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魯君朝見
字數:3596 加入書籤
詹文十一歲那年,也就是公元前817年(宣王十一年)春天,宮中傳出消息,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公子括、少公子戲,要來朝見宣王。
得到消息的詹文很是興奮,因為諸侯朝見天子,要行“九賓之禮”,舉行隆重的禮儀,大晏來賓和群臣,王室成員也要參加,甚至是熱鬧,詹文很是期待。
在大周,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儀稱為“朝聘”。朝是諸侯王朝見周天子;聘,是諸侯國之間有事時,彼此派遣卿大夫聘問。
朝見或聘問有一定儀式。朝、聘者進見受朝、聘者時,要獻送表明自己身份的珪璋,稱為“執玉”。受朝聘者則先“辭玉”,後“受玉”,再“還玉”。
其間使臣還要向受朝、聘國獻送車馬和地方特產;受朝、聘者對來朝、聘者饋贈臘肉、牲畜等物,以示答謝。
按照禮製規定,諸侯王要定期朝見周天子,向其報告治理侯國的政績,並獻奉財物(即職貢),否則要受到貶爵、削地、討伐等處罰。
朝見表明諸侯對周天子具有政治上的臣屬或從屬及經濟上的納貢關係。諸侯國間的聘問,有的屬於諸侯國間的友好往來。
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多久一次是根據諸侯封國與王都的距離而定。
距離近的一年一次,遠的三年一次,非常遠的一生隻需要一次就行。由於交通不發達,朝覲天子要帶很多隨從、護衛和輜重行李,除了少數貴族坐車外,大部分人隻能靠步行。從燕、吳等地走到王都,一來一回要好幾個月或者大半年。考慮到路遇疾病、自然災害等,要是朝覲太頻繁,會造成相當的不便。要是再遠的地方,比如一些外藩、外族諸侯,要穿過原始深林、戈壁等無人區,更加危險,所以一輩子朝覲一次就行了。
大周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遠近,以五服區別之(後發展為九服)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
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
所謂五服,是指甸服(周天子直接治理的地區即王畿)、侯服(王朝所封諸侯之地)、賓服(方國剛屬周朝者)、要服及荒服(皆為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所謂九服,是按照離王都的遠近來劃分的,地方千裏的是王畿,王畿之外方五百裏是侯服,侯服之外方五百裏是甸服,甸服之外方五百裏是男服,男服之外方五百裏是采服,采服之外方五百裏是衛服,衛服之外方五百裏是蠻服,蠻服之外方五百裏是夷服,夷服之外方五百裏是鎮服,鎮服之外方五百裏是藩服。
凡分封諸侯國,地方千裏,分封方五百裏的公國,又可以分封四個公;分封方四百裏的侯國,可以分封六個侯;分封方三百裏的伯國,可以分封七個伯;分封方二百裏的子國,可以分封二十五個子;分封方百裏的男國,可以分封一百個男。
凡諸侯國,小國與大國相互維係,天子為他們設置州牧,製定諸侯國君臣應行的職責,各依照他們的所能,製定諸侯國應繳納的貢賦。
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公子括、少公子戲如期而至,宣王率文武百官和王室成員在大殿內舉行隆重儀式加以迎接。
儀式開始,九位禮儀官員,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魯君率眾到來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
宣王麵向南,三公麵向北,魯君一眾人站東麵向北,卿大夫站西麵向北,王族在路門右側,麵向南,屬官在路門左側,麵向南而站。按規定位置站列後,來賓向天子行揖禮,然後行“執玉”、“辭玉”、“受玉”、“還玉”之禮。
行禮完畢,魯君敬獻禮單之後,宣王在泮宮為魯君舉行了隆重的歡迎晏。
席間禮樂聲聲,歌舞升平,君臣歡聚一堂,甚是熱鬧!
宣王見魯武公少公子戲眉清目秀,身材修長,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言行舉止也彬彬有禮,甚是喜愛,便向他問話:
“公子戲少年英才,想來“六藝”也學得不錯!最擅長的是什麽?”
公子戲從坐席上站起身,走到兩列席位的中間空地處,
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然後手在膝前,頭在手後,向宣王行拜禮,之後,才朗聲答道道:“回王上,小臣蒙王上錯愛下問,不敢有妄言欺瞞,‘六藝’至小習之,不敢有所偏頗,尤其不敢忘‘禮’!”
宣王見公子戲行完禮後,仍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顯得十分莊重有禮,回答問題又十分得體,不禁頻頻點頭!
君臣二人講話間,大家都自覺的停下了吃喝,席間一下子安靜下來,就怕影響到他們的對話。
結果有一人卻沒有注意到這一變化,還在大吃大嚼!嘴裏麵發出難聽的吧唧聲!宣王循聲望去,見正是那肥頭肥腦,長得圓圓胖胖的魯國長公子括在埋頭吃喝,吃相十分不雅!不禁微微皺眉。
公子括這才發覺情形不對,趕緊正襟危坐,不再動嘴!也許是作為魯國長公子,將來的魯國當然的繼承人,在魯國隨便慣了,便不注重平時的禮節教養,這次丟臉都丟到天子麵前了!
這個小插曲過後,大家又恢複了暢所欲言,把酒言歡的狀態,晏會繼續進行!
宣王由此討厭公子括,而喜愛公子戲。
宣王曾有過廢太子宮湦,而改立王子詹文為太子的想法,因群臣反對而不得不作罷!由於天子可以幹涉諸侯國內政,宣王便想要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
這一想法遭到大夫仲山甫的反對,他勸阻宣王說,廢長立幼,不合舊製,必然導致禍亂!
宣王心想我作不了廢立自己太子的主,難道還作不了諸侯國太子廢立的主?於是不聽勸阻,執意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就想看看廢長立幼到底會不會真是招禍之舉!
魯武公朝見天子回國後,於同年夏天去世,按照宣王旨意,公子戲繼位,稱魯懿公。
不信邪的宣王,終於在十年後,也就是公元前807年(宣王二十一年),看到了廢長立幼的惡果!這一年,公子括之子伯禦與魯人合謀攻殺魯懿公,伯禦被立為魯君,稱魯廢公。
又過了十年,到了公元前797年(宣王三十一年),宣王討伐魯國,殺死魯廢公伯禦,又詢問大臣魯國公子中誰能勝任魯國國君之位。樊穆仲說,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莊重恭敬,敬重老人,處事執法必定遵循前朝禮製。宣王於是在夷宮(宣王祖父周夷王的廟廷)立公子稱為魯國國君,是為魯孝公。這是後話,姑且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