙悟淨按照觀音菩薩教的法門,將那九個骷髏穿在一處,按九宮布列,並把觀音給的葫蘆安在當中,變成法船一隻,渡唐僧過流沙河界。

    且看書中描述:

    “那悟淨不敢怠慢,即將頸項下掛的骷髏取下,用索子結作九宮,把菩薩葫蘆安在當中,請師父下岸。那長老遂登法船,坐於上麵,果然穩似輕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淨捧托,孫行者在後麵牽了龍馬半雲半霧相跟,頭直上又有木叉擁護,那師父才飄然穩渡流沙河界,浪靜風平過弱河。真個也如飛似箭,不多時,身登彼岸,得脫洪波,又不拖泥帶水,幸喜腳幹手燥,清淨無為,師徒們腳踏實地。那木叉按祥雲,收了葫蘆,又隻見那骷髏一時解化作九股陰風,寂然不見。”

    我們來看“幸喜腳幹手燥,清淨無為”這句話。

    《楞嚴經》裏說“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學佛的自然應該知道,“清淨本然”是什麽意思。

    沙悟淨之所以叫沙和尚,那是因為“清淨本然”,頂上功夫到家了,所以可以剃度,頭光了。

    在道家裏,頭上泥丸宮,也有個“九宮真神”的說法。

    道經雲:“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則當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東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東北向,天真東南向,靈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

    如下圖所示。

    日期:2015-08-1512:59:57

    詩曰:

    奉法西來道路賒,秋風淅淅落霜花。

    乖猿牢鎖繩休解,劣馬勤兜鞭莫加。

    木母金公原自合,黃婆赤子本無差。

    咬開鐵彈真消息,般若波羅到彼家。

    這回書,蓋言取經之道,不離乎一身務本之道也。卻說他師徒四眾,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渾無掛礙,徑投大路西來。

    這回書的題目是《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開首就點出“咬開鐵彈真消息”。

    所謂的“鐵彈”,也就是我們的腦殼,通過“不離乎一身務本之道”的修煉,開竅了,“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

    從佛法實修來說,是清淨本然;從道家實修來說,是陰盡神升。所謂殊途同歸,頭頂都會有實修反應。

    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承恩前輩確實是個實修者,不然是無法體會到這個實修過程中的生理變化的。

    日期:2015-08-1611:30:08

    全書至此,取經團隊成員全部到位。

    計有:師傅唐僧,大徒弟孫悟空,白龍馬三太子,二徒弟豬悟能,三徒弟沙悟淨。

    前麵說過,孫悟空是代表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指的是定心猿,悟“般若性空”;

    白龍馬代表第六識“意識”,指的是拴意馬,講作意;

    豬悟能代表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轉“唯識相能”;

    沙悟淨代表第八識“如來藏識”,指的是得”如來藏淨”。

    我們不妨看看承恩前輩這首偈子:

    “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

    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

    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

    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鬥篷。”

    四片黃藤蔑:悟般若性空、作意、轉唯識相能、得如來藏淨。

    長短八條繩:第一到第八識。

    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五陰區宇的色、受、想、行。

    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禪定區間從****起到無sè jiè止。

    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鬥篷:九次第定至圓滿。

    從中可見承恩前輩之機心。這可不算我瞎編吧?

    日期:2015-08-1612:59:54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薩請下山。

    普賢文殊皆是客,化成měi nǚ在林間。

    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

    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

    唐僧師徒四人,經過黎山老母所變化的富孀莫賈氏,以及觀音、普賢、文殊所變化的三個měi nǚ真真,愛愛,憐憐的考驗,除了豬八戒這個代表人類本能的呆子外,都通過了kǎo shì,過了初禪。

    所謂初禪,《楞嚴經》中有定義: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日期:2015-08-1812:22:59

