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 衛溫與諸葛直

字數:5781   加入書籤

A+A-


    七十六衛溫與諸葛直

    孫權麵對愛婿全琮直接的反對,驚愕之餘,方覺輕敵草率。

    孫權決心“遠規夷州,以定大事”,他要增兵出征,又不願讓群臣以為他自己金殿決策輕率。

    孫權沉思片刻,說道:“朕想取朱崖已久,現擬派水軍五千人,取夷州兼取朱崖。誰願領兵出征?”

    眾臣見全琮,這位孫權最親近的愛將如此表態,就都知道出兵夷州這一行動背後,水是很深的。

    無人應聲。

    孫權見無人領命,顏麵難看,便點名道:“天下兵馬大都督陸遜。”

    陸遜出列道:“臣在。”

    陸遜率領東吳大軍取得夷陵大戰的勝利之後,軍事決策方麵,在東吳可謂一言九鼎。現在又是當朝丞相,他的建議,將是決定性的。

    朱崖,就是海南島。

    孫權說道:“丞相,天下兵馬大都督,朕以水軍五千取夷州兼取朱崖,愛卿以為如何?”

    陸遜低頭說道:“臣不敢言。”

    孫權正色說道:“恕你無罪,隻管講來。”

    陸遜說道:“至尊皇上陛下,臣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曆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複思惟,未見其利,萬裏襲取,風浪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見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而幹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

    (字幕)以上陸遜言見《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陸遜因為與周瑜一樣,為東吳立下偉大的功勳,官居極品,同時也是與全琮一樣是尚公主的心腹之臣。但是陸遜之妻臭妹公主是孫策之女,而全琮之妻大虎公主卻是孫權最心愛的女兒,親疏關係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陸遜要講出反對孫權的意見,必須是要深思熟慮,特別要掌握分寸的。

    陸遜的上疏十分重要。

    《三國誌》關於這段的曆史記載實際上是第二手的資料。

    而陸遜這篇上疏卻是有關這一段曆史最重要的當時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是最可信最重要的依據。

    陸遜首先指出“陛下……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這一“規”字與通常的“征,取,伐,平,定,靖”完全不同。“規”者,圓規也,是畫圓圈用。這一“規”字,說明孫權認定夷州,及水公主都是東吳的圈內人與事。如果是圈外的人與事,是無所謂的規矩可言。

    這一“規”字直接表達了以下深刻含義:

    一,夷州是隸屬東吳(臨海郡)的。

    二,夷州領導人水公主是承認東吳的領導的。

    三,孫權認為夷州水公主“不規矩”。

    四,孫權出兵“遠規夷州”的目的是要夷州水公主“循規蹈矩”。

    另外,我們從陸遜的上疏中可以明確地看出,當時的夷州(古台灣)遠比珠崖(海南島)開發程度要高得多。

    為什麽孫權會認為水公主“不規矩”呢?

    在三國時期那個亂世,誰拳頭大誰就是大哥,憑借武力將地方官取而代之者比比皆是。但是事後必須上疏中央政府,要求追認。最後得到中央政府的確認,這個取而代之者才算是符合規矩的正式的地方官。

    而孫尚香投江之後,率領她的女兵營來到夷州,她決定徹底埋葬過去的一切恩怨(台灣),從此埋名隱姓,帶著她的女兵們過新的生活。

    這八年來,孫尚香既沒有與孫權通氣,也沒有與東吳的任何政府官員接觸聯係。所以孫權自然認為“水公主”不規矩了。

    陸遜明確指出:“陛下……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說明陸遜知道此時孫權把出兵夷州的計劃看得很重,甚至當成目前第一位的軍國大事。

    但是陸遜與全琮一樣,是無法在朝廷上說出夷州公主是孫尚香的推測。陸遜所說的反對的理由與全琮如出一轍。然而這樣的理由是無法說服孫權的。

    孫尚香投江之後,東吳宣布孫尚香死亡。

    從此以後,東吳與蜀漢都避而不談孫尚香。

    孫尚香是劉備唯一明媒正娶的妻子,是真正的劉備的第一夫人。同時又是現任蜀漢皇帝後主劉禪(阿鬥)的真正養母。

    陸遜不但是東吳天下兵馬大都督,而且是當今東吳的當朝丞相。所以陸遜特別知道,如果孫尚香死而複生會引起東吳與蜀漢多麽大的震動。

    尤其是孫尚香現在直接治理著麵對東吳的軍事重地夷州(台灣),夷州的歸屬立即出現問題:夷州應該屬於蜀漢呢?還是屬於東吳?

