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苦學六藝

字數:3886   加入書籤

A+A-




    經曆了多次戰爭的洗禮,雖未親曆,詹文卻也感受到了戰爭給黎民百姓帶來的災難疾苦,以及對家國的威脅,決心要更加刻苦學習,以增長知識和才幹,長大也能保家衛國,保護好自己的姝兒姐姐。

    大周官學可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諸侯國的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鄉學又分為“庠”、“序”、“校”、“塾”等。小學,其學生是王子、太子、公卿世子、大夫元士的嫡子等。小學設在王宮附近,便於貴胄子弟上學方便。

    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貴族小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秀者於天子,學於大學。”說的就是諸侯每年選出學習成績優異的子弟,進入天子的大學中學習,成年後fú wù於國家。

    大周小學強調的是德行教育,重視以道德來教養貴族子弟。小學上到十三歲左右,要學樂誦詩舞勺。到了差不多成年,上了大學,才學射禦。

    所以小學學習內容有禮儀、樂舞、書法、計算等等,教學內容比較全麵,小學教育強調的是王室宗親貴族道德行為準則的培養和社會生活知識技能的訓練。

    大學有“東膠”、“東序”、“辟雍”、“泮宮”、“成均”、“瞽宗”、“上庠”和“太學”等名,還有“辟雍”、“學宮”、“大池”、“射廬”等名。在大學裏,周王要定期舉行禮儀大典、祭祀huó dòng、習射樂舞等。

    設在王都的小學、大學,總稱之為國學。設在王都郊外六鄉行政區中的地方學校,總稱之為鄉學。

    大周國學的教學內容,包括德、行、藝、儀四個方麵,而以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在大學以詩書禮樂為重點,在小學以書數為重點。而射禦的學習,除了傳授和培養有關的知識、技能之外,還著重與禮、樂之教相配合。鄉學的教育內容,沒有國學那麽詳密。

    “書”與“數”是基礎文化課。“書”是指書寫文字。“數”是指計算、算法。大周書寫的工具是刀筆、竹木,字體為大篆。小學教育從識字、書寫開始。所謂“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學書計”,“數日”即認識、背誦由天幹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學書”即學習書寫六十甲子,認識與書寫方名(東、南、西、北方之名)。辨別方向主要依據天象,用日出日入的日影、日中時的日影和晚上的北極星的方位等方法來確定方向。

    《周禮》提出了“六書”的總名,學生入學後教之六書,識字教學是按字的構成方法分類進行的。

    所謂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hui 音徽〕,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所謂“指事”,即用符號指示意義,如木下加“一”為本(樹根),木上加“一”為末(樹梢)。

    所謂“象形”,即把客觀事物描繪出來,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山”像一峰高聳,群山環抱。所謂“形聲”,即意符與聲符並用,如“魚”字偏旁表示魚的總類,再用其他的字搭配起來,成為“鯉”、“鯽”、“鱔”、“鰻”等,表示魚的不同種類,這是形與聲相結合。

    所謂“會意”,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如上小下大為“尖”,左日右月為“明”。所謂“轉注”,即同一個部首的同義字相互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所謂“假借”,即當新事物出現之後,口語中已有了這個詞,但還沒有這個字,於是借用同音字來表示,如“汝”本義為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意思是“你”。

    總之,大周學校的文字教學,是按漢字構成的方法,以“六書”分類施教的,使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數”的教學,一般是從六歲兒童開始學數數,從一至十的數目。九歲兒童學“數日”,指學習記日法,先學甲子紀日,然後再逐漸加深。十歲兒童開始學“書計”。所謂“計”,指一般計算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學習十進製的文字記數方法。其次還要學習計算的方法。

    數有“九數”。“九數”之目:“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

    所謂“方田”,講的是田畝麵積計算等問題。所謂“粟米”,講的是按比例交換問題。所謂“差分”,又叫“衰分”,講的是等級——按比例分配問題。

    所謂“少廣”——“少”為“多少”,“廣”為“寬廣”,講的是在體積計算中運用開平方和開立方的方法問題。

    所謂“商功”——“商”是“商賈”,“功”是“工程”,講的是工程的計算,尤其是體積的計算問題。

    所謂“均輸”,講的是按人口、路途等條件,合理安排運輸賦粟和分配徭役等問題。所謂“方程”,講的是聯立一次方程及正負數問題。

    所謂“贏不足”又叫“盈不足”,講的是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疑難問題。

    所謂“旁要”,講的是“勾股定理”。學習以上九項計算方法,是較高的教學要求。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是比較豐富的。

    大周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教育,體現了文武兼備、諸育兼顧的特點。“六藝”之中“書數”的內容是很廣博的,所謂“六書之中,天文、地理、人、事、物則悉皆備矣……文之妙用,其大矣乎。”

    例如,漢字有一類字稱做“天地類之純形”,教這類字,便要向學童介紹日、月、雲、雨等天文知識以及山、水、川、泉等地理知識。

    按照慣例,詹文應該七歲才能入學,因宣王特批,他三歲便當了太子宮湦的小跟屁蟲,上了小學。

    經過兩三年的學習,詹文也能識文斷字了。但如前所述,小學的學習課程也不簡單,內容龐雜,連年長他幾歲的太子都學得異常吃力,詹文雖好學,也是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學有所成。

    立誌將來要當大周勇士,保家衛國,保護姝兒姐姐的詹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克服困難,勤學苦練,學好“六藝”。因此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埋頭學習,他的學習有了長足的進步。

    當然,在學習過程中,也有一些比較輕鬆的課程,比如太史陽父講史,詹文就很感興趣,聽曆史課他就覺得像聽故事一樣,覺得很有意思,很是精采。有時候課餘時間也會跑去纏著太史陽父給他講故事。

    當然,他心裏麵的小九九,隻有他自己知道:那就是聽得好故事,好去講給他的姝兒姐姐聽!

    太史陽父的主要職責是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工作很是繁忙,給王室子弟講解曆史知識,並不是他的主業,但小王子詹文好這一口,他也不好推脫,隻得盡量滿足他。

    有時實在忙不過來,詹文又來糾纏時,他便索性丟兩冊自己掌管的曆史典籍給他自個兒當《故事會》看。

    這天課餘,詹文又跑去找陽父,陽父另有他務,又隨手丟了本《故事會》給他自己看。他一下子就被那典籍中的一個神奇傳說吸引住了:不是吧?居然有人能養龍?嗯!這個故事好!看完可以講給姝兒姐姐聽了,她一定會喜歡聽!

    這到底是個怎樣的故事呢?他在典藏室坐下來,迫不及待的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