    “試禪心”這一出戲裏,承恩前輩安排出場的考官都是大有來頭的。

    “黎山老母”這個女仙婆,教出的弟子總是凡心未絕,其中以白素貞白娘子最負盛名,所以觀音請這老仙婆以“莫賈氏”的麵目來考驗唐僧的凡心。

    普賢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

    文殊代表大智,象征“智慧”,普賢代表大行,象征“德行”,觀音代表大悲,象征“慈悲”。

    所以普賢所化之“愛愛”自然是考老豬的德行,文殊所化之“真真”考的是悟能的智慧,觀音所化之“憐憐”考的是猴子這土匪山大王的慈悲。

    考查結論:

    “從正修持須謹慎,掃除愛欲自歸真”。

    日期:2015-08-2113:20:46

    道也好,佛也好,都是方便法門,隻要對修道有益,不應存在門派之見。

    我們看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承恩前輩通過唐僧和四老的對話,表達了對佛道兩家的看法。

    四老俱稱道:“聖僧自出娘胎,即從佛教,果然是從小修行,真中正有道之上僧也。我等幸接台顏,敢求大教,望以禪法指教一二,足慰生平。”

    長老聞言,慨然不懼,即對眾言曰:

    “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識,遂可掃除。菩提者,不死不生,無餘無欠,空色包羅,聖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實了牟尼手段。發揮象罔,踏碎涅般。必須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全保護。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至幽微,更守固,玄關口說誰人度?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誌方記悟。”

    四老側耳受了,無邊喜悅,一個個稽首皈依,躬身拜謝道:“聖僧乃禪機之悟本也!”

    拂雲叟道:“禪雖靜,法雖度,須要性定心誠,縱為大覺真仙,終坐無生之道。我等之玄,又大不同也。”

    三藏雲:“道乃非常,體用合一,如何不同?”

    拂雲叟笑雲:

    “我等生來堅實,體用比爾不同。感天地以生身,蒙雨露而滋色。笑傲風霜,消磨日月。一葉不凋,千枝節操。似這話不叩衝虛,你執持梵語。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麽?石獅子剜了心肝,野狐涎灌徹骨髓。忘本參禪,妄求佛果,都似我荊棘嶺葛藤謎語,蘿壯渾言。此般君子,怎生接引?這等規模,如何印授?必須要檢點見前麵目,靜中自有生涯。沒底竹籃汲水,無根鐵樹生花。靈寶峰頭牢著腳,歸來雅會上龍華。”

    日期:2015-08-2214:04:54

    《西遊記》的主旨是既揚佛,也弘道,講的是三教至尊。承恩前輩在取經前的故事裏對此早有鮮明的立場。

    書中第十一回,唐太宗出榜招僧,修建水陸大會。

    太史丞傅奕,上疏止浮圖,以言無佛。表曰: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係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雲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太宗聞言,遂將此表擲付群臣議之。

    時有宰相蕭星,出班俯囟奏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聖人也。非聖者無法,請置嚴刑。”

    傅奕與蕭星論辨,言禮本於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蕭星不生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

    蕭星但合掌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

    太宗召太仆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佛事營福,其應何如。

    二臣對曰:

    “佛在清淨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讚幽遠,曆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伏乞陛下聖鑒明裁。”

    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

    遂著魏征與蕭星、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眾皆頓首謝恩而退。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日期:2015-08-2510:09:47

    但若據此而認為承恩前輩是個虔誠的三教信徒,那就大錯特錯了。

    書中表麵看來講三教都尊,其實那是客氣話,誰也不得罪。但如果全麵點,仔細點看,實際上是三家不靠,取各家之長而已。

    這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我們來看看第八回那一篇著名的《蘇武慢》前幾句:

    “試問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

    磨磚不能作鏡,積雪又豈能為糧。單靠念啊拜啊,是難以成就的,折騰幾十年,往往到頭虛老。

    所以,承恩前輩想要告訴世人的,是“實修才是正道。”

    讓我們回顧一下書中講的實修路線。

    按照“窮理、盡性、了命”的總原則,先是采用“顯密圓通”的法門調順“地水火風”,達到“四大皆空”;之後,用“見性明心”來消除“水火風”三災;然後再通過“四加行”的“暖、頂、忍、世第一”來修煉到“世間法”的頂峰。