    由於吳蜀兩國都要麵對實力絕對優勢的北魏強敵,東吳與蜀漢現在正處於兩國互相惡鬥之後的外交修複期,此時如果節外生枝,吳蜀兩國都是處境尷尬。

    全琮與陸遜都不能在朝廷上公開提出夷州公主就是孫尚香的見解,而他們提出反對出兵的理由完全不能說服孫權。

    孫權認為出兵夷州是現在第一重要的軍國大事,所以孫權對全琮與陸遜的表現十分失望。

    孫權認為,全琮與陸遜明知孫權要“遠規夷州,以定大事”,全琮與陸遜卻口徑一致地說成孫權想去人煙稀少的夷州和不毛之地的珠崖去抓壯丁,而且都肯定東吳大軍此去會有疾疫之災。

    孫權完全沒有想一想這倆位尚公主的愛婿與重臣的反常話背後的玄機,而是激起了孫權為維護自己至高無上尊嚴與決策的好勝心。

    孫權心中說道:你們說朕兵不足,要去抓壯丁,朕偏要派出加倍的萬人大軍。你們說此去定有疾疫之災,我偏要讓這支大軍兵精糧足,後勤物資充分,不但能抗過疾疫,而且能在海上“軍行經歲”。

    孫權臉色十分難看,道:“倆位將軍老了。東吳自創始以來,一向是少年英才輩出,當此之時,須選用少年英雄才行。朕心意已決,選派軍中精英,領新軍水軍一萬,出征夷州,兼取亶州,誰願領旨出征?”

    皇帝孫權決心出兵,而皇帝最信任的心腹愛將全琮與朝廷文武百官最高官職者陸遜卻立場鮮明地反對,這樣尷尬的局麵使朝中文武百官都難以捉摸。

    所以眾大臣都保持沉默。

    陸遜聽到孫權居然要動用最精銳的新水軍,大驚道:“此水軍新軍乃是為臣在百萬將士中精選,特別用心教習演練三年,是軍中尖刀,國家未來棟梁骨幹……”

    孫權笑道:“哈哈,少年新軍們,你們老師栽培你們,勞苦功高,用心用力。但老師畢竟是老師,他們已經老了。”

    孫權目光炯炯,看著朝中的年輕將領大聲說道:“現在,國家需要你們年輕人站出來。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的時間到了,英雄豪傑們,誰敢出來領旨?”

    老將們看到如此尷尬局麵,都知道分寸地保持沉默。

    而對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小將們,卻認為是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衛溫出列道:“小將衛溫願擒水公主。”

    諸葛直出列道:“小將諸葛直願平定夷州。”

    陸遜與全琮相顧失色。

    如果是幾千人馬,孫尚香應該能夠應付。而現在孫權要派出的是一萬最精銳的海軍,孫尚香的數百人的女兵營怎麽對付得了?

    孫權笑著問陸遜道:“天下兵馬大都督。”

    陸遜道:“臣在。”

    孫權道:“這兩位小將,衛溫與諸葛直,大都督你以為如何?”

    陸遜搖搖頭,低沉地說道:“衛溫與諸葛直是在我最愛的學生之中,是新水軍將領中的前三甲。確是德才兼備的帥才。”

    孫權滿意地點頭,又問全琮道:“衛將軍全琮。”

    全琮道:“臣在。”

    孫權問道:“你看這兩位小將能否擔當此番重任?”

    全琮道:“臣教習新軍之時,衛溫與諸葛直確是其中佼佼者。”

    孫權道:“朕是問你,衛溫與諸葛直,他二人能否擔當此番重任?”

    全琮說道:“至尊皇帝陛下,他二人領軍當然是堪當其職。隻是征夷州實在非比尋常。”

    孫權怒道:“全琮,衛將軍,這話是什麽意思?”

    全琮低頭說道:“陛下恕罪,臣是實話實說。”

    孫權拂袖道:“退下。”

    全琮退回大虎公主身邊。

    孫權大聲下旨道:“衛溫,諸葛直聽旨。”

    衛溫,諸葛直齊聲應道:“臣在。”

    孫權道:“冊封衛溫為平東大將軍。”

    衛溫跪下謝恩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孫權又道:“冊封諸葛直為伏波大將軍。”

    諸葛直跪下謝恩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孫權大聲命令道:“平東大將軍,伏波大將軍,命你二人領新水軍,甲士萬人,戰船四十艘,即日起,整頓出發,征平夷州,生擒水公主來見朕。”

    衛溫,諸葛直齊聲應道:“領旨!”

    孫權道:“擒得水公主後,直取亶州。”

    衛溫,諸葛直齊聲應道:“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