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 領旨出征
字數:4213 加入書籤
七十七領旨出征
孫權派出精銳水軍“甲士萬人”,“遠規夷州”。在當時三國時期,相當於一場中等規模戰役用兵,但是這“甲士萬人”的海軍,可以征服當時中國周邊任何國家。
張昭見孫權高度關注夷州,意圖轉移孫權對夷州的關注,出列上前道:“陛下,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仙山及仙藥,止此州不返。平東大將軍,伏波大將軍,你們至亶州可要仔細尋訪神山與仙藥。如能訪得神山,取得仙藥,則聖上萬歲,百姓萬幸矣!”
衛溫,諸葛直應道:“謹遵閣老教導。”
孫權聽了,哈哈大笑。
《三國誌》在記載這一段曆史時,刻意回避夷州,對夷州方麵的事情完全避而不談。反而寫上了這一段使後人把日本與亶州混為一談的話。其實三國時期,是倭國女王卑彌乎當政時期。在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淵之後,日本女王卑彌乎立即遣使來朝見中國皇帝,(此時日本的海船小,隻能走循朝鮮半島的沿海線來中國,必須經過遼東半島。)中國皇帝賜與女王銅鏡百麵,至今仍然被日本視為國寶珍藏。
《三國誌》記載了這一段曆史。
所以三國時期中國對日本是很熟悉的,史書《三國誌》是不可能把日本與亶州相混的。
遙遠的亶州,應該是檀香山。
陸遜對衛溫,諸葛直嚴肅地說道:“平東大將軍,伏波大將軍,我軍此去,如能取勝,切記皇上懿旨,要生擒水公主麵聖,必須是生擒,不可加害於她。”
大虎公主大聲對衛溫諸葛直說道:“我就是要好好看看這水公主是什麽模樣,她要是少了一根頭發,我可不依!”
衛溫,諸葛直拱手說道:“謹記大都督與公主指示。”
孫權興致頗好,點頭說道:“既然大都督與公主如此在意這個水公主,你們二人在押解水公主時,善待她一些就是。”
衛溫,諸葛直拱手說道:“末將遵旨。”
全琮正色對衛溫諸葛直說道:“陛下仁愛之心,下此仁慈懿旨,兩位將軍可要以仁心認真體會喲。”
衛溫,諸葛直拱手說道:“末將不敢忘記。”
陸遜又說道:“水公主在夷州,口杯頗佳,也算是一位仁人。二位取夷州時,當有寬仁之心,以體現聖上之仁德。”
衛溫,諸葛直拱手說道:“大都督教導的是。”
孫權笑道:“哈哈,你們倆個,一口一個仁字,仁過來仁過去的幹什麽?不就是提醒衛溫諸葛直取夷州時,要軍士少殺傷嗎?二位將軍記住就是。”
衛溫,諸葛直拱手說道:“至尊皇上陛下,大都督,衛將軍,末將記下了。此次出征夷州,要仁,要仁,仁。”
(《三國演義》中,孫權之妹孫尚香名:孫仁。)
陸遜,全琮看看孫權,知道自己剛才的話,並沒有對孫權起到任何提醒作用,相顧失望地搖頭。
衛溫上前稟道:“至尊皇上陛下,末將現在可以行使平東將軍的職責,下達軍令麽?”
孫權點頭說道:“好,朕正想聽聽平東第一令是什麽。”
衛溫下令道:“傳令官聽令。”
傳令官道:“下官在。”
衛溫命令道:“傳令即時起,全部港口封港。所有船隻,隻許進港,不許出港。如有違反者,以違抗軍令論處。”
傳令官道:“得令。”
傳令官下朝傳令。
傳令官大聲傳令:“平東大將軍衛溫有令,即時起,全部港口封港。所有船隻,隻許進港,不許出港。如有違反者,以違抗軍令論處。”
孫權點頭讚許,對陸遜,全琮笑問道:“兩位老師,對你們學生的第一令以為如何?”
陸遜說道:“至尊皇帝陛下,此令下的時機最佳,可在百官散朝前封鎖港口。在消息泄露之前,就切斷消息傳出渠道,使夷州無法得知大軍壓境之軍情。”
全琮補充說道:“封鎖消息,攻其不備,加分勝算。”
孫權對自己的決策十分滿意,笑道:“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哈哈。好!退朝。”
退朝路上。
衛溫與諸葛直意氣風發地走著。
全琮看著衛溫與諸葛直,對陸遜說道:“大都督,他們倆個會成為曇花一現的人物嗎?”
陸遜點頭說道:“無論如何,他們都將名留青史。”
“二位將軍請留步。”
衛溫與諸葛直回頭看。
臭妹公主,大虎公主,小虎公主三位公主站在麵前。
衛溫,諸葛直連忙拱手道:“三位公主,有何指教?末將無不從命。”
大虎公主說道:“二位將軍,當大軍凱旋之日,我們三個可要第一個到港口迎接二位將軍。”
衛溫,諸葛直受寵若驚地說道:“不敢,不敢。不敢有勞三位公主大駕。”
臭妹公主認真地說道:“我們要的可是一個活蹦亂跳的水公主。”
衛溫,諸葛直說道:“當然!當然!”
小虎公主嚴肅地說道:“不論你們如何功高蓋世,水公主如果少了一根頭發,我們三個定取你倆首級!”
衛溫,諸葛直說道:“一定!一定!”
三位公主揚長而去。
衛溫,諸葛直相視愕然。
孫尚香,即孫權之妹在《三國誌》中的記載,隻有到截江奪阿鬥為止。孫尚香後來的曆史,卻被史書避而不談。但《三國誌》與其他的史書談到孫尚香都記載著孫尚香“才捷剛猛,有諸兄風”的評價。我們從孫尚香在截江奪阿鬥以前的表現,是看不出孫尚香是如何“才捷剛猛,有諸兄風”的。
“諸兄”者,橫掃江東六郡的小霸王孫策,與獨霸江南的東吳皇帝孫權也。所以我們認為孫尚香在截江奪阿鬥之後應該有一番史書避而不談的轟轟烈烈的大作為。
衛溫諸葛直,《三國誌》詳細記載了這兩位海軍統帥“遠規夷州”的全過程,直至最後被“下獄誅”。
但是我們查遍了史書,始終無法看到這兩位名垂青史的中國第一代海軍統帥的個人資料,(我們還查了與他們同姓的,如諸葛瑾,諸葛恪之類的傳記)對於他們的個人身世,父母,生辰等,均無法考據,均屬於史書避而不談之類。
我們初步認為,當時史書對有關夷州的人和事,都采取避而不談。
為什麽會對夷州(古台灣)避而不談呢?
我們估計因為當時戰亂,而台灣是絕佳的避亂的世外桃源。如果這個避亂的世外桃源被人們所知,將會導致大量人口流失到夷州。
在三國時期,全國人口大量減少。當時非常重視強本弱末,對於人口流向夷州,應該是在特別防止之列。