    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欲界定之前的修煉過程,也即“窮理、盡性”兩個階段。在禪宗三關裏叫“看破關”和“放下關”。

    兩界山後的取經是“出世法”,說的是****、無sè jiè的修煉過程。實際上是“了命”階段。在禪宗三關裏叫“自在關”,也叫“末後牢關”。

    洛浦禪師有句名言:“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講的就是禪宗三關:初關、重關、末後牢關。我們身體就是鐵圍山,你破不掉,飛不出去。所以“窮理、盡性”之後,必須破“末後牢關”才能“了命”。

    日期:2015-08-2516:48:47

    “世間法”和“出世法”,在教派裏是非常玄乎的概念。但在實修理論中,隻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境界概念而已。

    “世間法”指的是“形而下”的境界,“出世法”則是指“形而上”的境界。

    《易經?係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我們用氣脈之類的有形、可感覺的方法來修練,達到身心健康,這種情況屬於“形而下學”;而在氣脈有成的基礎上,用作意來提升意識能量等級,使得身心狀況升華到更高、更圓融的境界,是“形而上學”。

    無論是“形而下”還是“形而上”的實修方法,在冷兵器時代都是極為機密的“殺器”,公開的典籍中都不會有詳細記載的。

    這也算是前人的一種“知識產權”保護方法吧。

    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裏,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麽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

    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所以承恩前輩雖然有心“化成天下”,也不能明說,秘密都在書裏,留待有緣者自己去悟。

    日期:2015-08-2612:16:31

    有《西江月》為證:

    色乃傷身之劍,貪之必定遭殃。

    佳人二八好容妝,更比夜叉凶壯。

    隻有一個原本,再無微利添囊。

    好將資本謹收藏,堅守休教放蕩。

    四聖試禪心的結果,豬八戒雖然羞恥難當,但也保證,從今後,再也不敢妄為。

    而唐僧不忘本,也通過了kǎo shì,過了“初禪”。

    行者遂領師父上了大路。

    行至萬壽山,山中有一座觀,名喚五莊觀,觀裏有一尊仙,道號鎮元子,混名與世同君。

    那觀裏出一般異寶,乃是混沌初分,鴻蒙始判,天地未開之際,產成這顆靈根。蓋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賀洲五莊觀出此,喚名草還丹,又名人參果。

    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

    所謂地仙,《楞嚴經》十種仙裏排在第一位:“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孫悟空等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所以在這個地仙之祖麵前不堪一擊。

    孫悟空在之前也曾“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采藥苗”。

    這人參果是天開地辟之靈根,也叫做萬壽草還丹。聞一聞,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活四萬七千年。

    這個人參果的故事挺長,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講到“觀世音甘泉活樹”,共三回才講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認為,這是講丹道修煉的故事。

    真的是這樣嗎?

    鎮元子,地仙之祖。

    元者,初也。

    人參果,天開地辟之靈根。

    合起來,是“初果”。

    佛法裏,初禪的果位,叫“初果羅漢”,也叫須陀洹。

    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

    預流就是入流,入什麽流呢?入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隊伍裏去了。

    “那長老自服了草還丹,真似脫胎換骨,神爽體健”。

    唐僧這凡胎肉骨,吃了這人參果,得了“初果羅漢”果位,自此進入聖人之流。

    承恩前輩這個謎語,藏得真深。

    這樣的智慧,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日期:2015-08-2718:23:31

    長老自服了草還丹,進入聖人之流,算是脫了凡胎,但還未算真正到了脫胎換骨的程度。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才是講脫胎換骨的實修方法的。

    承恩前輩創造了“白骨夫人”這個妖精角色,讓“三藏法師”這位唐朝著名的一代高僧,法相宗創始人,唯識學大家,75部,總計1335卷經論的翻譯者,蒙冤了幾百年,變成了大眾眼裏“迂腐”、“偽善”的凡夫。

    如果實修者也隻是當成“妖精”故事來看,那和唐僧把“妖精”當成善人一樣,沒什麽區別。“迂腐”也就罷了,還得加個“笨”字,枉費了承恩前輩的一番苦心。

    白骨觀是佛陀教導的止禪40種業處之一,是用來修習定力的。

    學佛修道,應由白骨觀達到“身空”,走禪定的路子,必須在色身上修忘身的功夫。

    《楞嚴經》裏二十五位實地修持實驗方法的第二位,觀察色相修法的優波尼沙陀就是修煉白骨觀成就的。

    孫悟空這“三打”大有玄機,實修者自己去悟。

    但白骨觀的實修還是有明師指導為好,不可亂玩啊!

    日期:2015-08-2813:29:08

    孫悟空這猴子雖然也入了仙道,但畢竟是山野村夫出身,不懂人情世故。

    那師傅原本隻是認定這妖精扮的女子是好人,而孫悟空卻辯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裏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你看看,一點麵子也不留給別人。

    這長老原本無此心,便是有此心也不能說破。讀書人最看重的就是麵子。善心固然重要,但既然是去取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見妖精降妖,打打殺殺那都是自然的事情。

    殺妖怪沒問題,可你得給點麵子我這師傅啊!

    前麵觀音都拿měi nǚ試過我了,我也是經過kǎo shì才拿到初禪學位的,你這猴子卻說要在這荒山野嶺幫我圓房成事,太不拿我這師傅當事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滾!

    這叫色心雖去,嗔念未除。

    再經老豬那呆子攛唆,三藏晦氣到了,也不管手下無人,負氣將猴子逐離,才有後麵黃袍老怪的故事。

    老豬心意下墮,衝動尾閭,挑唆精真,悟空bà gōng不幹了。意馬憶心猿,現出原形逼老豬請回悟空,降服妖怪。

    在後麵的四回故事裏,承恩前輩又將告訴我們什麽實修秘密呢?

    日期:2015-08-2912:33:55

    第二十九回,題目是“脫難江流來國土,承恩八戒轉山林”。

    這個“承恩”,是八戒承公主相救之恩。

    我們說《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估計十有**也是個化名,是暗喻“吾承佛之恩”的意思。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貪、嗔、癡、慢、疑叫做“五毒心”。

    清除五毒心是修行的重要內容,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

    唐僧雖然不貪色,但這“嗔”還是去不掉,所以氣憤之下,立下文書把孫悟空趕走。

    初禪叫“離生喜樂”,唐僧雖然到初禪了,但這個“禪”的樂還不穩定,到了二禪才是“定生喜樂”,才講定的境界,這是真正的“定”。

    真正得定的時候,才到“樂”的境界,心境的更喜,才夠得上“定生喜樂”。

    定心猿,拴意馬。在二禪前這心猿是靠緊箍咒來定,到了二禪之後這猴子才算是真心自覺,而此後的取經路上,唐僧也就極少用緊箍咒來威脅孫悟空了。

    書上特意講了孫悟空從花果山返回的路上,跑到海裏洗澡。

    行者道:“你那裏知道,我自從回來,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幹淨的,恐怕嫌我。”

    八戒於此始識得行者是片真心,更無他意。

    至此,實修進入二禪“定生喜樂”。

    化身“黃袍老怪”的奎木狼,本是上界的星宿。那寶象國王公主,亦非凡人。她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與奎木狼私通,奎木狼恐點汙了天宮勝境,玉女思凡先下界去,托生於皇宮內院,是奎木狼不負前期,變作妖魔,占了名山,攝她到洞府,與她配了一十三年夫妻。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奎木狼”和“侍香的玉女”這對天上的鴛鴦,來人間一次,把所有的債務清了。

    而佛法裏的“二果羅漢”,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語,譯為“一來”。

    一生天上,二來人間,故二果是一來果。

    證初果聖者斷除三結後,繼續修行,貪瞋癡減薄,便證得斯陀含果。

    所以,這四回故事講的是“二禪”和“二果”。

    這天才的構思,真夠絕。

    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我服了。

    日期:2015-08-3117:08:19

    沒有“易”、“醫”的深刻認知,難知“道”的神奇;沒有“道”的身體力行,也不容易進入到“佛”的奧秘境界。

    心經裏說的“真實不虛”,可不是誰都有資格說的。那是隻有當修行到達一定境界時,才會有的真實感歎。

    真正的佛法是“形而上學”,但佛法這個“形而上”的學問並非高不可及。對未入流者,會覺得它是玄學;而隻有進境者,才會明白《法華經》裏世尊所說的“止止不可說,我法妙難思”。

    穀歌無人駕駛qì chē計劃五年內商用。

    五年後說不定我們就可以看到許多上麵沒坐人的車子在街上跑。

    假如有人與世隔絕三十年後重新出來,看到這種情景估計會被嚇個半死,以為不是撞著鬼,就是遇見了神。

    穀歌無人駕駛qì chē的ruǎn jiàn係統,需要同時“緊盯”熙熙攘攘的街上的數百個目標,包括行人、車輛,做到萬無一失。

    而需要處理的信息是如此巨大,將這些信息進行處理轉換,更需要一個強大的數據中心。

    將這一切變成了可能,在三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而這一切的實現,得益於人類這三十年知識爆炸,計算機硬件ruǎn jiàn的發展,得益於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的到來。

    在這個智能時代,會有越來越多讓前人“妙難思”的創新出現。

    誕生於2500年前的佛法,同樣以“智慧”為核心。

    王子出身的佛陀,絕對不會有耐心隻是去教我們如何做個好人善人。

    苦修十二年悟出的佛法,不會僅僅是一碗古董級的心靈雞湯。

    這個“智慧”,以調節“身心無常”為目標,更強壯的身體配以更崇高的心靈,讓我們進入身心的圓融,也即“智能調節”狀態。

    佛祖沒有高高的站在神壇上。

    這個偉大的時代,更能讓我們感到,他離我們是如此之近。

    日期:2015-09-0112:25:54

    “四聖試禪心”說的是去“貪”,唐僧負氣趕走悟空是修“嗔”,奎木狼和玉女斷情緣是絕“癡”;“貪”“瞋”“癡”減薄,便證得二果“斯陀含果”。

    初果羅漢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二果羅漢,隻有一次回轉人間,所以奎木狼和玉女下凡的故事,說的是唐僧證二果。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了可以不迷。

    所以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得元神之助不迷了,也就是說到三果了。

    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

    看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

    “那長老聞得,亦開茅塞。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

    四禪四果的故事,也到這為止了。

    日期:2015-09-0516:09:28

    再往下的這個取經故事,便不這麽容易解了。

    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謁唐三藏”,說的是烏雞國王托夢給唐僧,說他被沉屍井下,求唐僧降妖救難。

    孫悟空上離恨天宮兜率院內,見太上老君,把他九轉還魂丹求得一粒來,讓國王起死回生。

    而這妖怪,原是文殊菩薩坐下的一個青毛獅子,居然是佛旨差來報私仇的。

    佛也興報私仇?

    文殊菩薩對悟空解釋道:

    “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一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禦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這個故事講的一是國王起死回生,拜唐僧為師;二是佛替文殊菩薩報私仇,讓青毛獅子扮妖怪報複國王。

    這跟修煉有什麽關係呢?

    《楞嚴經》裏,在講完****十八天後有一句話: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回心大阿羅漢”就是四禪四果之後,轉入菩薩乘了。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所以證“四果羅漢”後必須轉過來,這叫“轉識成智”。

    否則便會走入另一條歧路,成為“不回心鈍阿羅漢”,“窮空不歸”,便入輪回。

    從三界的**,****結束,後麵將進入無sè jiè。

    從實修的角度來講,自此進入菩薩乘修煉。

    、

    日期:2015-09-0913:26:27

    如果說兩界山是欲界與****的分水嶺,那麽,烏雞國就是外道與佛法的轉折點。

    佛說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佛道以及外道共有的,包括盤腿打坐作功夫等等修定之學,都是共法,但並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共法,“轉識成智”,以智慧為核心才是佛法。

    我們如果隻是按照修氣脈修身體的路子走,其成就充其量都是在初禪、二禪,最高不過三禪的境界。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三果後可以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

    阿含經說: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梵行已立,我生已盡。修行者到了這個境界,便會生出極大的厭離心。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

    佛祖慈悲,並不樂見教出這許多的“自了漢”。對治的法門,便是加給修行者一個“渡人”的責任和義務。

    欲得圓滿,必須重回凡間俗世積累功德,這就是菩薩道。

    日期:2015-09-0913:50:07

    “炎炎烈烈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地紅。

    卻似火輪飛上下,猶如炭屑舞西東。

    這火不是燧人鑽木,又不是老子炮丹。

    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煉成真三昧火。

    五輛車兒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

    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

    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徹通靈。

    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長空萬物榮。

    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鎮西方第一名。”

    好一把三味真火!

    轉向菩薩乘後的這一回,講的是紅孩兒的三昧火,燒得孫悟空三魂出舍,氣塞胸堂喉舌冷,差點魂飛魄散喪殘生!

    我們前麵講過,如來一共給了觀音菩薩五個寶貝。最後一個寶貝“金箍咒”就用在了紅孩兒身上。

    這一回裏,承恩前輩又留下什麽啞謎給我們猜呢?

    日期:2015-09-1115:06:31

    進入菩薩乘修行,“轉識成智”是獲得智慧的根本途徑。

    轉識成智是唯識學成佛理論的核心。

    “識”是指“心王”八識,“眼耳鼻色身”前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如來藏識。

    “識”是“心識”,“智”是“智慧”。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

    問題是,如何“轉識成智”呢?

    我們先來看看《八識規矩頌》。

    以第三頌說明前五識的轉智: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以第六頌說明第六識的轉智: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以第九頌說明第七識的轉智: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以第十二頌說明第八識的轉智: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誠然,玄奘和許多前輩大德不辭勞苦,引進和翻譯了一大堆佛法理論,對佛教在中土的發展功不可沒。

    但說實在的,如果單靠學習這些理論,天天念經修心就能成佛,那麽滿世界都是佛了。

    這些經典裏,更多的屬於佛法的係統說明書,缺乏詳實的實修方法,在實際修行中的可操作性很低。

    無奈之下,後世的修行者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摸來摸去,也算是摸出了一條具有中土特色的大乘佛法之路。

    六祖惠能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摸行者。

    他通過自己的實踐,總結了轉識成智的修證次第,《六祖壇經》裏有個說法,叫做“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

    意思是說,第六識、第七識在因位上就可以轉識;前五識、第八識則在果位上圓滿。

    為什麽要先從第六識意識開始轉呢?

    按照楞伽經的說法,隻要先消除能接受習氣熏染的虛妄分別事識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識自然消除,這樣就是滅了識相,就是恢複了如來藏識的真相。

    有了六祖引路,承恩前輩講實修自然也是從第六、第七識入手。

    前麵提過,在《西遊記》的角色裏,第六識是用白龍馬來代表,第七識是用豬八戒代表。

    前五識定心猿,第六識拴意馬;如來給的戒、定、慧三個箍兒,緊箍咒定心猿,最後這個金箍咒就是拴意馬的。

    拴意馬是通過紅孩兒的故事來表達。

    紅孩兒的三味真火,按丹道的說法,一是膀胱的“民火”,二是腎的“相火”,三是心的“君火”。

    但在佛法裏,三昧,亦譯“三摩地”,意即“正”、“受”、“定”,通指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想要達到不散亂,辦法就是把意拴住。

    “好菩薩,將箍兒迎風一幌,叫聲:變!即變作五個箍兒,望童子身上拋了去,喝聲:“著!”一個套在他頭頂上,兩個套在他左右手上,兩個套在他左右腳上。”

    “頸項裏與手足上都是金箍,勒得疼痛,便就除那箍兒時,莫想褪得動分毫,這寶貝已此是見肉生根,越抹越痛。”

    “隻見他丟了槍,一雙手合掌當胸,再也不能開放,至今留了一個觀音扭,即此意也。”

    金箍鎖緊的身體就像一個“壺”,呂祖說“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洛浦禪師也說“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

    所以,這個“觀音扭”,就是第六識“轉識成智”的實修功夫。

    第七識的“轉識成智”,跟豬八戒這個天蓬元帥所管的天河有關。

    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講的是“抽鉛添汞”。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講的是采藥過夾脊雙關,“運轉河車”。

    名不正則言不順,能做名門正派誰願意走旁門。

    摸著石頭過河的承恩前輩,把這些實修法門蔵著掖著,實在也是出於無奈。

    佛法也罷,丹道也罷,“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對修行有利就是好法,做實事總比高喊大道理有益。

    日期:2015-09-1312:45:27

    對於絕大多數修行者來說,都是業餘性質,時間和精力有限,能修煉到初禪已經是非常之了不起的成就了。

    所以,再往後的取經故事,也就沒有繼續再解說的必要了。

    但追求神奇之心人人都有,就當是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吧,我們再講一個“出陽神”的故事。

    出陽神是道家的**,在佛法裏,指的是“意生身”。

    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裏的“六耳獼猴”,就是個“意生身”。

    “意生身”是第七識意根所生之身。

    意生身者,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是初地以上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

    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是現量,第六識是妄想,第七識是執著。若破了妄想執著,第七識就會出來,出來一次,就會形成一個意生身。

    《楞伽經》列舉了三種意生身:

    一是“三昧樂正受意生身”,為初地至七地菩薩所證得,到三、四地才顯現;

    二是“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為八地至十地菩薩所證得;

    三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乃等覺和佛所證得。

    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都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妙覺菩薩就是佛。

    “六耳獼猴”屬於“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以連“等覺位”級別的觀音菩薩都無法辨別,隻有找到我佛如來。

    我們來看書裏的描寫。

    我佛合掌道:“觀音尊者,你看那兩個行者,誰是真假?”

    菩薩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宮、地府,亦俱難認。特來拜告如來,千萬與他辨明辨明。”

    如來笑道:“汝等法力廣大,隻能普閱周天之事,不能遍識周天之物,亦不能廣會周天之種類也。”

    菩薩又請示周天種類,如來才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

    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

    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鬥。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裏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所謂“六耳”,是指沒有舍離“心”、“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相,得到的是邪魔“意生身”,沒有真能達到“得自覺聖智善樂”的境界。

    “意生身”還不是佛身。菩薩未成佛之前隻有二身,一是肉身,二是意生身,也叫變易身。

    變易身,就是變易生死之身。修行人有兩種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三界內的生死,還沒有跳出三界。

    真身還未修得圓滿前,孫悟空與這“六耳獼猴”纏得難解難分。

    轉八識成四智後,證得佛果,才能圓滿法報化三身:

    由“大圓鏡智”現佛之法身;

    由“平等性智”現佛之報身;

    由“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現佛之百千億萬化身。

    日期:2015-09-2911:35:38

    按照三界的概念,所謂的“色”界,也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中的“色”,“無sè jiè”就是去了“色”之後的“受想行識”。

    “意生身”是在受陰盡之後出現,楞嚴經說: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之後初步得的是“三昧樂正受意生身”,為初地至七地菩薩所證得。

    “六耳獼猴”屬於“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是最高級別的“意生身”。承恩前輩在這裏以“周天種類”來引出這個和等覺菩薩平級的“意生身”,隻是出於寫書的需要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